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碛口

马洪杰

<p class="ql-block">文字、摄影、编制:马洪杰</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44047</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甘肃黄河石林</span></p> <p class="ql-block">  黄河,从青藏高原起源汇流而下,漫过岁月的亘古时光,穿越辽阔的山川原野,千迴百转,万里逶迤,浩浩荡荡,奔腾不息。不但塑造雕刻出了一处处震撼壮美的自然奇观,还孕育诞生了人类最伟大的文明,这一文明就是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河上游刘家峡水利枢纽上的黄、洮河交汇奇观(黄河清澈,洮河浑浊,泾渭分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甘肃黄河石林段</span></p> <p class="ql-block">  黄河九曲十八弯,其实何止于此,澎湃万里中,九曲连环,弯转千百,她的每一段弯曲,都有文明的辉煌印记和传奇,都有动人传颂的故事。在流经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转进晋陕大峡谷,形成一个大大的“几”字弯后所诞生的碛口古镇,就是黄河蜿蜒跌宕、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河流经内蒙河套平原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河晋陕大峡谷一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河与碛口古镇</span></p> <p class="ql-block">  曾两次到访过碛口古镇,这一次在游览了晋陕大峡谷北端晋蒙交界处的老牛湾后,沿着黄河岸边的山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顺流南行,又来到了碛口古镇。每一次的到访游历,都对碛口古镇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的了解,都被青砖黛瓦、窑洞土坡、民宅古巷、青石板街上折射出的浓厚历史文化底色所感染,也促使我把他记录下来,让记忆长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山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碛口古镇鸟瞰</span></p> <p class="ql-block">  碛口,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她伫立在黄河岸边,是一座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的古镇。黄河从碛口往上游溯流至内蒙、宁夏,这一段一千多公里的河段水势平缓,流量较大,历史上曾是繁忙的水运线路,是山西和中原内地到西北塞外以至外蒙、俄国等地货物往来运输的黄金水道,而碛口就是这一黄河水运的起点也是终点,因此催生了碛口古镇的成长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九曲黄河第一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鸟瞰黄河与古镇</span></p> <p class="ql-block">  碛口古镇,位于黄河晋陕大峡谷的中部,属制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地处临县西南部,东依吕梁山,西襟黄河水,与陕西吴堡县隔河相望。是明清以至民国时期黄河边上一处重要的水旱码头和商品集散地,凭黄河水运而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繁华鼎盛于一时。</p> <p class="ql-block">  碛口,原是吕梁山麓、黄河边上的一个古渡口。“碛”,意为水中沙石,“口”,就是黄河与其支流湫水河的交叉口,两河相汇,大量的沙石聚积,使河道急聚的变窄变浅,形成了水急浪高、暗礁密布的浅滩,“ 碛口”之名就由此而来。这一段险滩就是被称为黄河第二碛的“大同碛”,“黄河行船,谈碛色变”,几乎没有人敢在碛中行船。至此再往下游,船筏也就极难通行,商人们只能“望碛兴叹”,无奈的将商船停泊在碛口改为陆运,因此碛口码头也就成了水陆交通的中转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河中的“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河与湫水河交汇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布满礁石的碛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碛口鸟瞰</span></p> <p class="ql-block">  碛口的繁荣鼎盛可以说就是起源于大同碛的惊险,也成就了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名。从明清到民国的漫长岁月里,西北各省及外疆的牲畜、粮油、皮毛、盐碱、药材等货物源源不断地由黄河水运而来,船行到碛口后,卸货上岸再由马车驼队转运到晋、京、津及中原各地;返程时,再把当地的丝绸、棉布、茶叶、瓷器、日用百货等商品运到碛口经水路再转运到西北各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河第二碛——大同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碛口码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用这样的驼队再将货物转运出去</span></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兴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达百艘之多,而古镇里为之服务的粮油店、粉脂店、绸布店、金银店、陈醋店、客货栈、马车店、酒楼、镖局、钱庄、商号、票号、当铺等各类店铺就有三百多家,店铺林立,应有尽有。粮油是当时碛口的大宗生意,每天要卸数万斤,有民谣说道:“碛口街上尽是油,一天不驮满街流”,又说:“碛口三天不发油,汾阳街上就点不了灯”,可见当时生意的红火。</p> <p class="ql-block">  西市街、中市街、东市街相连的五里长街上一时商贾云集,各色人等络绎,南来北往的人摩肩接踵,一派繁华喧嚣、兴旺热闹的景象,于是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之名而闪耀于世。