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大首任校长邹鲁

兆京华

<p class="ql-block">邹鲁(1885-1954)</p><p class="ql-block">  邹鲁,字海滨,大埔县茶阳人,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19岁赴潮州韩山书院读书。后考入广东法政学堂,拜丘逢甲为师,结识朱执信、陈炯明。1907年加入同盟会,参加反清革命活动。1923 年底,孙中山决定将广东高师等3所学校合并成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之前身),邹鲁受命负责筹办,并就任创校校长。1925年,邹鲁在北京碧云寺组织西山会议,一度被开除国民党党籍,免去校长职务。后出游欧美,考察各国高等教育,著《二十九国游记》。1932年至1940年,再次执掌中山大学,为中大成为世界知名大学做了大量的工作。</p><p class="ql-block">邹鲁与国立中山大学</p><p class="ql-block">  1924年2月4日至6月8日任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p><p class="ql-block">  1924年6月9日至1925年11月任国立广东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  1932年2月至1940年4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先生为了巩固革命政权,加速革命和建设人才的培养,于1924年1月24日以大元帅名义下令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2月4日又以大元帅名义下达两道命令:一是“着将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国立广东大学”;二是“派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同年6月,孙中山又下令“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  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委员会为健全学校体制和加强统一管理,制订了《国立广东大学规程》。根据《国立广东大学规程》,原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改为文科和理科;原广东公立法科大学改为法科;原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为农科;另外还设有预科、附中和附小。1925年7月,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并入国立广东大学,改为医科。</p><p class="ql-block">  各学院分散在市内各处,具体地点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文科、理科、附中、附小、校本部在文明路</p><p class="ql-block">  -------法科在法政路</p><p class="ql-block">  -------农科在广州市东门外鸥村及石马岗(今区庄)</p><p class="ql-block">  -------医科在东山百子路(今中山一路、中山二路)</p><p class="ql-block">  国立广东大学成立后,孙中山就认为,学院散在各处,管理上十分不方便,而且校舍毗连市区,车马喧嗔,也不适于修养求学,便命邹鲁择定广州市东郊石牌为新校址。1924年首先划定了2718.7亩,当时由于战事频频,加上财政困难,未能进行规划建设,先开辟为农科学院第二农场。</p><p class="ql-block">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为纪念伟人,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下令将国立广东大学易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28年广州市政府又划定连接第二农场一带的荒山6000多亩作为国立中山大学新校区的一部分。至1936年,国立中山大学校园面积已扩展至12100多亩(不含林场在内)。</p><p class="ql-block">  1932年2月邹鲁第二次执长国立中山大学,便开始拟定计划,筹备建设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永久校址。