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日笔者在“市图” (温州市图书馆)看到一本书,名为 《<北华捷报>温州史料编译 (1916-1935年)》,编著者为温州市挡案馆。书中选取了 《北华捷报》1916-1935年有关“温州”的主要新闻报道和评论。</p> <p class="ql-block">《北华捷报》 (《字林西报》又称《字林报》前身),由英国商人兼报人亨利·奚安门于1850年8月3日在上海英租界创办。自1859年起, 《北华捷报》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视为“英国官报”。笔者从上述该书中摘录几段文字用手机拍摄扫描复印如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1916年,温州有超过4000多盏电灯在使用 </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摘录自《温州:瓯柑产季与财富》1916年3月31日)</b></p> <p class="ql-block">明矾大幅增长,这项贸易获利丰厚。一般明矾都是由帆船运到温州,然后再由轮船转运出口,每艘船能够装运数千包。</p><p class="ql-block">温州是一个非常守旧的地方,铜圆在最近几个月才开始流通。据说多年来,由于当地银行和钱铺的阻挠,人们一直在抵制这种有用的硬币。至于抵制的原因很难搞清楚,但现在障碍已经被清除,市场流通中的铜圆数量正在迅速增加。</p><p class="ql-block">电灯在温州似乎已经永久扎根。这座新建立的工厂成立于约两年前,在过去的12个月中几乎没有发生故障。管理层现在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值得我们为其高效的服务而祝贺。温州夜晚共有超过4000盏电灯在使用。虽然电厂还能提供更多电力,但公司无法提供更多的安装服务。</p><p class="ql-block">除了已经存在的温州师范外,人们建议当地政府重组一所一年制的学校,这所新学校过去被称为省立附属高等小学校——现在被称为国民学校,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供教师,这显然对学生不公平,这种新冒险只是在糊弄学生的需求而已。这种“快速获得文凭”的弊端太过于明显,实在不值一评。 (温州,3月21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编辑者注:温州师范学校历史沿革:温州最早的师范学校是温州师范学堂,创建于1908年12月。该学堂最初以温州瑞安籍中国晚清巨儒,经学家、校勘训诂学家、古文字学家,近代新教育的开创者之一,教育家孙诒让在温州城区道司前旧校士馆今禅街温八中为校址筹办,是温州有记载的最早完全由国人主持的近代师范学校。温州师范学堂于1913年更名为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并在1923年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现温州中学合并,设立师范科。1931年,师范科被裁撤。两年后温州平阳人,温籍近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实业家,温州城市近代化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黄溯初在温州平阳郑楼重新创立了温州师范学校。郑楼省立师范学校从1933年开办至1954年迁到温州市区,其间共培养小学师资1823人。1958年,温州师范学校升格为温州师范学院即温师专。1984年,温州大学建立。至2004年温州大学和原温州师范学院合并,郑楼温州师范学校被追溯为温州大学的发源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温州鸦片泛滥 </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摘录自《温州鸦片泛滥》,《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领事馆杂志》,1916年12月2日)</b></p> <p class="ql-block">温州大约有8万人口,据说仍有数千人吸食鸦片。现在县知事正大力惩办这些烟客。在发现张贴告示,以及在报纸上发公告对制止这种非法行为无济于事后,知事决定逮捕并监禁一批烟客。此外,从衙门中流出的小道消息说,吸食鸦片者如果在新年期间被发现就会被枪毙:若用雷霆手段清除掉一两颗老鼠屎,则能保住一锅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编辑者注:此时任永嘉知事者为郑彤雯。