<p class="ql-block"> ——秦建华教授印象</p><p class="ql-block"> 宁志荣</p> <p class="ql-block">李白有言:“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p><p class="ql-block">研究河东文化,谁不认识秦建华?每次去运城,总要抽时间看望秦建华先生。他对于河东文化的见解,风趣睿智的谈锋,令人受益匪浅。文友们欢聚一堂,只要他在座,话题源源不绝,满堂笑声不断,不知月明星稀,忘却尘间凡俗,人生之乐也。</p><p class="ql-block">以秦建华在河东文化研究的成就,圈内许多人以为他是学历史专业的,其实不然。他大学读的是英语专业,入职后从事的是英语教育,留过洋,扶过贫,担任运城学院外语系主任二十余载,是驰名学界的英语教授,屈指可数的省级教学名师,并在权威出版社出版过30余种外语专著,曾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正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冯庆华教授所评价的那样:“秦建华是最有文采的外语界学者之一,几十年如一日,为中国与山西的外语教育教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可承想,就这么一位成就斐然的英语教授,偏偏在河东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晋胜说:“秦建华既是外语界的著名教授,又是三晋大地知名的文化学者。”厦门大学英语系主任杨士焯教授说:“如果说我与秦建华教授在翻译研究上还能坐而论道、互通有无的话,那么他对国学,尤其诗词、书法、史学、民俗及创作等方面的钻研和素养,则是我不能望其项背的!”山西省晋学研究中心主任、知名历史学者张有智教授说:“秦建华是外语界的另类,他不但在外语上卓有建树,著述丰硕,享誉盛名,而且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颇有见地,表现不俗,名闻遐迩”。</p><p class="ql-block">秦建华在运城学院的家,是个二层楼房的的独门院落。院里整洁雅静,冬青翠绿,生机盎然。甫一进他的书房,我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楼上楼下都是书柜,连楼梯上、沙发周围都摆满了书,真可谓汗牛充栋,坐拥书山。我禁不住走到书架前,东翻一下,西看一下,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游牧走进了大草原,只感觉眼力不足,心力不济。这里的书既有外语专业的书,也有文史哲各种著作,诸如儒释道的经典著作,二十五史等等。书房的一角墙上,挂着书法家王陆先生题写的“书趣无穷”匾额,也正是秦建华喜欢读书的真实写照。他从大学时代起,就坚持每周至少读一本书,至今未曾中断。难怪在运城通读三坟五典、二十五史的人,虽然廖若晨星,而秦建华则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秦建华是如何走上漫漫学术之路,探寻最早叫中国的河东历史文化呢?</p><p class="ql-block">而立之年,他沉迷于西方魔阵,潜心英语教学与研究,成绩突出。二十几岁就著书立说,与省城出版社交往甚密。那时,他认识了著名古籍出版专家孙安邦先生,孙安邦主持山西古籍规划整理办公室,策划了多种山西古籍图书。与孙安邦的相识,使他对三晋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尝试写作河东文化研究的文章。运城学院的景克宁教授,是著名演讲家、知名学者,十分赏识秦建华的才华,鼓励他在研究西方文化的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钻研,做到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景克宁先生的谆谆教诲,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学术之路,从此他发奋在河东文化研究之路上筚路蓝缕,耕耘不辍。</p><p class="ql-block">不惑之年,他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接受系统的史学训练,毅然考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攻读历史文献学硕士学位。他遂教学之余,负笈齐鲁,享受人生独处的寂寞。但见他徜徉于校园里,三点一线,从宿舍到教室、图书馆,忘我地汲取知识的营养,沉浸于浩瀚的知识海洋,时拒春绿于窗外,常绝夏凉于园中,孜孜矻矻,毕景忘餐,囊萤映雪,攻读历史典籍,为研究河东文化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开阔了宽泛的人文视野。</p><p class="ql-block">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秦建华完成学业后,钟情于河东文化研究。他既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查阅史料,爬梳剔抉,提出见解,探讨河东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善于实地考证,循着中华文明起源、成长、发展的历史脉络,探寻河东大地上的文化标识,挖掘河东文化中的根脉枝叶。秦建华先后负责编撰了两本相关著作《这里最早叫中国——话说运城》(山西人民出版社)《古中国·大河东》(山西人民出版社),以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考古发现,证明了最早的古中国就在运城。