石牌新校的建设规模与标准,邹鲁将它定位在“不但求之中国不落后,即求之世界各国中亦不落后”。根据世界一流标准,邹鲁拟定了一个6年建设计划,每两年为一期,共分三期完成全部建校计划。</p> <p class="ql-block">第一期工程1933年3月开始建设,预算建设费用约200万元。这期的建设工程有:农学院的农学馆1座,简易蚕室、调桑室及附属房舍数座,稻作场办公室及附属房舍数座;理学院的化学教室1座;工学院的电器工程、机械工程教室1座,土木工程教室1座;男宿舍6座,女宿舍1座,食堂2座;修筑公路70多华里。这些工程于1934年9月竣工。在建设中的有发电厂和自来水厂。当年秋季,农学院、工学院、法学院率先迁入新校址开学上课。11月11日,国立中山大学在石牌新校隆重举行庆祝建校10周年大会暨新校落成典礼。</p><p class="ql-block">  二期工程1934年10月开始建设,预算建设费用约300万元,而投标的总建设费为240多万,此预算节约了近50万元。建筑工程有:学校正门石牌坊1座,文学院1座,农学院的农林化学馆1座、园艺温室1座、农场总务股办事处1座、森林股办事处1座、农场贮藏室1座、蚕学院1座、乳牛房1座,理学院的数学天文物理教室共1座、生物地质地理教室共1座,工学院的化学工程教室1座、工厂数座,宿舍数座,新修公路50多华里,上述工程于1935年秋竣工。是年秋,除医学院及附属医院、附中、附小外,学校全部迁入了石牌新校址。</p><p class="ql-block">  由于第二期工程欠款较多,第三期工程被迫延期,到1936年7月才开始建设,为期3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抗战开始,政府从9月起停止了建校拨款。至1938年10月日寇占领广州学校西迁时止,已完工的有研究院1座、体育馆1座、天文台1座、教职工宿舍1座、教职工食堂1座、教职员工家属住宅数十幢、木工实习工场1座、锻冶金实习工场1座。</p><p class="ql-block">  至1938年10月西迁时,石牌新校除建筑物外,其它都成为农场、林场、果园、花圃。据1936年的统计,农场栽培的农作物有600多亩、果园栽种果树40多万株共800多亩、种桑20多万株约200多亩、栽种各种树木70多万株占地约5000亩、饲养家畜700多头、良种家禽一批。另外林场(南华山、罗浮山、鼎湖山、白云山等处共3万多亩)栽种赤松、黑松、各种竹子数百万株。</p><p class="ql-block">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的建设,除部分由政府拨款外,大部分都靠向海内外各有关部门和人士募捐筹集。关于筹措经费的艰辛,邹鲁在他的回顾录里写道:“当时焦头烂额的情形,真非笔墨所能形容。我曾对学生说,为了筹款,除没有叫人爸爸和向人叩头外可说一切都已做到。这并非戏言,而是实在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新校园,有长远的规划,布局合理,各学院自成一区,为今后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规模宏伟、宫殿式建筑群特具民族风格,受到海内外人士的交口称赞。如今,这些建筑都被列为广州市建筑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32年2月至1940年4月,邹鲁再次出任已改名的国立中山大学校长,除抓紧新校址石牌的建筑并将大学部搬迁到新校址办学外,其治校突出之点,是大力延揽人才和抓前沿学科的建设。</p><p class="ql-block">  1932年2月1日,邹鲁在学校大礼堂向全校师生员工举行宣誓就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职务典礼后,即抓紧延聘学有专长学者来校担任教授之职。邹鲁是在代理校长许崇清被免职后来校任职的,随着校长的更替,一批教授离校不返,故挽留或聘请教授成了当务之急。据《国立中山大学日报》刊载,邹鲁刚上任即亲自电函挽留、聘请教授。经邹鲁亲自挽留、聘请的教授计有:沈刚伯教授、周谷城教授、朱显桢教授、杨东教授、梁伯强教授、黄枯桐教授、罗赝中教授、张作人教授等。经过敦请,上述诸教授陆续到校任教。似此敦请教授,招揽人才,为每学年之平常事。敦请的教授,相当部分学问渊博,有的在国内外甚有影响。在邹鲁上任续聘或聘请的教授中,不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各学部委员(院士),如陈焕镛、梁伯强、丁颖、罗宗洛(还是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朱冼、斯行健、乐森 、孙云铸、杨遵仪等。