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儿歌,勾起的童年回忆

夹生胡豆

<h3>文:夹生胡豆<br>图:截至网络</h3> <h3><br><br><br>  “ 红萝卜,酩酩甜,<br>       看到看到要过年;<br>       娃儿要吃肉,<br>       老汉没得钱!”<br>       很多很多年前的这个时候,小城的大街小巷,院坝角落,到处都会听到孩子们用稚嫩清脆又快乐忧伤的童音,唱着非常流行的《红萝卜》儿歌。这是一首欢笑里带着希望,无奈中夹着心酸的老儿歌,许多年都没人唱了,只有我们这些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每到这个时候,会自然而然地重温这首“经典”,那种难忘的回忆,随时都感觉格外亲切和温暖。<br>       岁月静静地流淌,光阴悄悄地滑落。当年唱着这首儿歌长大的一代人,大都到了两鬓斑白的爷奶年龄,这首童真的儿歌,他们唱了好多年,唱着它熬过了缺衣少食的灾荒年,唱着它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真年,那简单扑实的歌词,那轻松无奈的旋律,唱得母亲好心酸,听得父亲好汗颜。<br>      </h3> <h3><br>       “红萝卜,酩酩甜”。短短六个学,就道出了那些年物资匮乏,生活拮据的窘迫日子。红萝卜是一种农村田野里最普通的蔬菜,既可上桌为菜,又可单食充饥,其味道甜中带辣,虽然水份较多,确实算不上是水果,更不能与什么“大白兔”奶糖、“柠檬香蕉”味的水果糖媲美了。可是在六、七十年代的生活里,糖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讲,还是一个稀罕物,除了要凭票供应外,吃上它也是很不容易的,即使是二分钱一个的“扇子糖”,也是孩子们拿在手里,含在嘴里的一种骄傲和炫耀。能“啃”上一口红萝卜,那感觉就是一种奢望,因而从内心深处发出“酩酩甜”的满足。每当春节前夕,孩子们总是搬起手指计算着日期,盼望着过年。他们也知道,平日里想给父母提出有些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春节,他们的“三大愿意”,才有可能实现。那就是:穿新衣服,收押岁钱,燃放鞭炮。所以第一句歌词,并不单单是“吃红萝卜”,而“酩酩甜”包含的内容,只有孩子们自己心里明白。<br>       </h3> <h3><br>       “看到看到要过年”。用了一个重复词,加重语气,焦急等待的心情跃然纸上,把孩子们渴望春节早日到来,却又埋怨春节步履蹒跚,迟迟不到的矛盾情绪,描述得淋漓尽致。是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是饥肠辘辘,顿顿是清汤寡水,在他们长身体的黄金时段,饭儿吃不饱,营养跟不上,再加之姊妹较多,都是吃长饭的年龄,那种生活,那种处境是可想而知的!这短短七个字,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孩子们稚嫩而无邪的童心,触摸到了孩子们那激动的心跳和天真的眼神,也是那个年代孩子们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br>       </h3> <h3><br>       “娃儿要吃肉”。从现在的角度看,这个一个多么简单,多么“可笑”的要求啊!不就是吃个肉吗,谁家吃不起,谁又没吃过?有那么难吗?当然,现在看来是个“笑话”,但在那个年代,肉,可不是你想买就能买,想买多少就买多少哦。它是要凭票供应的紧俏货,也就是说,按到你家人口的多少,国家供应你多少肉。这只是一方面,而买不买得起,那又是另一个方面,因此,孩子们在深知家庭条件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发出了“娃儿要吃肉”的呐喊,也是那一代人发自内心深处的肺腑之言。每每读到这些文字,总会让人眼含热泪,潸然而下,他们的童年不仅艰难单调,而且荤腥寡肠。<br>       </h3> <h3><br>       “老汉没得钱”。这是这首儿歌的结束语,也是掐断孩子们殷切盼望,苦苦期望,美好愿望最残忍的休止符!不管你唱着流满口水的“红萝卜,酩酩甜”,还是充满希望的“看到看到要过年”,或是声嘶力竭地喊着“娃儿要吃肉”,可到了最后,孩子们自己仿佛知道失望的结局是“老汉没得钱”…<br>      多么贫穷的年代,多么揪心的岁月,多么残酷的现实,多么可怜的童年!你别不相信,这是孩子们从生活的磨难和挣扎中,自己积累和编唱的儿歌,不知道谁写的歌词,也不知道谁谱的歌曲,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目中,它是歌词最真实,曲调最优美,愿意最纯洁,结果最悲催的一首儿歌。不论什么时候唱起它,都会情不自禁的勾起我们童年的记忆和含泪的往事。<br>       </h3> <h3><br>       一首儿歌,没有词作者,也没有曲作者,但它却流传了半个多世纪,寥寥数语,却承载着岁月深深的记忆,留下了生活中不可磨灭的烙印。<br>       每当春节来临,还会有人轻轻地亨唱着:<br>        “红萝卜酩酩甜,<br>        看到看到要过年。<br>        娃儿要吃肉,<br>        老汉没得钱”这首直白而遥远的儿歌吗?<br>(2025年1月8日于成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