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糊涂饭】</p><p class="ql-block">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从这一天起,家乡人的“忙年”就拉开了帷幕。</p><p class="ql-block"> 这个季节,正是数九寒天,庄稼地冻得比石头还硬,也没多的农活可干。</p><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大家的日子都过得还是紧巴巴的。吃的样数少,穿的用“购布证”限购。防冻御寒的主袄棉裤(冬衣棉裤),哥穿小了给弟。</p><p class="ql-block"> 人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那个时候,天气就八外冷(异常)。三九天不临近晌午头,冻得没法出门。</p><p class="ql-block"> 老汉们盘坐在烫炕上,烤着炕上的火盆,炖上一壶茯砖茶,掰着指头算日子,推测将来的天气。</p><p class="ql-block"> 强调节气变化,主要考虑明年的庄稼活儿。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娃们掰着小手指头数着,盼望过年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 “过了小寒,孩子盼年,大人望田”。</p><p class="ql-block"> 阿大(父亲)扛着铁锨,园子里铲几下,地里看看,庄廓周围转悠,想寻些活干。</p><p class="ql-block"> 阿妈(母亲)就成大忙人啦。一家人过年的衣裳,毛袜,屐窝(棉鞋)还冇置办齐呢。除了做一家人的“三顿三”,成天勾着头,飞针走线,加快速度赶制。 </p><p class="ql-block"> 至今,阿妈手里的针扎破布料的“嗒嗒”声,细麻绳穿过鞋底发出的“呼啦”声仿佛还在耳边。 </p><p class="ql-block"> 腊八节,自古至今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家乡有两个重要习俗:一是天檫黑了外头烧张纸。二是喝腊八粥。</p> <p class="ql-block"> 延续后来,祭祀烧纸的乡俗消失了,而腊八粥是必定要喝的。 </p><p class="ql-block"> 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古文里说:“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节,冬至已过,在家乡人的眼里,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因此,说“冬至大如年”,“过了腊八就是年”。 </p><p class="ql-block"> 喝腊八粥,是全国各地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粥”为稀饭,家乡人家“米汤”。腊八粥,家乡人叫“腊八饭”,或戏称“糊涂饭”。</p><p class="ql-block"> 过去,家乡没有小米,更没有大米,到了腊八,人们用“麦仁”熬腊八饭。 </p><p class="ql-block"> 阿妈一面熬糊涂饭 一面嘴里念叨:“尕娃、尕娃你甭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而我们一群孩子却望眼欲穿,天天盼着年早些到。穿新衣裳,吃“油炸馃”,放炮仗,走东家串西家的拜年,演社火……好美哩!</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意义上讲,腊八饭,应该属于“年”的一个组成部分。 </p><p class="ql-block"> 而娃们对“过年”的企盼,其实早就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腊八饭为什么叫“糊涂饭”呢? </p><p class="ql-block"> 有个故事说:</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人们吃了腊月初八的“糊涂饭” ,不知不觉心里就犯糊涂。从此,人人变得很大手大脚,躺在过去一年的硕果堆里开始胡吃海喝,狠劲地“散”(挥霍)。 </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的连惜享(节俭)的人都成了“散匠”(挥霍无度者)。年前疯狂购物,过年大吃大喝,一直“散”到二月二。</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龙抬头,吃了焦大豆,“咯噔咯噔”几下,把人弹醒。 </p><p class="ql-block"> 睡梦般的回忆去起前一阵子的所作所为,心里也就“咯噔咯噔”几下。赶紧跑去查家里的面柜,箱子里翻。 </p><p class="ql-block"> 这不看不要紧,一下子傻眼了,只见储备一年的粮食只剩下一半,存下的几沓钱也被“散”的所剩无几了。</p><p class="ql-block"> 家底基本“散”光,不论怎么盘算,也接不上来年的秋粮。 </p><p class="ql-block"> 追悔莫及啊!</p><p class="ql-block"> 于是,扑通一声跪倒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焚香叩首,顿足捶胸忏悔。</p><p class="ql-block"> 大哭一场后,又背着干粮铺盖卷,带上干粮,拿上劳动工具外出挣钱去了。 </p><p class="ql-block"> 年底,满载而归,家里又丰衣足食起来。到了腊八,吃了糊涂饭,又犯混……。</p><p class="ql-block"> 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庄稼人们的“过日子”。</p> <p class="ql-block"> 这仅仅是一种说法,不过,平时很抠门的人,到了春节,却都变得很大方,这是事实。 </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麦仁”,就是去皮的小麦粒。