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姚西窑岗村的孝子碑

笑红尘

<p class="ql-block"> 东姚镇至今发现保留完整的一通孝子碑在北巷口村孤山西永定桥(赵川桥)西的一条小路上,这里保存着东姚镇的三大文化遗产:孤山文王庙、赵川桥、孝子碑。</p><p class="ql-block"> 文王庙和赵川桥在我过去作品里都已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在介绍今天这个孝子碑之前,我们先来百度一下清朝科举考试官员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p><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从创始人隋文帝大业元年(605)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5)慈禧下诏终止,历时1300年。其间共产生状元886名。清朝贡生是科举时代选拔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贡生分为六种,即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和例贡。其中,岁贡是指各省按照规定的时间,选取府、州、县的生员(秀才)入国子监读书,含金量最高,选送的前提必须是廪生(享受国家补助的高级秀才),且选送的人数也极其有限。恩贡与岁贡有相同之处,通常遇国家重大庆典,比如新皇登基、大婚、万寿等,才会下旨在各省额外收取贡生,选取人数与岁贡相同。拔贡也称“选贡”,顺治初年由于国家缺乏人才,故而每年都会下旨在各省选拔优秀之生员送入国子监。副贡最好理解,取名于乡试“副榜”。例贡是身份最低的贡生,因为他们清一色都是通过捐纳这一途径进入国子监的,通俗地说就是花钱买的贡生。</p><p class="ql-block"> 贡生身份比秀才要高一些,但比举人要低</p><p class="ql-block">些,或称举人副榜。贡生相对于秀才地位要高出许多,最明显的是贡生可以当个县里教谕或县丞一类的小官吏。例贡,是指通过“援例捐纳”取得的贡生资格,分例贡、附贡、增贡、廪贡等。取得贡生资格后,从理论上讲究就可以当官了。但当官的道路是艰难的,个人境况不同,其命运也不同。须注意,贡生不同于贡士,贡士是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也就是说,贡士比举人高一级,比贡生差不多高两级,贡生只相当于举人副榜。</p><p class="ql-block"> 痒生亦称秀才。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郡庠生”,亦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清朝生员称谓分四等:附生、增生、廪生、贡生。初进学的秀才称附生,经过岁考、科考成绩优异者才可升为廪生或增生。贡生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优秀或资格老的生员,送入国子监继续学习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在西窑岗村东边的这个孝子碑南面刻字为:</p><p class="ql-block">前清例貢生孝子程公福如神道 中華民國五年歲次丙辰八月中旬 吉旦</p><p class="ql-block"> “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易经》</p><p class="ql-block"> "太夫人显改光时所自造茔制而侈大之。起</p><p class="ql-block">三出阙,筑神道。”——《汉书·霍光传》</p><p class="ql-block"> "大为修冢茔,开神道,平夷吏人冢墓以千</p><p class="ql-block">数。”李贤注:“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p><p class="ql-block">谓之神道。”一—《后汉书·中山简王刘焉传》</p><p class="ql-block"> ‌神道碑是指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它通常记录死者的生平和贡献,类似于人物传记的一种变体。神道碑的碑文可以详细记录死者的生平年月、所作贡献等信息,有时也会记录帝王或大臣生前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神道碑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是为了纪念死者而设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神道碑的记录内容逐渐丰富,不仅限于死者的生平事迹,还可能包含对其功绩的赞美和评价。在文化中,神道碑不仅是纪念死者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西窑岗的村民都称其为孝子碑,严格来说是神道碑,碑头上二龙戏珠刻篆字:流芳!</p><p class="ql-block"> 北边碑文如下:程公孝行錄 古之人有所謂:宗族稱孝、鄉黨稱悌者,此其人已不可多得矣,至如纯孝性成终身無坫能使人没世不忘。聞風興起,必欲為之顯微幽,勒諸貞珉以昭後世而垂無窮,此其人必有孝行無虧之實真誠篤摯之心,有以積於中而發於外而其潛德幽光有终不可磨滅者,在也。前清例貢生程公,諱曰:昭。原諱曰:升,字福如。性至孝,父聚平。生母索氏,清光绪三年五穀不登餓莩相望,四年春索氏竟以飢死爾,時公僅九崴即哀毁骨立悲悼,異常及長每逢盛饌輒思其母嗚咽流涕,食不下咽继母秦氏慈视公公事之唯謹出:告反面色養無衰嗣後家稱富有,凡父母之飲食衣服公時時豫備無使或缺。公之太翁昆仲四人往往以財産細故口角相爭而公周旋其間婉言勸喻,卒使一門之内兄弟和樂其殆,所謂事父母幾諫者歟公之諸父昆弟偶有疾病而公親侍湯藥未嘗或離左右,所以諸父昆弟稱其孝,友人無閒言公讀書天資遲钝而篤於學科舉時代府縣試屡列前茅,但時命不偶未得一遊泮水而公處以怡然嘗謂:士人讀書固不應斤斤計功名得失也,鳴呼此足瞻公之學舆公之行矣,公殁之後諸同仁謂晚近務文略質孝行如程公洵堪表彰之以風,世因以文属予予館於公家九年,交最契亦最久見其練達世故忠厚待人興人交則久而䏻敬知公之持身,行事無非孝之所流露也,因不揣謗陋敘其大要泐諸碑碣為世勸云 同仁 歲貢生 楊寶書,貢生 馬泰臨,旌表孝弟 楊法恭,邑庠生 已故 秦憲章,郡庠生 秦平章,陸軍测绘員 楊天相,郡庠生 王如璋,邑庠生 索鴻賓,江蘇任用縣佐 王廷珍……</p><p class="ql-block"> 从碑文里我们看到此为:前清例貢生程公,諱曰:昭。原諱曰:升,字福如。原碑文里没有标点符号,碑文内容自行分析。</p><p class="ql-block"> 此通碑文是中华民国五年所立,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我翻阅了《重修林县志》,很可惜科举篇里没有他的名字,但我望着这通碑的路,想当年227省道没有修通之前的民国时代,这条小路是否就是当年的驿路,从南景色村一一梨园村一一西北泉村一一下庄村一一西窑岗村一一北巷口村一一东姚村一一伯文村一一马平村一一玉崇村一一大庄村一一荒庄村一一临淇镇,赵川桥下溪流发源于白云山下的白甘泉牟珠河洹河流域早已干涸,但是矗立在桥西边的二通石碑却无声地记载着当年的茶马古道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