位于碛口镇山坡高处的黑龙庙山门楹联:“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岳声色大文章”,就是碛口当时商贸兴盛繁荣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黄河岸边、古镇的街上,可以想象得到当时那种繁华兴旺的场景。黄河上的商船来来往往,船工们纷纷摇橹扬帆起航,码头边桅杆林立,一箱箱一包包的货物肩扛背驮的上下装卸,号子声、呼喊声、骡马的嘶鸣声、算盘珠子的拨拉声不绝于耳,忙碌的身影急急匆匆,叮叮当当的驼铃声也在山谷陆地间回荡。</p> <p class="ql-block">  可以想见,当站在船上被黄河波浪溅湿了衣衫和伴者驼铃声声陆运而来的商人们,远远望见位于碛口古镇身后卧虎山高处的黑龙庙,望见这一企盼多日的吉祥路标时,终于可以长长地松一口气,能够暂时告别黄河水道的险恶和漫漫长途的风尘了。他们将货物卸下后,提上行囊,走进挂着红灯笼的客栈酒肆,喝着小酒,眯着眼小憩;或在昏暗的烛光下拨拉着算盘,仔细盘算着这一趟买卖的盈余;或坐在太师椅上,想着怎样再去扩大生意,困倦了,就躺在炕上美美的睡上一觉。这一幕幕情景,每天都在古镇里上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古镇最高处的黑龙庙</span></p> <p class="ql-block">  碛口,凭借着黄河水运,在数百年间,一直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商埠重镇,它向西向北连接陕、甘、宁、内蒙古和外疆,向东向南通达中原各省,不夸张的说吸引了大半个中国的商人来此贸易经商和侨居,碛口因此成为了东西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福地及枢纽,为这些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碛口同时也是晋商的发祥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碛口古镇全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背山临水的古镇</span></p> <p class="ql-block">  碛口还是红色之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碛口是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当时镇内还建有军工厂、军衣厂等,为边区经济的发展和我军的物资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1948年初,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就是在碛口上游的十公里处东渡黄河并夜宿于碛口古镇,后转到西柏坡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渡口的陕晋两岸现都建有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和路居处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山西黄河岸边的毛主席东渡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陕西黄河岸边的毛主席东渡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  黄河被尊为“四渎之宗”、“百泉之首”,是哺育滋养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文明的摇篮。在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黄河进行航运,水运为华夏民族的经济和人文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推动,促进了文明的蝶变更替。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铁路、公路、航空等现代运输业的发展以及水利建设,黄河水运便渐渐的消失了,辉煌不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甘肃黄河石林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河落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碛口黄河段</span></p> <p class="ql-block">  滚滚向前的黄河水,不但孕育和见证了碛口的从无到有到兴盛,也记载下了它繁华落尽后的落寞和沉寂。黄河水运的消失,让这座商贸古镇也因此远离了喧嚣,又成了偏远闭塞之地。但庆幸的是,这却使它的古老风貌得以完整的保留,能得以以另一种的芳华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现站在黄河边回望碛口,仍然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这座古镇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虽然古镇已不再有昔日的热闹辉煌,但历史的气息依然弥漫在它的每一个角落。漫步在古镇的街巷中,让人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穿越到了明清时代;时间在这里也好似放慢了脚步,让人感觉到了岁月静好的生活,和古镇历史文化的悠远、深沉和厚重。</p> <p class="ql-block">  古镇保留着大量的明清建筑,很多都是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色古香的建筑依地形而建,别有特色,砖雕、木雕和石刻精美,脚下是青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台上房檐相连,店铺毗邻,门挨着门,窗对着窗,老字号、老房子极具年代感,与黄土高原和黄河、湫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在古镇的最高处是建于明代的黑龙庙,雄踞于卧虎山上,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庙前是厚厚的城墙,庙门是三层挑檐歇山顶式结构,雕刻精致,庄重大气,两侧高墙上是钟鼓楼;整个庙宇呈长方形随山势递进升高,叠于石崖之上,威严壮观,如同古镇的守护神,护佑着一方的平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黑龙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黑龙庙庙门</span></p> <p class="ql-block">  站在黑龙庙的钟鼓楼上可以俯瞰古镇全貌。整个古镇临水背山,沿岸边至山坡高处随山势围绕卧虎山而建,颇具规模。