“永嘉”彼时为温州旧称,非今日温州市代管县永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瓯海关税务司阿歧森退休返回英格兰 </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摘录自《温州鸦片泛滥》, 《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领事馆杂志》,1916年12月2日)</b></p> <p class="ql-block">11月12日,前瓯海关税务司阿歧森已经离开港口前往英格兰。阿歧森先生在温州待了两年半,受到外侨社区与当地华人的尊敬。他从1874年进入海关,如今正式退休。值得一提的是,在19世纪80年代早期,阿歧森先生曾徒步穿越西伯利亚,返回家乡。带着中国各港口朋友们的美好祝愿,阿歧森先生开启了最后一次的返乡旅程,这些朋友们都相信他能拥有一个漫长愉快的退休生活,这也是他应得的。(温州,11月20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编辑者注:阿歧森,爱尔兰人,1874年进入中国海关,曾经两次在温州任职,1916年11月温州税务司任上退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1919年春节,温州异常寒冷,雪有10公分厚 </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摘录自《温州记事》, 《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领事馆杂志》,1919年2月22日)</b></p> <p class="ql-block">春节期间,温州及该地区遭遇了异常寒冷的冬天。新年的曙光降临在这座白茫茫的城市,雪有4英寸深;白天,雪继续下个不停。28年来,这座亚热带港口第一次碰到如此严寒的天气。民国八年的第一天,温州犹如死城,居民那么安静,街上行人也那么少。直到第三天,这座城市才开始被唤醒,鞭炮声、锣鼓声努力补偿着大雪和严寒造成的压抑。温州人热爱旧俗,人们用无数的鞭炮辞别旧岁,并在主要街道的中央点燃数百堆松木篝火。(温州,2月10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106年前的温州邮政总局 </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摘录自 《温州邮局:令人满意的进步纪实》, 《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领事馆杂志》,1919年5月3日。)</b></p> <p class="ql-block">在过去的15个月里,这个城市和这个地区的中国邮政服务有了很大改善,办公效率和公共便利性预计还会进一步提高。</p><p class="ql-block">温州邮局总局一直位于朔门外的瓯海关内。就邮局本身而言,它的位置非常方便收发邮件,但对一般公众来说并不算方便。在城市商业中心设立的邮政分局在满足公众需求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在戒严期间,城门很早就会关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编辑者注:瓯海关今已不复存在,原址约在今解放街和望江东路转角一带,即原市物资局和市金属材料总公司位置。另据温州文史资料,1998年9月30日在时任邮政局局长邓永愚主持下,邮局方面在温州城内北大街招贤巷口今温州墨池荣庭酒店即原市委招待所后墨池饭店位置,购得临街土地1213平方米,拟自建邮政局屋,但因故一直拖到新中国成立后仍未建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蔡雄遇难 </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摘录自《温州“清共”:艺文学堂师生被逮捕,一人已被处决》, 《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领事馆杂志》,1927年6月11日)</b></p> <p class="ql-block">5月21日,100多名士兵被命令秘密突袭艺文学堂,目的是根除共产主义活动。搜查从下午4点持续到晚上11点,结果逮捕了5名教师和学生。校长不在城里,所以逃过了逮捕。</p><p class="ql-block">第二天,这5个人被带上法庭接受审判。4名囚犯被释放。但晚上10点,一个名叫蔡雄的年轻学生在当地一个小市镇上被枪决。艺文学堂师生实际早已撤离,上述师生来自借校上课已3个月的瓯海公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编辑者注:一、蔡雄:蔡雄烈士,温州瑞安人,大革命时期温州地区的学运先驱,是与刘英、金贯真、赤脚大仙陈文杰、雷高升等烈士齐名的温州人熟悉而敬仰的著名党史人物。蔡雄于1924年参加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温州学生救国联合会领导人和共青团温州支部书记。1927年5月在温州被捕,拒不招供,遭受毒刑后双臂和大腿全被打断,仍一身傲骨,视死如归。