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常入座甘露每流泉石塔双飞缥渺间凌虚顶上结金团文化寻根之随儿参访泉州开元寺西塔古诗与《西游记》(上)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范攀

<p class="ql-block">飞花常入座,甘露每流泉;</p><p class="ql-block">泉州古寺说开元,大唐玄宗纪开元;</p><p class="ql-block">天下诸州建一寺,名称统一开元寺;</p><p class="ql-block">莲花道场是初名,应对易名开元寺;</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百柱殿,紫云盘绕紫云殿;</p><p class="ql-block">海丝起点文化融,建筑浮雕印度教;</p><p class="ql-block">唐宋元明古意幽,寺里建筑风格迥;</p><p class="ql-block">神奇吉祥麒麟壁,松鹤延年三星照;</p><p class="ql-block">最是双塔城地标,西东仁寿镇国塔;</p><p class="ql-block">双塔木塔终石塔,塔底塔身须弥座;</p><p class="ql-block">层层浮雕有象征,本篇专言仁寿塔;</p><p class="ql-block">无量寿塔仁寿塔,方位据西称西塔;</p><p class="ql-block">西方极乐有象征,浮雕修行五次第;</p><p class="ql-block">护法修法阿罗汉,菩萨金仙佛境界;</p><p class="ql-block">最是热点第四层,悟空火龙在其中;</p><p class="ql-block">悟空是为猴行者,介绍还有唐三藏;</p><p class="ql-block">观音印度男形象,修行次第为菩萨?</p><p class="ql-block">六字真言清晰见,仿佛围绕菩萨边;</p><p class="ql-block">西塔石塔宋朝建,西游形象赫然出;</p><p class="ql-block">一部小说《西游记》,唐宋寓意多塑造;</p><p class="ql-block">长安敦煌到泉州,唐僧取经故事传;</p><p class="ql-block">降妖除魔修心地,悟空行者哈曼奴;</p><p class="ql-block">《罗摩衍那》哈曼奴,印度神话有原型;</p><p class="ql-block">当然悟空源中国,源远流长多原型;</p><p class="ql-block">笔者从前有分析,此处不用再多叙;</p><p class="ql-block">更为奇者说东塔,开元寺塔太稀奇:</p><p class="ql-block">开元寺里七重塔,遥对方山影拟齐。</p><p class="ql-block">杂俗人看离世界,孤高僧上觉天低。</p><p class="ql-block">唯堪片片紫霞映,不与蒙蒙白雾迷。</p><p class="ql-block">心若无私罗汉在,参差免向日虹西。</p><p class="ql-block">石塔双飞缥渺间,凌虚顶上结金团。</p><p class="ql-block">晴光闪烁天中落,紫气摇落云中寒。</p><p class="ql-block">过雁犹惊明月动,腾龙误作宝珠看。</p><p class="ql-block">欲擎霄汉惭无力,万古孤高一点丹;</p><p class="ql-block">古寺往来簪花人,时空穿越风景别!</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简介</p><p class="ql-block">“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开元年间,朝廷致力于整顿弊政、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全国人口迅速增加,经济文化全面进步。此诏表明,玄宗对自己的政绩颇感满意。当时唐帝国设州三百多个,有的新建寺院命名开元,有的像泉州这样以旧寺改名应付。</p><p class="ql-block">州治于久视元年(700年)从古丰州镇迁来今地,否则,被改额应诏的可能是丰州建造寺。莲花道场几经易名后定为开元寺,确定了其作为泉州第一佛寺的地位。</p><p class="ql-block">福建省最大的寺庙位于泉州开元街道,占地78000平方米的开元寺。此地如此出名源于其寺庙的宏伟壮丽,建筑的美感艺术以及寺庙内的东西二塔,此塔是唐玄宗下令在全国各州建立一座开元寺时得名,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开元寺大雄宝殿的气魄雄伟,殿面宽9间,进深6间,有20米高,1000外平方米大。