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起源 <p class="ql-block"> 在一次使用颜料的绘画课上,阳阳不小心把颜料弄洒了一点点,他就去拿纸巾准备擦掉洒出来的颜料,他拿了纸巾后将纸巾叠成了正方形的样子,然后小心翼翼的将纸巾靠近颜料,当他正准备将吸有颜料的纸巾扔掉时,他突然打开了纸巾,发现纸巾上有一个类似圆形的图案,他便像发现了宝藏一样跑来告诉我,其他幼儿看到后也是好奇心溢出了脸蛋,顺着他们的兴趣和好奇,我们开启了属于我们的扎染之旅。</p> (一)“知”扎染 <p class="ql-block">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前期经验,我们带领孩子们通过观看视频、阅读绘本让他们初步了解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艺术,它的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p> (二)“赏”扎染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网络上找了一些单色和彩色的扎染照片,供他们欣赏,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与欲望。孩子纷纷表示“我喜欢那个圆圈的花纹,我要做一个这个”“我要用彩色的颜料,做一个漂亮的手帕”.......</p> (三)“学”扎染 <p class="ql-block"> 通过观察视频,了解了扎染工艺的制作步骤,建立起了对扎染的初步认知,知道了扎染的几个基本过程:浸布、 拧干、捆扎、染色、清洗、拆线、晒干。先将布打湿拧干后使用不同的捆扎方法,将其捆扎出不同的形状,后面展开才可以出现不同的花纹,然后再按照困扎的节点进行染色,然后清洗拆线,最后晾晒干了就成了一副美丽的扎染作品。</p> (四)“探”扎染 <p class="ql-block">1.第一次尝试 </p><p class="ql-block"> 在了解了一些扎染的基本方法与制作步骤,认识了扎染所需要的工具后,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实践操作,可是正当操作的尽兴的时候问题来了,“老师, 我不会扎皮筋!”“ 老师,要怎么扎才好呢?”</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的扎染实践中孩子们发现皮筋绑不起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先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进行扎结,学会创新,有的小朋友说:“把皮筋撑开然后让它多翻滚几次就好了”;有的小朋友说:“把皮筋套在布上,然后使劲绕。”他们边说边做,有几个小朋友成功了,但是大部分没有成功,于是我们一起学习使用橡皮筋扎结的方法,一拉二翻三撑四套。</p> <p class="ql-block">2.第二次尝试</p><p class="ql-block"> 带着我们学习的扎结和染布折叠方法,孩子们进行了第二次的扎染。</p> <p class="ql-block"> 这一次,孩子们尝试起来显得顺利多了,染布浸湿之后按照预先的设想,有的揪起一点扎,有的顺成长条扎,有的进行折叠后用皮筋捆扎,有的扎成了三角形,有的扎成长条形,最后染色时,孩子们均选择了彩色颜料进行染色。</p> (五)“享”扎染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的作品真的很漂亮,各有各的特点,大家争先恐后地展示着各自的作品,自豪地分享自己扎染时的创意和感受,“我就像个魔法师,可以把一块白布变成我喜欢的样子”,“我做的是两朵一模一样的小花,我太喜欢扎染了”,“这太神奇了,不用画笔就能弄出来各种各样的图案”,一言一语中都透露着满满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感,而其他的小朋友认真倾听同伴的介绍,并为同伴的精彩作品鼓掌喝彩,沉浸在扎染艺术带来的欢乐之中。</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使用橡皮筋扎结时锻炼手眼协调、手的灵活性,也促进幼儿认真专注、合作、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的发展。通过不同捆扎方法实践,孩子们发现了不同捆扎的方式会有不同的花纹,感知方法与花纹的对应关系,而捆扎数量越多,花纹数量也就多,也是孩子们对数学上的数量概念的萌发。他们的思维开始了碰撞与链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在扎染实践中,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条好看的布,还有积极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成功后的喜悦感。</p><p class="ql-block"> 在玩中学、学中玩,当染料遇上布,感受颜色、花纹、工具之间组合带来的艺术盛宴,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让幼儿感受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魅力,激发幼儿民族的自豪感。活动来源生活也用于生活,“扎染”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一颗“美”的种子,在下学期我们将继续寻找扎染的美并将扎染的美用在生活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