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长歌与忙碌画卷——春节,我们永远的文化家园(二)

太阳光

<p class="ql-block">杨金贵 撰文(原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span><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最悠扬的岁月长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在岁月的长河中,春节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永恒的光芒。它的起源古老而神秘,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情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那时候,人们敬畏自然,以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动等作为时间变化的重要参照。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被人们掌握,不同朝代的岁首各不相同,仿佛岁月的指针在历史的表盘上不断调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春节的发展历程中,还伴随着许多美好的传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它形貌狰狞,生性凶残,每隔三百六十五天便会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人们惊恐万分,却又无可奈何。然而,人们在与“年”的斗争中,渐渐发现了它的弱点。“年”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每到岁末,人们便张灯结彩,贴上红红的春联,燃起熊熊的篝火,燃放响亮的鞭炮。“年”被吓得落荒而逃,人们得以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喜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唐虞时代称年为“载”,夏朝称“岁”,商朝称“祀”,周朝称“年”,岁首的变迁见证了时光的流转和人类对时间的探索。 秦汉时期,岁首曾在夏历十月,十月初一为新年。汉中期以后,岁首改为正月初一,正月旦成为汉代皇家的重要庆祝日。朝廷举行大规模朝会,民间也将年节民俗活动移至正月之旦的“正日”,祭祀祖先、拜贺宗亲乡党,那庄重的仪式中蕴含着对家族的敬重和对未来的期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朝贺依然是朝廷大典,而民间在元日鸡鸣而起,先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一家大小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长。那清脆的爆竹声,仿佛是在向过去的岁月告别,迎接新的开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隋唐时期,春节成为政府法定假日,给假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尽显皇家威严;民间则合家团聚,设宴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唐代还出现了“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以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后在民间普及并改用梅花笺纸,这小小的贺卡传递着浓浓的祝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宋元明清时期,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官方借观看节日灯火与欣赏杂艺表演之机,表露出与民同乐的姿态。北宋“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明朝北京民间春节,当家人元旦晨起,率妻子等拜天地、拜祖先、煮饺子、给长辈上寿等。到了清代,舞狮、舞龙、演戏、巡游等活动兴盛,让春节更加热闹非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民国时期,1912年引进西洋历法,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分离,1914年阴历元旦被定名为“春节”。但国民党政府曾两度试图废除春节,均因民众抵制而未成功,后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这样才使传统的春节习俗得以延续传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成立后,继续采用公元纪年法。规定了春节等法定假日,“春节”成为旧历大年的称呼。春节期间,祭祀、庆祝、娱乐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热烈喜庆。人们合家团聚,守岁迎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春节习俗得以弘扬,华夏民族稳固的基因排序得以庚续,华夏儿女的精神大树屹立常青。如今,春节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时代特色,如看春晚、线上拜年、旅游过年等。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凝聚情感、传承文化的盛大佳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春节是历史的瑰宝,是时光的使者,是岁月的馈赠,是文化的传承。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承载了无数的欢乐与忧愁。在每一个春节,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情怀。春节,如同一首悠扬的岁月之歌,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春节的基因如生命的密码,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代代相传,永不磨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喜悦的忙碌画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腊月的寒风悄然吹起,辞旧迎新的气氛便如同一缕袅袅炊烟,在岁月的天空中缓缓升腾弥漫,春节的序幕便徐徐拉开。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从腊八节到大年三十,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月尽”,是人们最忙碌也最兴奋,最喜悦的一段时光。这段日子承载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的回忆与感慨,也满怀着对新一年的憧憬与期盼,忙碌着,并快乐着。特别是农耕经济年代,虽然物资匮乏,但这样的画景最是强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腊八节开始,实际上春节就已起步。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弥漫着腊八粥的香气,“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这传统的美食,分享着生活的点滴,每一口都蕴含着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个人的心中也多了一份期待和憧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十三,祭灶神。民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人间的善恶之事。人们都怀着虔诚的心,用糖瓜等甜蜜食物恭送灶王爷启程,期盼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敬畏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十四,扫尘日。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是个喜欢阿谀奉承、搬弄是非的家伙,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一次,三尸神向玉帝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帝听后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大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三尸神便乘机飞下凡界,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都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官将人们来个斩尽杀绝。不料,三尸神作恶行径被灶君发觉,他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要求每户人家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家遵照灶王爷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巡家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没有任何劣迹可寻。王灵官便将人间祥和安乐、祈福新年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帝听后大为恼怒,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腊月二十四民间便有大扫除的习俗,一直忙到大年夜。其实扫尘更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象征,人们仿佛也在清扫过去一年的疲惫与烦恼,迎接新的希望。大人清扫屋子时,孩子们在一旁帮忙递工具、倒垃圾,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一家人好不乐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十五,磨豆腐。传说玉帝每年都要在腊月二十五这天到人间视察,百姓们纷纷用豆腐来招待玉帝,祈求玉帝降福。豆腐寓意着“都福”,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天,人们早早地泡好黄豆,推着石磨一圈一圈地转动,将黄豆磨成细腻的豆浆。然后经过熬煮、点鹵、淀压等一系列工序,豆浆变成了白白嫩嫩的豆腐。这些豆腐将成为年夜饭上一道美味佳肴,为家庭带来福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十六,割年肉。猪肉是过年不可或缺的食材,它代表着富足和丰盛。“有钱没钱,割肉过年”。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去集市上挑选一吊新鲜而肥美的猪肉。记得小时候的猪肉是不剔骨的,买回后自家把骨肉分开,骨头熬汤作烩菜调味,肥肉煮熟后油炸即成红烧肉,装火锅时上面盖几片,看上漂亮又让人垂涎。特别是煮肉时,香气弥漫整个屋子,孩子们时不时地探头张望,小鼻子一耸一耸,贪婪地吮吸着那诱人的香气。肉煮熟后,大人把骨头上的肉撕去以备年用。孩子们啃着的几乎没肉的骨头,那浓郁的香味在口中散开,幸福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每一次吮吸都饱含着家的温暖和对生活美好的期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十七,宰公鸡。公鸡有报晓的习性,代表着光明。在新年之际宰杀公鸡,寓意着驱走黑暗和邪恶,迎接新一年的吉祥如意。同时,鸡肉作为年夜饭的食材,也象征着生活富足,吉祥如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十八,油锅架。这一天,许多地方的家户都架起油锅炸制各种美食。炸麻花的场景尤为热闹。一家人围在锅台前,有的熟练地搓着面团,将其扭成麻花的形状。有的搬运着搓好的麻花,长者手拿长筷在油锅中来回拉拽着翻腾麻花。别看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可寓意着美好的日子“长长长长,顺顺溜溜”。油锅发出“滋滋”的声响,仿佛欢快的迎春曲,伴奏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捏好的肉丸子、素丸子、油糕相继下锅。丸子象征着团圆,油糕寓意着甜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十九,蒸馒头。这一天,人们不仅蒸馒头,还会蒸花馍和枣糕。花馍造型各异,色彩斑斓,有盛开的花朵,有可爱的动物,还有各种吉祥物,每一个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枣糕则寓意着生活甜蜜,步步高升。在蒸馒头的过程中,热气腾腾的蒸汽仿佛也在传递着幸福的气息,让整个家都充满了温馨与欢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岁末迎春,是一种忙碌中的喜悦,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在忙碌中感受着家庭的温暖,在辛苦中体会着生活的幸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文中照片和绘画多从网上下载,如有不妥请见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