5月23日,血肉模糊的蔡雄被敌人装入箩筐,抬往刑场就义,牺牲时年仅20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二、艺文学堂:1879年,苏慧廉所在教会的前任传教士美国人李华庆在城西教堂创立艺文学塾;1887年,苏慧廉在康乐坊开办私塾即艺文学塾,教授四书五经和圣经,为艺文小学前身。后苏慧廉将艺文学塾扩大并搬迁至瓦市殿巷,即现在温州市墨池小学的前身;1897年,苏慧廉创办定理医院,后扩建为白累德医院,成为浙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医院,即现在温州市中心医院的前身;1903年,苏慧廉在海坛山脚下创立艺文学堂新校园,即现在温州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前身。苏慧廉,原名威廉·爱德华·苏西尔,1861年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哈利法克斯。他是一位英国汉学研究者、教育家,也是早期来华来温传教士之一。在华期间,苏慧廉除开办艺文学堂外,还独立完成《新约》温州话全译本,后任山西大学堂校长。回英国后,苏慧廉任牛津大学汉学教授。欧战期间,苏慧廉任基督教青年会宗教工作主任干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瓯海公学:瓯海公学为今温四中前身。温州瓯海籍教育家谷寅候于1925年5月30日创办,定蛟翔巷九山仁济庙俗称平水王殿为校址。谷寅侯曾就读于英国教会的温州艺文学堂,曾任艺文学堂教师,瓯海公学首任校长。)</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一一1903年,温州地方官员和艺文新学堂创始人苏慧廉等艺文新学堂教职员合影旧影照</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1928年,温州恐怖火灾 (摘录自 </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温州恐怖的大火:消防队不堪其用,损失估计50万银圆》,《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领事馆杂志》,1928年11月3日)</b></p> <p class="ql-block">上周日晚上,一场多年来最具破坏性的火灾肆虐了温州市的重要街区。火势最早起于一家纸铺,这家店铺位于著名的东门街康乐坊,随后火势蔓延至城市主要街道。这些街道两旁的店铺全都燃烧起来,一时之间这个商业区看上去全都要被焚毁。火舌越过街道和运河,一家又一家商店,一座又一座房子,壮观的火柱冲天而起,照亮了整座城市。大火持续了两个半小时,不幸的是由于官员们的命令,许多机器在维修,消防队只能调用一半的力量,无法全力灭火。中国人估计这场火灾造成的损失为50万银圆,而且只有五六家商铺和房子上了保险。(温州,10月23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1928年中国第一家新闻纸厂设温州 </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摘录自《中国遣纸计划:准备在浙江温州建厂》,《北华捷握及最高法庭与领事馆杂志》,1928年12月22日)</b></p> <p class="ql-block">中国造纸计划:准备在浙江温州建厂。为了把日本新闻纸业挤出市场,同时满足中国各大报纸的需求,当地的许多商人,包括虞洽卿、王一亭、许世英、冯少山等人,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决定建立中国第一家新闻纸厂,他们提议厂址选在浙江温州,因为此地有大量木材作为原材料,同时交通也相当便利。</p><p class="ql-block">发起人和浙江省政府签订了一项协议,该协议规定该工厂可以垄断新闻纸造纸产业30年,作为回报,6%的利润将归省政府所有。此外,该公司在10年之内将享有免税特权。</p><p class="ql-block">以上所列发起人,都是上海总商会的重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归还教会财产 </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摘录自《温州教会财产:彻底洗劫后才被归还》,《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领事馆杂志》,1929年4月20日)</b></p> <p class="ql-block">经过12个多月的谈判,温州圣道公会的财产终于归还给了它的合法主人。几个月来,地方当局不顾南京外交部的命令,允许瓯海公学的校长侵占教会校产,事实上瓯海公学早在1927年就“吞并”了教会学校。但经过长久努力,当教会显然决心千方百计要得到他们自己的房产时,温州交涉员与瓯海公学终于同意在2月归还学校。