为把运城学院打造成河东文化的主题公园,他受学院党委宣传部委托,主编并出版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丛书”五本:《这里最早叫中国:话说运城》《熏风雍和——河东盐文化述论》《德孝天下——虞舜文化概要》《信义炳世——关公文化说略》《河东:这方水土这方人》等。他主持并完成了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两项,出版《河东文化及其精神特质研究》《关公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等。他在河东文化研究之路上堪谓一往无前,披荆斩棘,走向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在外的游子,谁不思念故乡?每当回到故乡,喜欢领略河东名胜。有一年,秦建华与管喻、杜刚辰等人带我去盐池,参观池神庙,讲述盐池的历史文化。站在高高的望河楼上,秦建华朗声吟诵舜帝的《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他望着巍巍中条山,百里盬池,感叹道:“舜帝当年手抚五弦,吟诵南风,说明了盐池对于中华先民生存的重要价值。黄帝和蚩尤曾经在盐池发生过生存之战,在盐池附近有个蚩尤村,相传是当年蚩尤葬身的地方。这个村后来改名为从善村,即改邪归正,弃恶从善之意。”这个历史的误会,让蚩尤九黎部落后裔不能释怀,后在多方专家的力争下,从善村又恢复为蚩尤村。他为盐湖文化研究献计献策,对于盐湖保护方面提出过许多中肯的建议。秦建华还列席市长办公会议,参与“河东名人馆”的展陈入选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并撰写了解说词;作为三晋文化研究会的文史专家,在王殿民会长的统帅下,他负责《辞海》条目的增补推送工作,受到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继“鹳雀楼”成功入编外,102处国保也将陆续编入。</p> <p class="ql-block">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秦建华对于考古学也十分热衷。金秋十月,我到运城开会。开会间隙,秦建华领上我去夏县看了多处文化考古景点:西阴遗址、东下冯遗址、辕村遗址、禹王城、墙下村关帝庙、介子推文化园等。秦建华给考古队长打电话,与考古队长侃侃而谈。他领着我去看西阴遗址和东下冯遗址,辨认地质层,叙说考古成果,认识石杵、石臼、石球、釜、灶、夹砂罐、尖底瓶等。又来到李济当年发现半个蚕茧的地方,指认当年李济住过的房屋。我发现,秦建华之所以具备河东文化研究的坚实功底,不仅表现在博览历史典籍上,也从对考古的敬畏上体现出来。这更是丰富了我的考古文化知识。从中得知,震惊考古学界的师村遗址发现的4枚距今6000多年仰韶早期的石雕蚕蛹,就是秦建华实地考察后,撰写了《半个蚕茧与四个石雕蚕蛹》,率先在《运城日报》与“学习强国”发表的。石雕蚕蛹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吉林大学教授段天璟说:“从这些发现可知,在距今6000年左右,位于运城盆地的夏县很可能已经有了人工养蚕缫丝行为。另外,它是用中条山上的花岗岩刻成的,能将花岗岩刻得这么精致、纹路清晰,说明当时的先民对蚕非常喜爱和重视。”</p><p class="ql-block">他精通外语,学识博洽,中西贯通,每有惊人之论,令人脑洞大开。一次,山西大学外语学院举行高健外语翻译研究挂牌仪式。远道而来的上海外经贸大学的教授温建平,来与他聊天。秦建华说:“汉字很有意思,一个‘魔’字,就可以解释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温建平不解,疑惑地望着他。他解释道:“《圣经》中记载,亚当和夏娃被上帝创造出来以后,生活在美好的伊甸园中。夏娃经不起毒蛇的诱惑,违背了上帝的叮嘱,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导致他俩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魔,里边有个田字,代表伊甸园,两个木,代表智慧之树与生命之树,儿字代表男性亚当,厶(私字旁)字代表秘密…,即魔字代表魔鬼。因此,魔字包括了这个故事。”温教授闻言,哈哈大笑,十分称许。秦建华接着说:“我整理一下,汉字中有1000多个字,在发音上与英语有关。”我惊异秦建华的英语水平,原来他研究得如此深入精辟,甚至于剑走偏锋,灵光咋现,让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顶。</p><p class="ql-block">热爱河东文化,投身河东文化,为河东文化鼓与呼,这是秦建华的使命和担当。他的女儿在北京读博士,听女儿说有人问她哪里人,她回答运城人时,对方总说一句宋江的老乡,把山西运城当成山东郓城。秦建华听说后不无诧异,深感河东运城对外宣传的短板。于是,便在疫情期间,蜗居家中编写并出版了《中国人,你真的了解运城吗?》一书,详细介绍运城的历史文化,让人们了解和认识运城。他多次参与市委宣传部及文旅局组织的河东文化研讨会和座谈会,受市委宣传部委托,主编并出版了《河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始基因》《中外名人与河东》等。还受市委政研室委托,负责编撰了《河东文化:黄河文明的滥觞》等书。他还应市邮政局之邀,参与国家邮政局司马光邮票设计论证会。他先后撰写了多篇文章,阐释河东文化,如《河东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河东文化的精神特质》《河东年俗文化说略》《河东:廉政意识的发轫》《敬业——河东悠久的人文传统》《中国最早筑墙人——傅说》《河东:德孝文化的母源》等等,这些文章全方位解读河东文化,在《运城日报》《运城晚报》发表之后,又被中宣部“学习强国”与其他多种平台转发,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学界普遍关注。