周谷城后来则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p><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间,教育部核准三所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成立研究院,中山大学一跃成为全国三所研究型的大学之一,这既有前几任校长创办前沿学科的功劳,也有邹鲁极力扶持和努力建设前沿学科的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  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正式成立于1935年6月6日,校长邹鲁兼任首届研究院院长。研究院的成立,是国立中山大学居于全国名牌大学前沿的标志,是全国少数几间一流大学之一。</p><p class="ql-block">  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是将文学院的文史研究所改为文科研究所(内分中国语言文学部、历史学部),文学院教育学研究所改为教育研究所(内分教育学部、教育心理学部),农学院的农林植物研究所和土壤调查所改为农科研究所(内分农林植物学部、土壤学部)成立的。</p><p class="ql-block">  研究院所属研究机构,均已成立多年,成绩卓著,在国内外均有相当影响。其中有的曾停办过,如文史研究所前身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筹备于1927年秋,成立于1928年1月,是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顾颉刚来校任教后创办的,并在其基础上筹备成立了全国性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故是全国之首设。其所出版刊物《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和《民俗》周刊(原名《民间文艺》)在语言历史学和民俗学界产生极好的影响。1930年10月,朱家骅继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时,因校款支绌,下令将其暂时停办。邹鲁出任校长后不久,采取扶持措施,恢复其活动,将其改名为文史研究所,于1932年11月聘请文学院史学系朱希祖教授为文史研究所主任。朱希祖接办之初,即恢复民俗学会,继续出版《民俗》周刊,并将原文史辑刊改为文史月刊,同时继续招收研究生。甚至还筹设文科研究院和中国学院。由于该所做出的显著成绩和较突出的学术影响,故学校成立研究院之时即为其中三个研究所之一。</p> <p class="ql-block">信仰铸造辉瑝 仰之弥高</p><p class="ql-block">  在大埔县的茶阳镇,有座著名的“父子进士牌坊”,拾级而上是大埔中学,这里原是大埔县学宫旧址,日后成为中大校长的邹鲁,于1885 年2 月 20 日出生在学宫旁一个裁缝兼小贩的普通人家中。</p><p class="ql-block">他7 岁开始读私塾,觉得自己天资鲁钝,学业进步不快,于是改名曰鲁,塾师知道后对他寄予厚望,代为取号海滨。从幼年起,常听人讲述太平天国经过县城发布的文告等事,又喜欢读历史书籍,逐步产生了民族意识。青少年时期前后,他在私塾和大馆习《四书》、《五经》和学做八股文 10 多年,有一次,塾师彭祖佩出了个《鲁仲连义不帝秦论》的课题,命学生作文,邹鲁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秦,西戎之国也,异类之人也。”彭先生看后大吃一惊,私下找来邹鲁说:“本朝皇帝是满洲人,你这种文章是可以兴文字狱的,以后要谨慎些。”邹鲁听言为之悚然。当时,与邹鲁家隔邻的崇圣祠内设有书报社,藏有欧美新时代的读物和保皇党及少量革命派的宣传品,邹鲁常常去书报社看书,从中获得了一些新知识,立志干一番事业。他曾在自画的梅花上题诗句曰:“自有非常奇骨梅,愈经霜雪愈精神”,用于自励。</p><p class="ql-block">1902 年,17 岁的邹鲁离开大埔县到潮州韩山书院读书。次年夏天,返回家乡,在塾师张竹士和南洋侨商杨穆如的相助下,与同学张煊于 1904 年创办了乐群中学。1905 年,邹鲁应张煊之请,到张开办的乐育小学任教职。当年的清明节后,经杨穆如介绍,邹鲁参加了兴中会会员尤列在南洋吉隆坡创立的革命团体中和堂,开始投身反清革命的行列。1906 年,邹鲁离开家乡到省城广州,参与创办潮嘉师范学校。1907 年考入广州法政学堂,并入理化研究所夜读。在法政学堂,邹鲁与同盟会员教官朱执信、同学陈炯明等关系密切,后经朱执信介绍,邹鲁加入同盟会,并一度被公推为同盟会的主盟人。其间,邹鲁拜同乡前辈丘逢甲为师。1908 年冬,邹鲁与赵声、朱执信、姚碧楼乘光绪帝及西太后去世之机,设总机关于清源巷和分机关多处,谋发动广州防营起义,后因严国丰散发保亚票不慎,起义流产。