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剑(耳东教授)<br>美篇号:253932472 今天又是腊八节了,这个在我国传承了上千年吃腊八粥的“食俗”,典籍记载中有“和胃、健脾、清心、补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养血”的效用,可能是“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缘故,让大家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吧!<br> “去岁还家逢腊日,今年腊日远思家。”记得小时候,每到腊八节,最早起的是母亲,为了让我们喝上一碗香甜的腊八粥,她总是5点多起床熬腊八粥,等到我们起床时,粥已熬的酥稠可口,满嘴香甜。在微微的雾气中,倾注着母亲的慈爱,倾注着母亲的辛劳和辛劳中的快乐。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可那腊八粥依然滋润着我的心田……为此,每每到了这喝腊八粥的节日,不免会想念我那慈祥、可敬、辛劳一生的母亲。母亲啊!您至今虽然离开我们十四年了,但此时此刻的子女们更加想念您,怀念您! 那时候熬腊八粥不像现在那样物质丰富,因为家家的日子都过得挺紧,虽然农民自己种粮,但粮食是定人定量供给的,很少有五谷杂粮和枣类的食材。所谓“腊八粥”就是一些大米、玉米、豆类加糖精的食物,因此,每到腊月初七,家家都会去别人家调换自己家缺少的食物。在东家调把红豆,去西家调把玉米……七凑八凑熬成腊八粥,其中也体会着交换的幸福和快乐。晚上,母亲在打发我们吃饱的同时,收拾好灶台后,拿着所有腊八粥的原料坐在我们身旁,边辅导子女的功课,边挑拣米豆等之类食材,油灯下,昏黄的灯光里,映射出母爱的幸福。拣好的食材该泡的泡好,该煮的煮好,就等腊八节的到来。 次日早晨,晨曦初露,母亲总会最早轻手轻脚地起床,在大锅里放满清水,把所有米豆倒入锅里,抱来柴禾生火煮粥。米豆快乐的在沸水中起舞,花生妖娆的在汤中沉浮,红枣来来回回在锅里翻飞……渐渐的,柴火不再加旺,火势慢慢变缓,米豆不再张狂,花生绽开笑颜,红枣和杂粮们都融入彼此……这时的母亲就用勺子不停地搅和。大锅腊八粥好吃最难熬,不黏不好吃,但是粘稠了爱糊锅,这就需要煮粥的人来回不停的搅拌,所以厨房里母亲的身影总是片刻不闲。蹲下添把柴禾,起来搅搅锅里,等到甜香的味道挑逗沉睡的梦乡时,母亲总会来到床前,用她粗大的手轻轻地拍打着我和哥哥姐姐弟弟的头或脸,叫起床吃饭。因为粥粘稠,凉的慢,如果我们不早起一些,会因为烫嘴着急上学而吃不饱,母亲最担心的就是这点。而刚睁开眼的我们闻到满房子的香气,一骨碌地起床穿衣,抢着上厕所、洗漱……然后匆匆坐到桌前,满屋的热气里,是母亲冻红的双手和微笑的脸蛋。我们端起腊八粥甚至不用筷子就“鼓冬鼓冬”地把一大碗腊八粥灌下了肚。母亲看着我们吃完上学去了,她才会坐下来慢慢地吃自己的那一碗。 后来,我们都长大成家了,可母亲还是会在腊八节那天熬粥,并一碗一碗的分给我们吃,她心里装着满满的对家人的爱。其实,那时的我们已经不喜欢吃腊八粥了,包括小孩子因为食品的丰富,更不想吃粘稠的食物了。当时的母亲,不辞辛苦,一如既往地煮腊八粥,心里装的是一份期盼,一份幸福安康。<br> 而今,每当腊八节深夜听到飘渺深沉的佛乐,看到窗外的皑皑白雪,不知怎地,脑海中总会倏地闪过《红楼梦》中的一个画面:贾政得赦后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贾宝玉与一僧一道从积雪中相随走过,贾政紧追不上,转过一个山坳,只见眼前白茫茫一片,踪迹全无。看来,这腊八粥与佛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间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舍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约在公元前525年的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这一天正是中国农历十二月初八,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即释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 释迦摩尼的彻悟,我想就是一种缘,是佛缘,而这种缘首先要尊重亲情,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冷血无情,六亲不认。再者,他需要有胸怀,博大的胸怀,不斤斤计较,而是与人为善,敬贤尊老,随遇而安。但愿世人在吃腊八粥的时候,多想想食粥的别样意思。可现今,一些商家也做起了“腊八节”的文章,为赚钱广告满天飞,不顾食品卫生安全。试问,你们真正知道“腊八节”的含义吗?你们赚的钱心安理得吗?!<br> 最后,祝愿大家“腊八节”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