供有五方佛,中间一尊为释迦牟尼佛,两边各是东、西、南、北四方的大佛。全殿有100支石祧(因建筑之需,内槽减去6支),故称”百柱殿”。相传,在建筑大殿之日,有紫云盘绕盖地,故又称”紫云大殿”。</p><p class="ql-block">开元寺双塔位于拜庭两侧的广场上,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一对石塔。东塔,名为” 镇国塔”,西塔名为”仁寿塔”,双塔相距约200米。东塔始建于唐代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为木塔建筑,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 改建为砖塔结构。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公元1238年~公元1250年)重建时,寺中的”本洪法师”易砖为石,改为石塔建筑结构。而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接续建造,经历十年才完工。塔高48.24米。</p><p class="ql-block">西塔,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 (公元916年),自福州海运木头来泉州建此木塔,初名为”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年-公元1189年)时改为砖塔结构。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年~公元1237年) 由”自证法师”改建为现存的花岗岩石塔建筑。先于东塔十年建成。塔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p><p class="ql-block">双塔的规模几乎完全相同。均为仿楼阁式木塔结构,八角五级,巍峨壮丽,为石塔建筑中的珍品。双塔塔座均筑成须弥座形式,其须弥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以青石为材质浮雕的佛像,故事取材于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及古代印度的民间神话传说,其雕工精致、相貌庄严、神态生动。</p><p class="ql-block">塔的平面分为”回廊”、”外壁』、以及”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个部分。整体塔身为框架式的结构,塔心为八角形的实心塔体,每层设有楼梯,可供游客上下。正中的塔心柱直通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主力。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架设有石梁,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相互搭连,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地托出,用以缩小石梁的跨度。石梁与梁托以榫眼接合,如同斧凿,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形成一体,加强塔身的牢固性。</p><p class="ql-block">塔壁使用精致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的方法堆叠砌筑。塔的每层开四个门,门上都龛有浮雕的佛像,门设有四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如此既平均分散重力,又能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美观。门龛两旁有金刚、罗汉、武士、天王等浮雕像八十尊,神态各异,生动自然。外围有平座扶栏,游人可环塔凭栏远眺风光。</p><p class="ql-block">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高翘的檐角,使塔身有凌空欲飞之势。塔顶有塔刹,其刹尖顶端高托着金铜葫芦。八条铁链自塔刹上斜系于八个檐角,每层塔檐角各系有铜铎一枚,共有四十个,当微风吹动时,悦耳怡人。</p><p class="ql-block">双塔稳固的塔基,加上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石塔建筑,经历 700多年风霜雨露,依然巍然不动。