黄河由北而来,湫水河从东而至,卧虎山雄峙镇东、北,黑龙庙俯瞰全镇,在山环水抱、山与河的交会中形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p> <p class="ql-block">  黄河依旧奔流不息,建筑仍是古朴庄重,古镇依然活着,只是少了热闹的商业喧嚣,多了一些生活的烟火气息,还保持着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没有被过度的商业开发,老房子里住着的还是原住民,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乡们还是那么的淳朴与热情。</p> <p class="ql-block">  这些老住民们平时就利用自己的老宅院、门头铺面开办旅店客栈、特色餐饮店、手工醋店、烟酒店、食品店、生活用品店等,经营售卖一些土特产和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围绕旅游做服务,虽然没有了古时的日进斗金、富甲一方,但也是平和满足;闲暇时,他们会在门前的高圪台上围在一起打牌、喝茶、拉家常,让人感受到了古镇的沉稳宁静和悠然惬意。</p> <p class="ql-block">  在前往黑龙庙的路上,一位老人坐在高石阶上,凝视着远方,弹着琴弦在深情的说唱:“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在碛口十八弯……;坐在石磨盘上和蹲坐在矮墙上的老汉头上裹着白毛巾、穿着短衫、吸着旱烟袋在眺望着天空和流向远处的黄河,升腾的烟雾中,不知他们此时是留恋怀念过去的时光,还是期待古镇安宁的岁月更长远。</p> <p class="ql-block">  离古镇中心不远,还有两处古村落值得一游。紧邻古镇的西湾村,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出古镇往东转过山弯就到。村中有以“西湾民居”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黄土高原建筑特色的晋商“老宅院”,都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村子不大,四十多处的宅院依卧虎山坡而建,前临湫水河,依山傍水,错落有致,远远望去,西湾村宛如一幅古朴的立体山水画卷。据说,这个村子就是走南闯北的晋商们为安置家眷们而建。</p> <p class="ql-block">  另一处古村落是位于古镇南三公里处的李家山村,要从沿黄公路南行左拐沿着盘山路蜿蜒而上,它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村,隐于黄土高原上的大山深处,犹如“世外桃源”。这个古村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建在山顶的山谷处,围着山谷的东北西三面依陡坡而建,近百座的砖拱窑洞和明柱厦檐四合院,设计巧妙,砖、木、石雕精美,造型美观大气,层层叠叠多达十一层,高低错落;村内道路条石砌棱,块石铺面,呈阶梯式的高低蜿蜒,形成了壮观的立体村落。</p> <p class="ql-block">  李家山古村始建于明朝的成化年间,是由李氏家族在碛口码头商贸繁荣辐射的带动下而形成,为主的是位于山谷东西两面的两个大财主,现在还保留有两大财主的院落。东财主为人比较显耀,门楼院内房屋都是雕梁画栋,雕刻十分精美,但现在已是院门紧闭,人去屋空;而西财主则低调普通的多,可以进去参观,还有后人留守。人们形容李家山“一半是生意,一半是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财主家</span></p> <p class="ql-block">  李家山村以其独特的地理形态和建筑布局而闻名,被誉为“黄土高坡上的布达拉宫”,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造诣和观赏价值。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呈现出了浓郁的乡土民俗风情和黄河文化特色。据说这个古村是被画家吴冠中采风时发现以后,才被世人所知而声名远扬的。</p> <p class="ql-block">  碛口,既是黄河与其支流湫水河的交汇口,也是历史发展碰撞的交汇点和缩影,黄河水在流淌,历史也在向前发展。踟蹰在曾是“天下熙熙,皆为利往”的古镇街口,踏过街巷上的那一块块的青石板,想去努力的搜寻那昔日繁盛荣光的场景,但已是遍寻不见,古镇已物是人非,换了人间,代之的是生活的柔和闲适和安宁沉静。</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碛口古镇已悄然转变,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镇。它以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奔腾不息的万里黄河、山峦起伏的黄土高原及吕梁山脉绮丽的自然风光,而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成为黄河边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新的风采再现于人们的面前,吸引着大量的游人和摄影人纷至沓来。</p> <p class="ql-block">  走在青石板铺成的老街上,看着一座座散发着历史沧桑气息的老宅,听着南腔北调与乡音的和声,以及商贩们的吆喝声;或被食物的香气所吸引,在街边的小馆里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或在琳琅满目、特色鲜明的商品里寻觅着自己中意的那一个,整个人仿佛都被这浓浓的乡土氛围包裹着,感染着。</p> <p class="ql-block">  黄河上再也没有了商船来往穿梭的情景,只有一艘艘快艇不时的载着游人在游览兜风;码头边停泊的画舫式木船是改建的餐饮店,游客可以边品尝特色美食,边欣赏黄河风光。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映的天、河一色;夜幕中,远处的河面上灯光点点,显得黄河更加的静谧。</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街巷上又亮了起来,整个古镇被璀璨亮丽的灯光所笼罩,夜色中散发着迷人的光晕,真是一街灯火,昼夜辉煌。建筑上那一盏盏高挂的红灯笼绽放出的光芒,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把古镇渲染的更加熠熠生辉,又好像是在向游人们诉说着古镇曾经的荣耀。徜徉在夜色中,历史的深远与厚重感也更加强烈,那沁入心扉、宁静祥和的气息与氛围让人不忍归去。</p> <p class="ql-block">  黄河水见证了古镇的繁华,也历经了荒凉后的重生。历史就是这样在此消彼长、你来我往、你方唱罢我登场中被续写着、延伸着,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亘古不变的,但在推动历史的前进中,有些事物和其历史作用虽然消失了,但在历史中的地位和精神却是永恒的,那一段岁月的印记也不会被抹去。</p><p class="ql-block"> 碛口如梦,如梦碛口,凤凰涅槃,重现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