</p><p class="ql-block">房产虽然被归还了,但家具和设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掠夺了。这些建筑虽然被归还了,但是其中的家具和设备大都被抢光。课桌、表格、餐桌、书籍、登记簿、床、锁、电灯设备,几乎都不见了。价值3000银圆的化学和物理仪器甚至都没有留下一个2盎司的烧杯。校长住所内的画作、椅子、地毯、亚麻布、瓷器等——这些物品大多被锁在箱子里——现在也不翼而飞。据保守估计,总的损失高达1万银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金贯真被残杀 </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摘录自《外埠新闻:温州更多死刑案:16人被同批处决》,《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领事馆杂志》,1930年8月19日)</b></p> <p class="ql-block">到目前为止,一共有70多人被处决。最近一批发生在7月31日,枪决了12人。在这批犯人中,有一名据说是宣传员的妇女以及她19岁的儿子。数天前,还有一批,共16人被枪杀,这些人跪在草地上,士兵依次走到他们身后,然后开枪。大多数时候,士兵会朝受害者补枪。这样的场景相当残酷,最后的俘虏不得不跪在地上,等着前面的人依次被杀,然后轮到自己。至于最近一次的处决,在外国人看来稍有一些文明精神,也许是他们想要故意表现出一点这种精神,尸体被裹上草席后才运走。</p><p class="ql-block">大约一个月前,他们捕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猎物,我今天从一个线人那里听到相关细节,据说他认识一些有关的人。该地区共产党的领导人已经被抓获,他是来自山区的年轻人,家住温州以北30多英里的一个大村庄。在30多年的时间里,我曾在这个村子度过许多日夜,当地村民长期以好勇与宗族械斗而闻名。但他们战胜之后,立马又会变为坚定的基督徒。这里提到的共产党领袖是一名有才华的年轻人,毕业于当地的师范学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编辑者注:文中提到的被杀害的“共产领袖人物”为金贯真烈士。1930年5月18日,金贯真从温州平阳布置任务后回温州,在虞师里联络点被特务包围,负伤被捕,当夜惨遭杀害,年仅28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金贯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浙南杰出的革命战士。他为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作出了贡献。他先后担任过党中央巡视员、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政委等重要职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白累德洋兄弟俩接班,救死扶伤来新人 </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摘录自《温州有新人到来:戴蒙德医生将接替其兄弟职务》,《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领事馆杂志》,1931年1月27日)</b></p> <p class="ql-block">自从上次发出新闻稿后,白累德医院的医务职员人数又增加了。戴蒙德医生与他的妻子在1月2日从英格兰返回温州。戴蒙德医生具有高尚的品德,他接替了他兄弟哈登的职位,哈登也是一名医疗传教士,他曾在温州短暂工作随后被派往云南,最后死在了工作岗位上。哈登是由于感染疾病而死,而他的年轻的继任者同样也成为该病的牺牲品。</p><p class="ql-block">戴蒙德医生及其夫人受到了教会工作人员最衷心的欢迎,两家医院的工作经历,将更加充分地使其发挥专业才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雷高升中奸计惨死敌手 </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摘录自《雷高升被捕后遭处决》,《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领事馆杂志》,1932年7月13日)</b></p> <p class="ql-block">以前我曾报道过土匪在农村所造成的特殊问题,他们在山中活动,数量仍然很多。我最近注意到,尽管必须承认士兵在某些地区起到了遏制地方失序的作用,但士兵无法根除农村的土匪问题。但最近军方应用策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整个事件几乎可以在杂志上当故事发表。</p><p class="ql-block">雷高升是一名红军首领名字。某日有人跟他联系,表示如果他向官军投降,政府不仅会赦免他,还会把他招进正规军,让他继续当指挥官。