公元 1604年当地的八级地震摇撼,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仍屹然挺立</p><p class="ql-block">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优美。体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与石雕艺术的高超成就,也是中世纪时的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繁荣的表征,一直以来,双塔是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一)从莲花道场开始</p><p class="ql-block">(《中国精致建筑100》丛书)》</p><p class="ql-block">方拥 杨昌鸣 撰文</p><p class="ql-block">在“佛国”泉州的众多佛寺中,开元寺的建筑规模远远超过其他,繁荣景象历久不衰。作为福建省内著名的四大佛寺之一,泉州开元寺内保存古代的殿堂楼塔远比另外三大佛寺(福州涌泉寺、莆田广化寺、漳州南山寺)为多,佛教文物也更丰富。</p><p class="ql-block">图0-1 唐经幢(方拥 摄影)</p><p class="ql-block">【1953年在泉州西门发现,现存开元寺内,幢身铭文有“大唐大中岁次甲戌(854年)”。幢以地产花岗石凿成,高182厘米,八面每宽24厘米。唐幢现存甚少,全国统计不逾10座。与宋幢的纤细繁丽相比,唐幢颇显粗壮简洁。】</p><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传统文化的集中地,其佛像法器和块石片瓦,无一不由世俗工匠精心制作,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开元寺内木、石两种类型建筑的辉煌成就,深受海内外专家的瞩目。1961年5月,它被我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历史上,名为“开元寺”的佛教道场甚多,泉州开元寺之所以在其中最为著名,与闽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高度发达紧密关联。广义的闽南包含今泉州、厦门、漳州、莆田四个地区,在闽文化中,它与闽东福州和闽北建州鼎足而立,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p><p class="ql-block">早在西周时期,泉州就有过灿烂的青铜文化。南安大盈出土的器具造型与中原文物略同,表明两地之间已进行交流;其地方色彩浓厚的装饰纹样,则告诉我们那时越族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水平。</p><p class="ql-block">汉代以前,泉州居民主要是古越人。三国时,这里是孙吴的后方基地,与战乱连绵的中原相比,泉州社会较为安定,加上适宜生息的水土条件,开始吸引北方汉人徙居。</p><p class="ql-block">图0-2 开元寺古榕树(方拥 摄影)</p><p class="ql-block">【排列在开元寺中庭两侧。榕树不高,但枝冠宽广,浓荫蔽日,极大改善了石铺庭院的小气候。古榕树龄高达八百年,漫地的气根虬曲盘错,状似水浪,十分壮观。“榕”是福州别称,但在纬度更低的泉州,榕树雄姿更有过之。】</p><p class="ql-block">很多史料记载着晋末五胡乱华之际的八姓入闽故事,但实物考古告诉我们,北方汉人大规模的南移运动早在此前已经开始。泉州地区遗址尚存的最早古建筑是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的白云观和太康九年(288年)的建造寺,已经发掘的东晋砖券墓葬更为数众多。墓中花砖的精美质地表明,完善的砖瓦烧制技术已随中原移民传到这里。在闽南古建筑中,优质砖瓦的作用十分显著。一种用松枝烧出红黑条纹的烟炙砖,坚硬美丽,尤具地方色彩。</p><p class="ql-block">南朝梁、陈时期,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来泉州,驻锡建造寺数月翻译《金刚经》。据《续高僧传》记载,拘那罗陀历游江南后到达福州,为归返西域计,乘小船抵泉州再搭大型海舶。这一史实告诉我们,泉州自古就是福建地区直通南洋的主要港口,从而在经济文化方面,与海外早有密切联系。