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某地消失多年的野狼重新出没,当听到以此作为该地生态环境恢复向好的例证的新闻时,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的你我,很可能会因此而欣喜;如果有村落或住户在它们活动范围之内,甚至有可能被这些不速之客骚扰,你我,更重要的是他们又是一种什么心情呢?今年,野猪侵入南京南站至紫金山东站间的高铁联络线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再次引发上下游食物链生态系统失衡导致野猪泛滥且致害问题的讨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历史进入生态文明新阶段的今天,各地都在为干涸了的泉水的复涌而想方设法,对具有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和旅游品牌的名泉更是如此。然而,泉水的复涌是不是也像狼来了一样具有是与非的双重意义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泉水形成及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下含水层或含水通道与地面相交处产生地下水涌出地表的现象即为泉。当地下水在地下含水层里流动,遇到适当的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时,就会自动流出地表,成为泉。泉水是否能够保持涌流,一个关键指标就是泉口地下水位(水头)高程要高于泉口地面高程,否则即不再涌流而干涸。</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干涸泉水复涌的“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不少地区,存在着泉水断流后通过人工干预实现复涌的案例,济南的趵突泉最为典型。历史上它曾多次出现断流情况,1972年6月3月30日,趵突泉地下水位首次跌破26.98米的临界点,出现停喷。1999年3月至2001年9月曾创下停喷长达926天的纪录。老舍先生说,“若是没有这泉,济南定会失去一半儿的美”。后来,通过实施兴建引黄水库、关停市区水厂、开展回灌补源等一系列保泉工程,2003年9月6日地下水位上升到27.01米,趵突泉复涌,重新笑靥如花,如花怒放;目前,七十二泉已经全部复涌,再现的“千泉喷涌”景象,讲述着泉城的千年传奇。2019年,“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4年,第十二届泉水节“泉之韵·乐享泉城”活动,游人如织,让世界更加了解了泉之美、城之美、人之美,泉水也已成为济南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同时,在由地质专家组成的保泉团队的科学护卫下,地铁小心翼翼穿过泉域,实现生态环境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其典范作用,也鼓励着其他地区跃跃欲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干涸泉水复涌的“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不计其数的泉水自然流淌,形成一道道迷人的风景线。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加速发展,对地下水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叠加部分地区降水量减少,区域或泉域内每年水源地开采、矿山排水等排泄地下水的量超过补给地下水的量,采补失衡,负债不断累加,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当泉口地下水位(水头)低于泉口地面高程的时候,泉水不再涌流而干涸。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位不断下降,形成大厚度的包气带。包括地铁、人防工程、垃圾填埋场和地面高层建筑等很多建设项目,大多基于当时的地下水位进行安全设计和施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想实现泉水复流的愿景,就需要从补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进行努力。节流,就是减少、限制甚至禁止开采泉域及相邻地区的地下水,这在很多地区已经实施,地下水位也回升明显,但这一方面要平衡因此造成的损失(如水源地、矿区停采),另一方面与尽快泉水复流的迫切要求也相去甚远。这就需要加大补源,即强化人工回灌补给;而人工补给如果不做系统性可行性评估或者不尊重科学规律,可能会造成泉水复涌之时,地下空间出现渗水甚至涌水需要排水的尴尬;民居地下室渗水威胁建筑物安全引发社会不良反响;建筑抗浮能力设计标准提高大幅度增加工程费用;年代久远垃圾填埋场底面低于地下水位而出现污染风险;回灌水水质、一定厚度包气带变成饱水带后骨架中的物质溶于地下水后影响地下水质及其利用;水位抬升过快或过高导致湿地面积异常扩张,影响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的生存甚至整个生态链及周边生态系统;短期巨量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与回报长周期的矛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同地区拟复涌泉的条件不同,其复涌的正负效应及其强度也各异。为避免出现有违初衷的结果,需要召集多部门领导、各方面专家从科学角度论证,充分考虑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不同尺度限制性因素,建立多目标技术经济模型进行预测,实事求是决策,既要考虑当下,更要着眼长远。目前,一些地区已经不同程度出现上述负效应,近几年丰沛的降水也倍增了这种负效应,理应引起百倍警惕,不可顾此失彼。</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650zth6" target="_blank">莫让上升的地下水淹了你的家</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