2021年,为庆祝建党百年华诞,秦建华主持参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组织编撰的《百年筑梦:河东红色故事》(三卷本,120余万字),并任执行主编,从确立编写原则,纲目编排,人物入选,到统稿润色以及出版印刷,事无巨细,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该书出版后获北方十五省市优秀图书奖,为建党百年献上一份厚礼。</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谈人生时曾说道:“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秦建华从事河东文化研究几十年来,成果丰硕,著作等身,涉及多个领域。河东文化根系发达,丰富多彩,以一人之力竟然做了如此丰厚的学术文化贡献,令人称道。他负责撰写的《山西省情》(中小学教材,运城巻,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详细介绍了运城的历史文化、地里概貌和风土人情;他主编的《修齐治平一一河东家训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整理河东名人家训,倡导家风建设,传播家训文化;他主编的《千秋清气一一河东廉吏传略》(山西人民出版社),历述河东历史上的名臣廉吏,探讨廉政文化,以史为鉴,激励后人;他撰写的《蚩尤与蚩尤文化》《虞舜与虞舜文化》《大禹与大禹文化》等,各大媒体平台广泛转载;他参与撰写的《运城市志》(中华书局),叙述了运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引经据典,史料丰富;他与《运城日报》原总编卫君翔主编的《用戏剧讲好中国故事》(东方出版社),则是从戏剧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秦建华从事河东文化研究以来,著书多达3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或文章100多篇,曾获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山西省“百部工程”奖、运城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p><p class="ql-block">白居易道:“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秦建华勤学思考,善于发现亮点,合于时代脉搏,于寻常之中有惊人之举。元旦前夕,他写了一封《致运城市市委书记、市长的公开信》 。信中纵论河东文化,直抒胸臆,肺腑之言,轰动了河东学界。信中指出:“运城,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城市,理应努力把运城的历史文化推向国际社会,提升运城在全球的文化形象和城市知名度,使之成为展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继而吸引海外游客前来运城观光游览,海外知名企业来运城投资办厂。” 因此,“运城应该编撰英文版《运城:最早称为中国的地方》或《运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的推介说明。本书拟以20万字的篇幅,由‘华夏摇篮,才人俊彦,旅游胜景,名产名吃’等章节组成,图文并茂。计划由中国外文出版社或海外出版社出版,面向全球发行。”我们相信这部书问世后,必将对河东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如今,秦建华虽然两鬓斑白,进入悬车之年,但还是埋首书海,十分勤勉,惜时如金,笔耕不辍。多部著作平行推进,交错进行,去年,他负责撰写的《运城简史》,即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参与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晋国通史》(三卷本,120万字)的修编工作,任编审组组長,多次与有关专家开会研究史实,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甚至为了学术观点争执不休,以达到求真求实,这种精神令人敬佩。我看见他如此忙碌,如此拼搏,就说:“你如今功成名就,何必如此奔忙,要爱护身体啊!”他笑着说:“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克己读书”。“被社会所需要,也是一种价值啊!”秦建华信奉“三书主义”,即读书、教书、写书,坚信功不唐捐,追求虚一而静,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寻幽探微,志在千里。</p><p class="ql-block">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副主编马海良称赞秦建华.:“从血气方刚到花甲之年,先生胸怀四海,坚守河东,亦述亦作,桃李天下,教育楷模,文化栋梁。”秦建华一生教书育人,研究河东文化,弘扬河东文化,硕果累累,成就突出,不愧为河东文化的守望者!</p><p class="ql-block">(宁志荣<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元旦完稿于太原存养</span>斋 <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