</p><p class="ql-block">图0-3 麒麟壁(方拥 摄影)</p><p class="ql-block">【原为府城隍庙照壁,1974年移至开元寺内。虽为照壁,但地产建筑材料如白色花岗石、绿色琉璃瓦、红色烟炙砖及彩色陶瓷均有使用,仅木材除外而已。创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长近20米,高约5米,比例恰当,色彩和谐,堪称泉州古建筑精品。】</p><p class="ql-block">自唐代开始,泉州人将花岗石作为建筑材料使用。两宋时期,石结构的高塔、长桥在这一地区大量建造,名扬全国的开元寺双塔和洛阳桥等宏伟古迹,为华夏建筑史写下了独特篇章。在执着于木材的古代中国,泉州人何以能特立独行?优质花岗石的巨大蕴藏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因素也许是泉州人从文化交流中所获得的开放性胆识和突破性勇气。</p><p class="ql-block">在海外交通史上,广州港执中国港口之牛耳的地位于宋、元时期被泉州港所取代。广州与中原之间快捷的大道联系,既有助于海港的发展,又使城市难以规避朝廷的多方面制约。逗留广州的外商原本就感到不甚自由,唐末黄巢的滥杀,更使他们避之唯恐不及。比较起来,泉州为外商的经营和生息提供了充分的便利,而经过闽国历时较久的安定开拓,沿海的经济基础已经奠定。南宋朝廷移至杭州,泉州成为主要的供应基地。为了物资的需要,政府放宽对外商的控制。穆斯林的势力日益扩大,直至完全控制了泉州。当南宋皇帝受元军追逼逃到这里寻求避难时,竟被怀有二心的守将闭门不纳。</p><p class="ql-block">图0-4 泉州城区示意图</p><p class="ql-block">【泉州古城在晋江东岸,唐代创建时,城按古代礼制成长方形,东西800米,南北1100米。宋代扩建时,依风水形势说成不规则形,以适应自然地貌。开元寺唐时位于西门外,五代时被包入城内。】</p><p class="ql-block">元代,泉州获得朝廷的种种优待,更由于蒙古军队打破了东西世界之间的藩篱,海上交通空前繁荣。泉州特别受到西方人的赞赏,在他们眼中,这里是东方世界的第一大港。</p><p class="ql-block">古越文化的积淀,汉族的开发,西域的交融,构成了泉州传统文化的三大源流。这是一种大器晚成的文化,当中国大部分地区于明清两代陷入停滞之时,此地生机盎然。开元寺内保存完好的历代建筑就是闽南文化的灿烂结晶,是地方传统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一、从莲花道场开始</p><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初名莲花道场,其神话似的传说历久不衰。唐黄滔《重建开元寺记》云:“垂拱二年(686年),郡儒黄守恭宅桑树吐白莲花,舍为莲花道场。”随时间推移,传说的神话色彩愈浓。明释元贤《泉州开元寺志》云:“垂拱二年二月,州民黄守恭昼梦一僧乞其地为寺,恭曰:须树产白莲乃可。僧喜谢,忽失所在。越二日,桑树果产白莲。有司以瑞闻,乞置道场,制曰可,仍赐莲花名,请僧匡护主之。”</p><p class="ql-block">图1-1 桑莲古迹(方拥 摄影)</p><p class="ql-block">【在开元寺大殿西北。古桑一株,传为初唐桑园中的硕果仅存,树龄高达1300多年。主干劈裂为三,老态龙钟,但枝叶依然繁茂,郁郁葱葱。在蚕桑早已绝迹的泉州,这处古迹颇有生态方面的史证价值。】</p><p class="ql-block">桑树开莲花当然绝无可能,我们从这一传说中可以推测的是,州官创建佛寺以迎合当朝女皇帝的政治需要。以女身而登基,武则天耗尽心机后仍须仰仗神话,她遣人伪造佛经,将自己扮为弥勒转世。</p><p class="ql-block">撇开武则天的阴谋不谈,我们不能不承认她在开拓疆土上的显著成效。闽南地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那个时代。嗣圣元年(684年),武后临朝称制之初,即诏令闽南置武荣州。地辖今泉州、莆田及漳州东部,治所在南安古丰州镇。“武荣”,武氏荣光也。由于武则天的地位终未稳固,武荣州之名于十几年中三度兴废,紧随她的辞世最后消失。</p><p class="ql-block">据元释大圭《紫云开士传》记载:“匡护大师,泉州开元尊胜之世祖也,姓王氏,律行良瑾。夏讲《上生经》,辄致千人,其门徒甚广。尊胜者,州民黄守恭园也,肇造开元,昉乎此矣。”《上生经》即《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借佛的名义宣扬弥勒死后到达兜率天,是弥勒信仰的主要经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仁寿西塔</p><p class="ql-block">现存西塔的建造时间早于东塔,但其初创却较晚。