麦子粒去皮的过程叫“川”,腊八节之前,须把麦仁“川”好。 </p><p class="ql-block"> 居住在河边的家乡人们,腊八节前一两天河滩的冰面上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大家就在厚实的冰面上刨坑, 刨好一个小窝窝,河滩上找一枚长棒榔(长形)䑘窝石头。冰面上的窝窝就是䑘窝,把打折(收拾)干净的麦子倒进冰窝里,用长石头䂿。不一会儿,麦子的皮就全掉了。 </p><p class="ql-block"> 离黄河远些的,破水桶里冻上冰,或直接在䑘窝里“川”也是可以的。 “川”,相当于“蹭”,就是“摩擦”。比如,孩子们游戏,大伙儿抓住一个人的四肢,抬起放下的往地面上蹭,也叫“川”。</p> <p class="ql-block"> 因为麦粒干后非常坚硬, “川”时,少少的洒点水,让麦子的皮变湿变软,用光溜溜的石头捣,就能把麦粒皮“川”掉。 </p><p class="ql-block"> 川好的麦粒晶莹剔透,看起来很漂亮,这就是青海名小吃“麦仁”。 </p><p class="ql-block"> 把麦仁川好洗净,得放入热水中泡一夜,最好的方法是泡在暖水瓶里,这样,容易煮烂。 </p><p class="ql-block"> 青海的麦仁饭有两种:</p><p class="ql-block"> 一种是加上肉和花椒盐的“荤”麦仁。另一种是加红枣,桂圆,红糖的“甜”麦仁。</p><p class="ql-block"> 麦仁一定要用文火熬一晚夕(一夜),越烂来越好吃。熬到最后,锅里的麦仁越来越粘稠,成了糊状,“呼嘟呼嘟”地冒泡。</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把麦仁粥说成“糊涂饭”,就是根据这个状况而得名的。</p><p class="ql-block"> 这又与制作浆糊有关。</p><p class="ql-block"> 过年时贴对联,糊窗户贴窗花,要用面粉馇浆子,或叫“打浆子”。往清水里面一边撒面粉,一边加热,一边快速搅拌,烧开成糊状时,锅里还在“呼嘟呼嘟”的,浆子就馇成了,待凉后就可以使用。</p><p class="ql-block"> 浆子熬到最后,和熬麦仁饭很像。 人们就开玩笑把麦仁饭说成是“浆糊饭”,还说,吃了浆糊饭,就会闹糊涂,暗喻“一肚子浆糊”或“满脑子浆糊”。锅里熬麦仁的“呼嘟” ,与一个人的“糊涂”发音一样。糊涂饭,实际上是呼嘟饭。</p><p class="ql-block"> 这才是“糊涂饭”的真实来历。 </p><p class="ql-block"> 腊八糊涂饭很好吃的,不过吃了千万别犯糊涂。</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为啥热衷于去冰滩上川麦仁?</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大家聚在一起,滑半天冰,才更吸引人。</p><p class="ql-block"> 大家聚集封冻的河滩,来一场滑冰比赛,妙趣横生。</p><p class="ql-block"> 先是擦溜溜比赛。</p><p class="ql-block"> 从河边的沙滩上开始助跑,到冰的起滑线,双脚静止不动,看谁滑的最远。</p><p class="ql-block"> 有侧身滑,蹲着滑,一只脚滑,先站后蹲等花样多啦!</p><p class="ql-block"> 再来一场器械滑冰赛。</p><p class="ql-block"> 这次出来,任务是川麦仁,都没带冰车。找一个大片片石头,让幼小的弟弟坐在石头上,哥哥们推着冰滩上跑,距离大约100米远近。先到终点为嬴。</p><p class="ql-block"> 打冰猴比赛。</p><p class="ql-block"> 也是就地取材,河滩找一粒像陀螺的鹅卵石,用绳子抽打“冰猴儿”在冰面上飞速旋转。</p><p class="ql-block"> 疯上一阵子,川上麦仁,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腊八粥,过去是一种“药膳”。老人、小孩、妇女、身体瓤欠的人吃了糊涂饭,抵御寒冷,强身健体。慢慢地就成了一种习俗,也是过年准备工作开始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从腊八后,人们常常以“糊涂饭”说事。比如,做错了事,自我安慰说吃“糊涂饭”的干当。</p> <p class="ql-block"> 腊八粥的来历有好几种传说:</p><p class="ql-block"> 一是与“法宝节”, 佛教传入中国,立即盛兴起来。腊八节就成了“法宝节”,又叫“佛成道节”、“成道会”。人们用香谷和果实煮粥供佛,剩下的粥是人们的美食。传说喝了此粥,可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叫“福寿粥”、“福德粥”、“佛粥”、“大家饭”、“糊涂饭”等。 佛教节与传统的“腊八祭”同日。</p><p class="ql-block"> 起初普通一碗粥,后来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八宝粥。</p><p class="ql-block"> 二是与秦朝修长城,这天免费供应粥,久之,形成习俗。 </p><p class="ql-block"> 三是朱元璋落难时,被两名乞丐施粥得救,腊八这天,皇帝给王公大臣同喝粥,以示不忘苦难。</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说,与岳飞抗金有关。 </p><p class="ql-block"> 不论那种说法,反正一到腊八,不论是朝廷官员、商贾、寺院僧人、平常百姓家,都会做腊八粥吃。</p><p class="ql-block"> 根据历史文献,人们喝腊八粥的风俗最盛行在清朝,与当时人们的“反满”心态有关。</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邱元胜,青海省共和县人,上世纪六十几年代生,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 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海南州作家协会会员,原海南州书画家协会主席,海南州摄影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