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者按:盘州自古以来地灵人杰,物阜人丰。明清时有二十五个文武进士,上百举人,明时的蒋杰为明四大书法家之一,王祚远为吏部尚书,蒋都堂、绍元吉等科举文化世家,民国有政坛常青树之称的邓汉祥,政治家、艺术家张道藩等。张道藩把乡人范兴荣所著《啖影集》带至重庆出版,《啖影集》才得以广传。外侄在盘州二中上初中,他回乡时说到张道藩,后来,我在外求学,读本科时我就思考,昔日偏僻的小山城张道藩是怎么走出去的?有缘和张道藩的儿子张克勤相识,他是张道藩的私生子,别名罗马,为张道藩和机要秘书所生,原贵州日报社文艺副刊部主任,贵州省文史馆馆员。张道藩还有一女,居美国。时代造就英雄!愿故乡走出更多的优秀人才……</p> <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月6日,国民政府海外部部长张道藩抵筑,视察滇黔桂三省归侨情况。</p><p class="ql-block">有一种人物,少见于文章,也甚少听人说起,有两种原因:其一是因某种ZZ或其他原因被屏蔽,被漠视。其二是自己没在某种圈层或囿于见识有限而不知。贵州张道藩以上两种原因皆占。今笔者约作董理,而对其纠缠不清的私生活不在下述文中。民国文宣系统,素有“陈笔张口”之称。这落笔千钧的“陈”,是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浙江慈溪人;另一位辩才无碍的“张”,便是当时文化艺术领域的主要负责人,贵州人张道藩。</p> <p class="ql-block">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张道藩生于贵州省盘州市古城双凤镇的张家坡,盘州以前叫盘县。盘县古属夜郎,因境内“为南北盘江上游,江水合流溯源于此”而名。张道藩五岁发蒙,七岁入读私塾。15岁时投考盘县高级小学,毕业后,因家贫在家自修。</p><p class="ql-block">1915年2月,应聘普安县私立初等小学,担任教员。次年,辞职,随五叔张莲仙(国会参议院员)赴京。9月,插班考入天津南开中学,经由七叔张莲舫加入中华革命党,但从未拿到党证。</p><p class="ql-block">1917年,张勋复辟,国会解散,因五叔失业辍学。</p><p class="ql-block">1919年11月,受吴稚晖感召赴法勤工俭学。</p> <p class="ql-block">921年5月,张道藩与刘半农蔡元培、章士钊、张奚若、陈源及徐志摩、傅斯年、等人在英国合影</p> <p class="ql-block">1920年1月9日,抵达伦敦,先到曼彻斯特的维多利亚公园中学补习英文,准备考大学。暑假,张道藩回到伦敦,受到曲卓新(字荔斋,烟台人,光绪朝末科同进士出身。)资助和吴稚晖介绍,进入克莱佛学院就读。</p><p class="ql-block">1921年8月,考入伦敦大学学院美术部斯莱德学院,成为该院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留学生,期间与同在伦敦大学学习的傅斯年结识。</p><p class="ql-block">1922年,认识陈立夫,在刘纪文、邵元冲两人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国民党。</p> <p class="ql-block">1924年9月,从伦敦大学毕业后考入法国美术学院深造,此前一同在伦敦的邵洵美、傅斯年也从英国转来法国。当时国内“反对传统的艺术、模仿的艺术”的口号声一片。这一口号声传到巴黎后,张道藩联合谢寿康、徐悲鸿等中国留学生组织成立“天狗会”。这是一个美术爱好者的文艺组织。</p> <p class="ql-block">1926年,张道藩以3幅美术作品入选法国巴黎沙龙春季美展;6月下旬,自欧返国,受刘海粟邀请在上海讲学,与徐悲鸿共同举办二人画展。</p> <p class="ql-block">随后涉足政坛。赴贵州指导筹办国民党党务,为周西成抵制。</p><p class="ql-block">1927年,因拒绝将与广州、南京联系的密电码交出,被周西成逮捕,后获保释离黔。事后,张道藩专门组织导演拍摄了一部电影《密码本》上映,轰动一时。