关于西塔的初创,开士传中有一个“闽王杀神僧”的故事。“神僧者,西塔因之权兴者也,不知其为何名氏。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闽王审知一夕梦坐大府厅事,神僧在焉,问其何许人,曰:泉人。又问何以来,曰:闻王于大都督府造塔,乞移之镇泉。审知怒,处分斩之,首坠而身涌高数尺。因悔其误杀圣贤人,觉骇之,使求之泉,云:果有狂僧者不见久之。审知悟其为神僧也,遂以材木浮江转海至泉。其二年(916年)四月朔日经始为七级塔,十二月晦日塔成,名无量寿塔。”</p><p class="ql-block">[其初创时间晚于镇国塔,但改为石构却较之早了十年。如果说东塔的建筑成就登蜂造极的话,西塔是其理想的先型。在里程碑式的闽南石塔系列中,西塔从更早实验的基础上迈出了极大的一步。]</p><p class="ql-block">考据史实,我们相信这个故事是闽王出于客观需要而精心编造的神话。唐乾宁四年(897年)王审知任威武军节度使,尽据闽地。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封闽王,在位十五年,境内升平。唐天祐元年(904年),审知委其侄王延彬任泉州刺史。在延彬治下,泉州年年风调雨顺,海外贸易也获巨利。时延彬年少气盛渐生骄纵之心。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有人进献白鹿、紫芝,深受宠信的浩源和尚说,此为王者征兆。延彬信之,秘向后梁进贡求授高职。此举被王审知察觉,延彬罢官,浩源处斩。</p><p class="ql-block">从闽王立场考虑,这一事件的真相必须尽可能掩饰。一方面,当闽国繁荣之际,王氏家族内部的矛盾不宜公开;另一方面,浩源之死对于崇佛礼僧的国策肯定具有负面作用。</p><p class="ql-block">[最值得注意的是补间铺作的数量变化。在中国建筑史上,这一变化是借以断代的主要依据。补间铺作的结构作用不大,装饰效果却很强烈。从唐代的阙如到清代的八朵,宋代正是有力的过渡。]</p><p class="ql-block">也有可能,王审知真的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从平民暴发为王公,他容易感受到生命的无常。经过无数次的战争,死亡的阴影难以抹去。从减罪的心理出发,建寺造塔是功德无量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初创的西塔名“无量寿塔”,“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佛教徒相信,众生临终时,阿弥陀佛会接引前往西方净土。至今,在泉州人中流行一种说法,“东塔神,西塔鬼。”</p><p class="ql-block">无论上述是否合乎史实,有一点毋庸置疑,西塔由闽王王审知主持创建。在泉州建造仅用九个月时间,在福州必定已经做好了材料的基本加工。开元寺内历来建塔的时间少不了数年,西塔初创如此迅速,与闽国经济繁荣有密切关联,但若无闽王的大力促进还是难以想象的。</p><p class="ql-block">[其构造做法与镇国塔大体相同,圭脚之上为仰覆莲花,束腰以间柱分隔,转角饰以力神。但从壸门中的雕刻图案看,两塔的差别很大。东塔描绘佛教故事,人物众多,符合整体的现世性;西塔完全是花草禽兽图案,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表观。]</p><p class="ql-block">“无量寿塔”名称持续了近两个世纪,到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有青黄光起塔中,高侵云,须臾五色质明乃灭。有司具奏,赐名仁寿。”这种景象颇似放烟花,北宋是烟花发明时代,人们为之吃惊是很自然的。</p><p class="ql-block">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仁寿塔与开元寺内其他建筑一并被毁。淳熙间(1174—1189年)僧了性重建。据开士传记载,了性和尚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建筑专家。“性安溪黄氏……导人为福,诸塔、寺、梁、道必成之,微一发为私藏。”</p><p class="ql-block">[位于仁寿塔北面第二层。梵文的汉语音译是:“唵嘛尼叭弥吽”。六字真言是观世音普度众生的心咒,佛教密宗专用。闽南佛塔采用全国罕见的五层形制确切原因尚不明了,但受到密宗影响是有迹可寻的。]</p><p class="ql-block">了性重建的西塔平面和层数不得而知,但材料可能依旧用木,因为不久被毁。