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痴人寻梦境,聊慰孤寂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读张岱《湖心亭看雪》所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甘海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冬日闲暇,读明末散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寂然无声的静谧美。故乘兴撰文,聊发所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岱其人】</b></p><p class="ql-block"> 张岱何许人也?鲁迅先生赞叹曰“文采卓然”。林语堂先生“拜服”张岱是300年小品散文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蜀人张岱,自号陶庵公。其《自为墓志铭》云:“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茛,常至断炊。”可见,早年的他,生活豪奢,放荡不羁,无忧无虑,率性自然,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展现了一种极致的自由与逍遥。</p><p class="ql-block"> 那么晚年的他,生存状况如何呢?则是避乱山中,贫困潦倒,孤独落寞。其在《陶庵梦忆》自序中云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间。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其晚年的苦痛唯有宗子一人所知。</p><p class="ql-block">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前后对比,恍如隔世。拥有名士与遗民“双重身份”的张岱,晚年多“梦”。梦的一切,不仅是对陈年的追忆,对明朝繁华的留恋,还有对过去与现实的割裂,终于使他认清了一生的浮华与苍凉,原来自己是一个可怜的孤独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文阅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湖心亭看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张岱</span></p><p class="ql-block">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p><p class="ql-block">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话译文】</b></p><p class="ql-block">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毛皮衣裳,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弥漫着的水气凝结成一片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已经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读后所感】</b></p><p class="ql-block"> 《湖心亭看雪》,题目简单,文字简洁,所到之处,所看之景,是虚;所寻之梦,所寻之己,所悟之情,所静之心,所赏之趣,是真。全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住西湖,下大雪,看雪景,到亭上,见两人,同饮酒,及下船,相公痴”一脉贯穿,在孤独中咀嚼安静,在雪景中独赏渺小,在攀谈中惺惺相惜,在强饮中聊以自慰,在天地中遗世独立。天地山水构成一幅雪夜访亭千秋佳话图。一次寻访便是一次远行。心如斯,趣便生。“趣”的汉字结构是“走”“取”。心动不如行动,只有行动了,才会有收获。有收获、有价值的人生便有了无限况味。</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是张岱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一幅雪后的西湖美景,并通过对景色的细腻描绘和作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思考。</p><p class="ql-block"> <b>首先,可以看出作者对雪后西湖美景的喜爱。</b>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湖心亭的美景呈现在读者眼前。其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此话形象地描绘了湖面上的静谧和宁静的美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p><p class="ql-block"> <b>其次,文章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思考。</b>作者通过与金陵客的交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例如,“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此言表达了作者与金陵客的浅情交谊和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思考,认为痴并不可笑,痴似我者不乏其人。</p><p class="ql-block"> <b>其三,文章的写作风格也非常独特。</b>作者运用简练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景色和感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文章的结构也非常严谨,前后呼应,让整篇文章更加紧凑和有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从《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我们不仅能领略一场雪的静谧,更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的深邃与孤独。这份孤独,并非简单的孤立无援,而是一种超越尘世喧嚣,独自面对自然凄凉与沧桑变化的深刻体验。极致的孤独,不是绝望的深渊,而是灵魂深处的自我扣问。</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值得细细品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读后延伸】</b></p><p class="ql-block"> 《湖心亭看雪》短短160字,却氤氲着天人合一,万物静寂的独我境界。这正是中国千百年来文人学士所追求向往的文字之美和生活模式。张岱的文字精炼而富有深情。他下笔三言两语,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如此精准简约的文字,无出其右。