</p><p class="ql-block">1931年6月,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次年任交通部常务次长。</p><p class="ql-block">1933年11月12日,张道藩与南京、上海、北平各地数十位美术家发起,在南京成立中国美术会,自任理事长。并组织剧团,排演话剧。</p><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18日,在南京创办国立戏剧学校。并主持举办了全国第一届美术展,影响甚大。</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国民政府改组,陈立夫出任教育部长,张道藩为教育部次长,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主委。陈果夫提出《文化事业计划纲要》,张道藩参与“纲要”起草,成为以后的实际执行者“文艺教父”。</p> <p class="ql-block">1942年2月,张道藩陪蒋介石访问印度回国后,主持开展文化运动。时重庆物价高涨,文艺工作者均感生活窘迫。为解决文艺工作者的生存与发展,张道藩参与策划组织文艺奖助金管理委员会,并呈请“国防最高委员会在教育文化费项下拨款10万元,以为奖助金。”初期侧重于补助作家生活,筹备文艺新村,征集抗战文艺作品。与此同时,发起“提高稿费运动”,鼓励文艺创作。针对文人人穷志不短的情况,张道藩采取了“特约撰述、预付稿费”的特殊方式,在不伤害文人自尊心的前提下,予以经济上的帮助。由于工作关系,张道藩与各种派别的文人都有来往,他常常给左翼文人茅盾、胡风、冯雪峰、田汉、许广平、洪琛等20余人按月以“特约撰述、预付稿费”的名义发放津贴,曾有人将此事密报陈布雷,幸得陈布雷为其打掩护。</p> <p class="ql-block">1946年,张道藩拜师齐白石。他自己解释道:“我之所以要拜齐白石先生为师,这一行动的意义在于提倡尊师重道。”... ...“除了对先生的崇敬,希望引起全国同胞以及全世界人士对中国绘画、金石最高超的艺术,有更深切的认识。”齐白石对张道藩赠《秋菊艳艳》一幅,题曰:“道藩仁道兄先生旧时艺迹术能事,今来京华,开导一切,是同人造福,明日出京华,奉赠此幅以纪其事。”</p> <p class="ql-block">1946年11月16日张道藩忆及家乡贵州特产凤尾花为题作画,齐白石题之曰:“道藩仁弟自及门以来作画此为第一幅,气势高大,不似初学,纯是中国画派。此花名凤尾,能舍胭脂,亦予之嫡派也。予喜之,因题记归之。”1947年3月,张道藩取景贵阳市区,拍摄了一部反应抗战中悲欢离合的电影《再相逢》在各地上映。</p> <p class="ql-block">1949年到台湾,1952年任台湾“立法院院长”,1957年受洗为基督徒。居官虽高,却清廉自守,一介不取,热心发展文化事业,台湾文艺界尊称为道公。王鼎钧在《文学江湖》中写到:向来党政要人口中的作家是一个黑压压的画面,一个统计数字。只有道公心中的作家是一个个活人。</p> <p class="ql-block">1961年辞“立法院院长”职,潜心著书绘画,经营“道藩文艺图书馆”,1968年6月12日病故。张道藩遗作《我对文艺工作的体认和期望》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写到:“不是要青年向我们看齐,照着老样子摹写。而是要我们看青年自己的想法,是否有新颖独特的地方,依循他们的才性之所近来,引导他们不断进步,返展他们的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张道藩曾经说:“我彻底反省,生平虽于公德无亏,却受私情所累。”或许这就是张道藩,这位艺术政治家毕生的悲剧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贵州著名历史人物传》林建曾、肖先治/编著,《文宦生涯》王由青/著,《文学江湖》王鼎钧/著。</p><p class="ql-block">-END-</p><p class="ql-block">撰文|杜彦之</p><p class="ql-block">编辑|九戒</p><p class="ql-block">来源:贵阳历史上的今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