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卫先生和白起一样冤

乐山乐水

<p class="ql-block">  在《史记》里,卫先生只出现过一次,还是出现在司马迁引用邹阳的文章中。邹阳在《狱中上梁王书》中写道:“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这说明在西汉初,人们对卫先生的事迹是熟悉了解的。他应是秦军主帅白起的重要幕僚,在长平之战的战略、战术制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国时苏林在《汉书音义》中提供了更多信息:“白起为秦伐赵,破长平军,欲遂灭赵,遣卫先生说昭王益兵粮,为应侯所害,事用不成。”长平之战后,白起打算一鼓作气,趁机灭掉赵国,派卫先生回国请求增派兵马粮草,可卫先生却被应侯杀害了。</p><p class="ql-block"> 应侯就是秦相范雎,他为什么要杀卫先生呢?《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透露了蛛丝马迹。秦军在长平大胜后,赵、韩两国惊恐不已,派苏代携重金到秦国游说。苏代是六国联合抗秦“发起人”苏秦的弟弟,有名的舌辩之士。苏代见到范雎说:白起已立大功,如果再灭掉赵国,秦王一定会给他加官晋爵,那时你就要位居其下。再说,赵离秦太远,打下赵国,更多是便宜了周边的燕、韩、齐、魏,秦国得到的实惠并不多。或许是过多考虑了个人的利害得失,范雎不想让白起成就不世之功,于是向秦王建议休兵讲和。作为从前线回来求援的特派员,卫先生肯定会据理而争,反对停战。他大概就是在这时候被害死的吧。或许当时在将相、君臣之间,还存在着不可言说的深层分歧。当初,范雎从魏国死里逃生来到秦国,是靠说服秦昭王,扳倒穰侯魏冉当上秦相的。要知道,穰侯是秦昭王的舅舅,身为秦相二十多年,在平内乱、辟疆土等方面立有大功,白起就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也许就在某种微妙的忌惮或猜疑之下,卫先生成为无辜的牺牲品。</p><p class="ql-block"> 长平之战,秦国巧施反间计,让赵王用赵括替代老将廉颇,从而大获全胜。哪知道回旋镖如此迅疾,自己很快就遭遇对方的反间计。</p><p class="ql-block"> 不久,秦王醒悟过来,再次派兵攻打赵国,打算拿下邯郸。这次,白起因病没有出征,秦军屡屡失利。白起病愈后,秦王让他挂帅出征,但遭到拒绝。白起分析说:我们虽然赢了长平之战,但“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长途跋涉攻打邯郸,师老兵疲,这时“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真是洞若观火。后来战争进程、结局一如白起所料。有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就发生在这个时期。</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白起出征,范雎登门请过,“秦王自命”,甚至“强命”过,然而白起终不肯答应。作为军人,他能不知道前线危急吗?作为臣子,他能不明白拒绝王命的后果吗?或许自从卫先生死后,白起已有不复将兵之念。</p><p class="ql-block"> 前方吃紧,秦王更换了主帅也无济于事,难挽颓势。见白起终不肯听命,秦王恼羞成怒,剥夺了白起爵位,“迁之阴密(今甘肃灵台)”。因为生病,白起又在咸阳住了三个月。此时信陵君帅诸侯联军开始反攻,破秦军于河外,后来一直乘胜追到函谷关。秦王把羞怒、怨恨都集中到了白起身上,命令他马上离开都城,不得逗留。当白起西出咸阳十里,到达杜邮时,秦王跟范雎等人商量说:白起离开时,“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范雎自然明白秦王的想法,自然生出若干白起该死的理由、罪名。《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写道:“(应侯)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于是秦王赐白起剑,令其自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p><p class="ql-block"> 秦人哀怜白起无罪而死,自发立祠祭祀。祠里没有卫先生配祀,他似乎在当时就被遗忘了,要不是邹阳在文章中提及,后人恐怕连他的名字都不会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