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写作三十来年,已经养成习惯,凡有发表的作品,必定要千方百计找到样书,样刊,样报。当然,大部分报刊会给你样书,样报。</p><p class="ql-block">1994年,小说《鱼祭》发表在《阅读与写作》上,是小惊喜,也一直保存这份样刊。后来,因为想把所有报刊上发表的作品汇集,不至于太分散,容易遗失,便以剪贴形式,把自己的作品从报刊剪下来,汇集起来。但那时不大懂“保护”自己的作品,单单是剪下自己的作品,而刊物的封面和目录,或者报纸的刊头之类没放一起,成了“不完全”的作品存档。后来才学“聪明”了,尽量把作品完整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这份《阅读与写作》,还有发表我的中篇小说《没有诗的爱情》的《江门文艺》,被除头去尾的封面和目录找不到,而这两份刊物我觉得很重要,于是在旧书网找,终于找到,欣喜若狂,就买下来,你想想,一本是30年前的,一本是20多年前的,多珍贵!</p><p class="ql-block">何况,这两份刊物现在都“休刊”,好像有点改成别的。这就更珍贵了。</p><p class="ql-block">而这本广东省作家协会汇编的《千里驰援》,当时收入我发表在好几家报刊的抗疫小说《戴口罩的小花》。我没收到样书,为了得到这本书,网上买了,当然找最便宜的,几十块钱,也保存下来了。</p><p class="ql-block">在《羊城晚报》发表的几篇小说,散文,本地也没看到,前几次托熟人找到,后来一次,让孩子网上买,开始,买到的是东莞地方版的《羊城晚报》,没有“花地”副刊,就让孩子再找找,专门找有“花地”副刊的。最终找到了。</p><p class="ql-block">写文章如生孩子,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不管自己孩子什么样,都是好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