史料中未记载这次被毁的时间,但从“僧守淳改造砖塔,绍定元年戊子(1228年)僧自证始易砖为石”来看,西塔被毁应早于东塔被毁的宝庆三年(1227年),否则一年时间如何改造砖塔?</p><p class="ql-block">西塔“嘉熙元年(1237年)始竣工,实先东塔十年而成云。”中国建筑史上成就最高的一对石塔在此时此地完成,与闽南作为首都临安后方基地的历史地位有紧密关联。南宋时期,以泉州为中心的福建沿海骤然掀起花岗石建筑的浪潮,大量的长桥高塔竞相建造,它们的代表就是开元寺双塔。</p><p class="ql-block">西塔的结构似乎比东塔更加坚固,七百多年过去,从未出现重大破坏。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的强烈地震,它也安然度过。西塔的弱点主要在刹顶,据载明清两代中这一部分至少经过四次修理。</p> <p class="ql-block">《福州开元寺塔》</p><p class="ql-block">唐: 周朴</p><p class="ql-block">开元寺里七重塔,遥对方山影拟齐。</p><p class="ql-block">杂俗人看离世界,孤高僧上觉天低。</p><p class="ql-block">唯堪片片紫霞映,不与蒙蒙白雾迷。</p><p class="ql-block">心若无私罗汉在,参差免向日虹西。</p> <p class="ql-block">《同人集塔堂》</p><p class="ql-block">明:周廷鑨</p><p class="ql-block">禅堂惬幽栖,香林结队齐。</p><p class="ql-block">饥驱陶令去,酒倩远公携。</p><p class="ql-block">送雨钟声暮,扳烟塔影低。</p><p class="ql-block">太常斋更醉,不饮亦如泥。</p> <p class="ql-block">《咏开元双塔金标》</p><p class="ql-block">明:詹仰庇:</p><p class="ql-block">石塔双飞缥渺间,凌虚顶上结金团。</p><p class="ql-block">晴光闪烁天中落,紫气摇落云中寒。</p><p class="ql-block">过雁犹惊明月动,腾龙误作宝珠看。</p><p class="ql-block">欲擎霄汉惭无力,万古孤高一点丹。</p> <p class="ql-block">《紫云尊胜阁访僧》</p><p class="ql-block">明:周廷鑨</p><p class="ql-block">晨钟发孤梦,幽想不能传。</p><p class="ql-block">忽到空中阁,真成物外缘。</p><p class="ql-block">驯龙朝演法,施鸟夕留烟。</p><p class="ql-block">别有息心处,庭花相对眠。</p> <p class="ql-block">  《扇头韵续成五七言各一律》</p><p class="ql-block">明:程朝京</p><p class="ql-block">春日同姚云台寅丈、池太常明洲、黄观察肖源开元寺角巾登塔</p><p class="ql-block">五言</p><p class="ql-block">  昼刻黄堂静,招寻古寺幽。</p><p class="ql-block">  紫云留佛偈,双塔剩荒丘。</p><p class="ql-block">  勘破西来意,希踪方外俦。</p><p class="ql-block">  抠衣沧海近,幸拓荫城头。</p><p class="ql-block">  七言</p><p class="ql-block">  凌风绝顶逐天游,郭外青青农事幽。</p><p class="ql-block">  欲逐枕书开北牖,喜看携*向东丘。</p><p class="ql-block">  偷闲喜订空门约,胜果还输济世俦。</p><p class="ql-block">  自愧未能成底事,凭栏长忆白云头。</p> <p class="ql-block"> 《和前韵》</p><p class="ql-block">明:姚纯臣</p><p class="ql-block">石塔千年古,禅关一径幽。</p><p class="ql-block">凌虚追列子,观化达齐丘。</p><p class="ql-block">杯酒情无尽,阳春和寡俦。</p><p class="ql-block">壮游谐夙愿,绝胜凤池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双塔高标日影悠,振衣览胜复探幽。</p><p class="ql-block">刹那今古田三变,无尽兴衰土一丘。</p><p class="ql-block">槛外落花空色相,树头啼鸟亦朋俦。