张岱的文章,不仅成为初高中生学习的范文,也是众多读者沇汁嗜味,提高鉴赏力的高品质例文。</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陶庵里的梦忆,还是西湖边的梦寻,都是一种文化自诉,一种美学追求,一种精神排遣,更是一种深长的人生叹喟。读这份闲情简约的文字,方可悟得当下人生的无常悲欢,也才能识得张岱那摇曳的文字灵魂。透过《湖心亭看雪》,我们或许会加深对张岱的名士风流与遗民孤独双重人格之理解。</p><p class="ql-block"> 对自然之美的痴迷和不拘于世俗的个性,体现了张岱的名士人格。作者不似俗人春游苏堤、踏青赏花,而是选择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拥着毳衣炉火独自一人去赏那一片白雪,将自己置身于混沌的冰雪世界之中。这是对自然的痴迷,对自由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的冰天雪地之中,衬托出了张岱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可见,在静寂环境的衬托下,张岱这种极致的浪漫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彰显了张岱不拘于俗的人格。除此之外,富有灵气的文笔也能显示出张岱的名士风度。张岱出身优越,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其构筑了一个艺术化的生活环境,山水园林、花鸟鱼虫、琴棋书画等充满雅趣的事物伴其成长。丰富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张岱以诗为文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的开篇词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痴人,有三种解释:一是呆傻、愚拙;二是沉迷而不能自拔;三是天真而与世无争。显然作者之痴,并非呆傻、愚拙,而是第二、三境之痴。</p><p class="ql-block"> 痴人寻梦,痴人寻景,痴人寻情,痴人追寻的是一种与天地精神独往独来的雅行雅景雅情雅趣。正是因为有了此种痴痴疯疯,才会有人间艺术的可可爱爱,活着才会有“趣”。有趣,就是在寻常中寻找不寻常,寻不常。</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随着张岱的目光,从湖心亭远眺那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我们似乎也能体会到那份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孤独之美。在这里,孤独不再是负面的情感,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状态,是对生命最深刻的感悟和最真挚的颂歌。 在张岱的笔下,孤独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了一种至纯至美的人生境界。</p><p class="ql-block"> 窥探作者深夜独行这一“痴举”,以及产生人身渺小的慨叹的根本原因,无疑是其遗民人格所造成的。“痴人相逢”这一场景的上演,虽流露出名士风度中的真性情,但是“大喜”之下的“大悲”却是其孤寂的充分体现。试想,如果不是因为清军入关,明朝覆灭,张岱一流人等沦为遗民,其又何需深夜独行,又怎会知己难寻,陷入孤独处境?从张岱晚年的作品中,我们往往能感受到深埋于作者心中的故国之思与孤独之情。他心念故国,却迫于生计,不得不生活在新朝的统治之下,其中的无奈与艰辛是旁人无法感同身受的。也难怪作者在游湖之时发出人生渺茫的慨叹。他赞赏那些以死明志的忠义之士,可是为了文化自救,只得忍辱偷生。未来渺茫,可是张岱从未放弃著书立说,为保存故国文化作出努力。张岱这份炽热的遗民之心何不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作为名士的张岱,他的痴迷自然、不拘于俗、充满灵气令世人称赞;作为遗民的张岱,他的惆怅苦痛、孤独落寞、忧患故国令后人哀叹。“浮华”与“苍凉”这两个词可谓是写尽了张岱的一生。他一辈子真是活出了人生况味,人生仙味,人生趣味,人生至味。他一生高寿92岁,47岁时亡国,前半生在明,江山摇摇欲坠,各种矛盾突现;后半生在清初,想必刚刚建朝的清,也不是能“静心怡情”之境。前有国破换代,后有遗民落草。他虽有如此孤独之心,却尚有“故国之思”,也绝不至于抑郁,否则怎至鲐背之年?如此一个充满矛盾的张岱,即使在人才辈出的当代,也能凭借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 孤独是一种宁静的享受,是远离喧嚣、脱离尘世的宁静。在孤独中,你可以沉浸在自我世界中,任凭思绪飞扬,不受外界干扰。孤独是无声的旋律,悄然在心间吟唱,诠释着独自一人的宁静和淡然。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而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在这份孤独中,张岱与自己的影子为伴,与历史的回声为邻,与自然的伟力为友。他以一种近乎禅宗的境界,体验着与世隔绝的纯净与超然。</p><p class="ql-block"> 人可以无知,但不能无趣。世上的人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人都不缺,可唯独有趣,是最难遇到的。跟有趣的人相处,仿佛狭窄的房打开了窗,使得阳光晃晃悠悠洒进来,心底不断迸发出新奇的灵感、绝妙的想法。而如果让你读到一个人的书,就能变得博识有趣,非张岱的莫属。</p><p class="ql-block"> 张岱就是一个顶顶有趣之人。他出生于明末绍兴显宦之家,幼年读书三万卷,被誉为“神童”。这个欢喜少年,爱极了花花世界,年轻时的轻佻狂放举世皆知。他爱鲜衣,爱美食如饕餮,爱骏马,爱华灯,爱古董入迷,爱花鸟成痴,爱烟花的绽开又熄灭,爱诗书着了魔,中了邪……明亡后,张岱拒不仕清,遁入深山,但依然挡不住他以笔游戏人间,正好将胸中学问汇总在一起,一生著述等身。除《夜航船》,还留下了流传后世的《陶庵梦忆》《西湖寻梦》,成为晚明散文巅峰,写就了一部百科全书。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不如先秦诸子灿烂耀眼,也比不上唐宋八大家引人注目,却如深山幽兰,迎风吐馨、自成风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跋语】</b></p><p class="ql-block"> 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聚焦“故国心影”,于历史交汇处品评执念与深情;定睛“ 言净情孤”,在文字洗练中触碰残念碎梦;走近“痴人痴情”,处孤绝清寂中领会傲骨痴心。</p><p class="ql-block"> 捧杯佳茗在手,阅一则小散文,静一时之烦绪心,长人生之阅历,品世间之况味。优哉游哉!幸哉快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7日</p><p class="ql-block"> 于京西金沟河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感谢各位关注浏览!欢迎大家不吝赐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