事实上像这样的招降已有先例,雷高升表面上同意了,并选择孤身入城。官员们表面上很尊敬地接待了他,让他带着军官与士兵制服回到山里,同时还给他的手下发饷。宴会临近时官军以“点验改编”、分别拍照“留念”为名,将红军干部和战士分开。接着,突然下令集中在四房祠堂里的13名红军干部放下武器投降。雷高升等始知上当,立即拔枪反抗。结果戴家业、章华、戴元谱、陈云歧、章茂宏、胡黄金等9人当场被打死,雷高升等被擒。集中在另一处的战士听到激烈的枪声,知道情况有变,便四散奔突。敌人用机枪扫射,当场又打死10余人。这就是红十三军历史上的“岩头事件”,当时红军遇难的共有22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编辑者注:雷高升,1901年出生,原名施德彰,温州瑞安马屿大南乡小坪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永嘉县总工会主席。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温州独立支部遭破坏,改名雷高升并转移到瑞安农村工作。1928年后,在温州开展武装斗争,先后担任中共温州瑞安临时县委执行委员、瑞安县委常委、浙南革命委员会委员,红十三军第一团团长、第一师师长等职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32年5月23日,他率部至楠溪岩头东宗祠堂时,中敌奸计突遭敌人袭击,50余名红军战士惨遭杀害,雷高升亦被抓捕,押解至温州后,于28日在温州紫福山即华盖山苍绳牢刑场英勇就义。临刑前,敌人用人力车拉着他在街上示众,他一路呼喊“中国共产党万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1931年为剿共,温州建机场 (摘录自 </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空军剿共:温州居民情绪复杂》,《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领事馆杂志》,1931年9月1日)</b></p> <p class="ql-block">一个星期以来,温州的天气令人感到压抑,多云、暴雨、阵风,偶尔有点阳光。这种天气由从香港方面过来的台风引起,一两天以来附近农民们担心风灾可能会威胁到粮食收成,幸运的是台风已经减弱,我听说当地并没有因为风灾或洪水而受损。“嘉禾号”从上海出发开始了每周一次的旅行,它满载着乘客,此外船上还有两位外国女士。它被迫在瓯江口外的一座小岛上避难,导致航班延误了近30个小时,迟至周二夜晚才抵达温州。</p><p class="ql-block">南京当局已下令在温州附近建设机场,虽然规定的一个月工期已到,但工程仍在继续。西门外的一大片土地已被征用,前地主拒绝了政府的将土地作为礼物无偿赠送给国家的要求,接受了少量补偿。该机场作为宁波机场的姊妹站,将成为南方的重要航空基地。机场将纯粹用于军事目的,据报道,它的直接目的是用于剿共。并不是所有的市民都认为这个项目是个好消息。尽管他们意识到军用机场的存在可以作为防御敌军的有效工具,红军目前也正在蒋介石将军的进攻下撤退,但当地人认为机场的存在可能会将温州变为军事前线,我们将因此失去长久以来躲避战祸的好运气。</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温州医院首建产房,白累德传福音(</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摘录自《降雨拯救了温州庄稼:因干旱斋戒三日,白累德医院建立产房》,《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领事馆杂志》,1934年8月8日)</b></p> <p class="ql-block">就像许多其他地方一样,不只是在中国,温州也经历了痛苦的干旱季节。城市水井的水位很低,许多水井几乎干涸了。人们要穿过半个城市从一个更深的井里获取免费的水,直到这些深水井也被嫉妒的附近的邻果墙体倒塌了,这名消防队员被甩进了火堆里,他虽然被抢救出来但严重烧伤。大家赶紧将他送往圣道公会白累德医院救助,这名消防队员被送到时已经奄奄一息,他身上的皮肤除了脚底与胸口外已经全部被烧毁,最终不幸去世。</p><p class="ql-block">圣道公会白累德医院刚刚增设了产科部门,这是温州第一家产科门诊。产科部门拥有很多舒适的病房,可同时容纳12名产妇,如果需要还可以进一步扩大空间。该部门将由一名持证的助产士负责,她是一名中国妇女,必要时医院里的外国护士也会予以协助。到医院坐月子的习惯在中国母亲群体中迅速增长,她们开始意识到狭小拥挤的房子不适合坐月子。通过引进这些更新、更好的理念,白累德院为中国做出了大贡献。(温州,7月25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编辑/杨振东 摘录自温州挡案馆编著《<北华捷报>温州史料编译(1916-1935年)》</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