</p><p class="ql-block">凭栏欲说无生活,却恐庭前石点头。</p> <p class="ql-block">《和前韵》</p><p class="ql-block">明:池浴德</p><p class="ql-block">古塔依禅刹,逶迤径惭幽。</p><p class="ql-block">振衣登绝顶,豪气压高丘。</p><p class="ql-block">北斗谁能酌,孤云我作俦。</p><p class="ql-block">一尘飞不到,恍惚架槎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兴登高塔,春深景象幽。</p><p class="ql-block">云低横近郭,潮落见平丘。</p><p class="ql-block">长啸开天籁,坐谈忘夜久,</p><p class="ql-block">星汉转檐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苍茫风色浮莲宇,此日登临曲径幽。</p><p class="ql-block">异代河山经百战,双标石塔等三丘。</p><p class="ql-block">乾坤眼底看犹小,意气樽前喜得俦。</p><p class="ql-block">应挥云雨复苍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双塔嵯峨连碧霭,危梯斜倚路通幽。</p><p class="ql-block">但闻茹鼓空中响,浑似逍遥海上丘。</p><p class="ql-block">前代桑沧惊几变,郡僧飘落叹空俦。</p><p class="ql-block">悬知世事须臾异,莫遣交情厌白头。</p> <p class="ql-block">《咏尊胜阁》</p><p class="ql-block">清:释元贤</p><p class="ql-block">  杰阁峥嵘紫翠间,重来长忆旧溪山。</p><p class="ql-block">  莲园在昔元尊胜,宝构于今喜复还。</p><p class="ql-block">  帘卷直观沧海小,窗虚长对白云闲。</p><p class="ql-block">  满城第宅浑如锦,镜里谁饶两鬓斑。</p> <p class="ql-block">《题开元寺(四首)》</p><p class="ql-block">清:释元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p><p class="ql-block">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p><p class="ql-block">  异葩根础发,瑞草覆庭生。</p><p class="ql-block">  殿古藏云紫,坛虚映日明。</p><p class="ql-block">  我来问陈迹,金铎向空鸣。</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昔产莲华地,神僧每托栖。</p><p class="ql-block">  袒膊援群溺,挑灯醒世迷。</p><p class="ql-block">  廊长旋日永,塔耸切云齐。</p><p class="ql-block">  抄论人何在,堂虚鸟自啼。</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古贤能秉律,坛构几经年。</p><p class="ql-block">  久没凡尘暗,重开瑞色鲜。</p><p class="ql-block">  飞花常入座,甘露每流泉。</p><p class="ql-block">  安得环与照,垂光照大千。</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甘守白云隈,春风吹几回。</p><p class="ql-block">  祗因曾下种,故此却重来。</p><p class="ql-block">  石鼎生新炎,天花点旧苔。</p><p class="ql-block">  遥思洁已训,帝语尚如雷。</p> <p class="ql-block">麒麟壁</p> <p class="ql-block">东西塔</p><p class="ql-block"> 在泉州开元寺内,有东西二塔巍然对峙,相距约200米,东塔即镇国塔,西塔称仁寿塔。这双飞塔,堪称闽南塔中明珠。 </p><p class="ql-block">  东西塔分别建于唐末和五代,最初都是木塔,后相继更筑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西塔改建石塔,十年乃成。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东塔才开工改建,历时十二年,始告竣工。东塔高48.24米;西塔高44.06米。结构紧凑完善,科学合理。虽经七百多年来的几次大地震和风灾,仍不倾斜变形,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在建塔中,还留下了中国和印度人民友好合作的佳话。据说,东塔建到第四层时,主持建塔的法权和尚死了,刚好印度僧天(扬)来此讲经,他即继续主持把塔建成。东西双塔,都是仿木结构楼阁式的建筑,平面八角,五层五檐。塔基都是须弥座、东塔座基束腰部份,浮雕39幅释迦牟尼故事;西塔象征西方极乐世界,分为五层,代表“八方上下的十方世界”。西塔座基束腰部分雕以各类花鸟虫兽和装饰图案,精致逼真。塔心八角实心体。塔身上每一门龛皆翼以浮雕佛像,共八十尊。每层塔身向外伸出的绕塔平座勾栏,便于游人向四方凭眺。塔顶八角脊下的四十个小铜钟,在风中叮当作响,如欢快的音乐在欢迎着游人。塔身上的人物浮雕除了佛教护法,塔上面不乏一些对佛教交流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比如达摩祖师、梁武帝等。塔顶刹尖高托铜葫芦,在阳光下金光闪闪,象华盖的祥光四射,正如明朝人在诗中描写的:“石塔双飞缥渺间,凌虚顶上结金团。晴光闪烁天中落,紫气摇落云中寒。”</p> <p class="ql-block">左边是火龙,右边是悟空</p> <p class="ql-block">仁寿塔(西塔)旁有块刻着心字的石头,据说唐朝就存在于此。曾吸引到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前来研究。不难发现这和我们常见的心字太不一样了,把心中的那一点改在下面,被称为放心石。寓意是“提起千般烦,放下万事空。 弹指一瞬间,看尽繁花;繁华,只一眼,便是天涯;一念起,一念灭!一念放下,万般自在!”</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中庭</p><p class="ql-block">【宽约50米,长约60米,南抵三门,北连大殿月台。中庭原为土面,相传“凡草不生”。元初满铺花岗石板。古代每逢国家大典,地方官员来此祝嵩朝拜,故又称拜庭。在开元寺内,大殿和三门是最早创建的殿堂,中庭则是最早围合的院落。】</p><p class="ql-block">开元寺内的第一座支院即尊胜院,“佛顶尊胜”是密宗胎藏界的大佛之一。一般认为,武则天信奉的正是带浓厚印度色彩的佛教密宗。当著名的洛阳龙门奉先寺石窟开凿之时,武氏曾资助“脂粉钱两万贯”,并率朝臣出席开光仪式。很多人相信,奉先寺密宗大佛丰腴饱满的面容就以武氏的脸庞为原型。</p><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于唐宋时期拥有众多支院,宗派林立,元代被合并为“大开元万寿禅寺”,以后一直以禅林著称。然而寺内其他宗派尤其密宗的遗迹甚多,认真考察第一个支院的皈宗,能使我们较容易理解其来源。尊胜院在开元寺的西北角,殿堂荡然无存,仅有一株古桑树不倒,其主干劈裂为三部分,枝杈虬曲,但绿叶郁郁葱葱。这株桑树是否种植于初唐尚无确切鉴定,但作为泉州古桑园的遗迹是没有问题的。武则天掌政时,曾颁行《兆人本业记》,鼓励农桑。在中唐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以前,泉州平原绝大部分面积都有严重水患,黄守恭的宅园地势较高,应是当时适宜种植的少数地点之一。</p><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创于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先于州城的创建。寺之西北角地势较高,原为黄氏桑园。舍宅为寺后,向东南扩大。五代时由于双塔的落成,大体定型。占地近百亩(约6公顷),近代被民居蚕食,但仍可称规模宏大。】</p><p class="ql-block">鼓励农桑和扶持佛教是武则天执政的两大方略,因为一个地区的开拓首先要解决衣食问题,随后就是精神活动的开展。据《旧唐书》记载,初唐泉州地区人口不过十六万,仅为当今的几十分之一。当时来开元寺听经的人多达千人,其场面可以说是很宏大的。</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大雄宝殿的气魄雄伟,殿面宽9间,进深6间,有20米高,1000外平方米大。供有五方佛,中间一尊为释迦牟尼佛,两边各是东、西、南、北四方的大佛。全殿有100支石祧(因建筑之需,内槽减去6支),故称”百柱殿”。相传,在建筑大殿之日,有紫云盘绕盖地,故又称”紫云大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