1909 年夏,邹鲁于法政学堂毕业后,任教于粤商自治会。粤商自治会是由粤汉铁路股东们联合所有广东大商家组成的。半年后,广东省谐议局成立,丘逢甲当选为副议长,在丘的举荐下,邹鲁任谐议局书记。这年冬,邹鲁和赵声积极协助倪映典筹划发动广州新军起义。新军起义失败后,他得副议长丘逢甲庇护,才平安无事。</p><p class="ql-block">1911 年,邹鲁在广东方言堂任教,讲授国际公法、经济、财政等科。黄花岗之役前,为宣传这次起义,邹鲁受黄兴、赵声之托,于省诏议局内创办《可报》。《可报》的宣传对象主要是军人,每天出版之后,便派人送到新军营和巡防营,供官兵免费阅读。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可报》的言论愈来愈激烈,终使当局忍无可忍,勒令其停版。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邹鲁再次到香港避难。不久,武昌首义胜利后,邹鲁受同盟会南方支部之命,驻港负责在人力和财力方面接济广东东西北三江的革命军起义,并组织二三百人支援东江革命军攻占惠州城。11 月 9 日广东光复,几日后邹鲁回到广州,参加起草省临时议会组织法。同时,为彻底推翻清朝统治,邹鲁与姚雨平等组织北伐军,姚任总司令,邹任兵站总监。当邹鲁率北伐军至南京时,被市民误以为是代理大元帅黄兴,而受到热烈欢迎。他后来有诗记此事:“统帅当日入南京,老幼沿街拍手迎。都近元戎怪少年,那知马上是书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邹鲁和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率部先后攻占固镇、宿州和徐州,大败张勋的辫子军,拱卫了南京临时政府。</p><p class="ql-block">1912 年 2 月,南北议和告成,清帝退位,北伐军使命完成,遂遣散,邹鲁也回到广东,任军政府官银钱局总办,整顿币制,卓有成效,很快遏制了纸币挤兑风潮。1913 年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正式成立,邹鲁当选为众议院议员。这期间,邹鲁一度认为袁世凯“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主张让袁当正式大总统。可是,袁世凯暗杀宋教仁后,擅自与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准备大肆镇压国民党人,袁世凯凶相毕露,孙中山主张兴兵讨袁,邹鲁这才认清了袁的反动面目,抛弃对袁的幻想,在国会弹劾大借款违法和国务员失职,被誉为“捋虎须议员”。</p><p class="ql-block">二次革命爆发后,邹鲁南下赴广州助陈炯明起兵讨袁,当他抵达时,广东二次革命已经失败,只得亡命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1914 年,邹鲁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并担任《民国杂志》编辑,以“亚苏”的笔名发表《袁世凯之约法会议》、《中俄协约的结果》等文。《民国杂志》停刊后,邹鲁奉命到南洋各地筹款讨袁,不久回到香港从事讨袁活动,先后策动汕头、水东、北海等地军队起义,响应蔡锷讨袁,但均遭失败。1916 年6 月初,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8 月,国会重开,邹鲁北上复任议员。当时,北洋军阀段祺瑞专权,拟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名向日本借款,实现其武力统一之迷梦。国会议员洞察其野心,邹鲁斥段尤为积极,向段提出“十大质问书”。后黎元洪为保权位,竟遵循张勋之请,下令解散国会。邹鲁遂离京赴沪,旋发表致国民公电声讨张勋复辟。</p><p class="ql-block">1917 年7 月,孙中山南下广州护法前夕,命邹鲁先至广东接洽西南各省军政长官,邹抵广州后说服广东省长朱庆澜等拥护护法斗争。广东军政府成立后,邹鲁被任命为财政部次长。当时,驻守潮梅的莫擎宇部受段祺瑞唆使而叛变,邹鲁受命出任潮梅军总司令,命令第一支队金国治等部由兴宁进兵潮梅,大败莫部于铁场、蓝关、五华等处,保证了军政府的安全。但后来,陆荣廷勾结沈鸿英诱杀金国治,致使讨莫并未完全成功。</p><p class="ql-block">1918 年夏,西南军阀与政学系相勾结,将军政府大元帅制改为七总裁制,孙中山愤而辞职,邹鲁追随孙中山离粤去沪。</p><p class="ql-block">1920 年8 月,孙中山命援闽粤军陈炯明、许崇智部回师广东讨伐桂系,邹鲁受命在东江组织义勇军 3 万余众,配合援闽粤军共讨桂军,很快收复广州。</p><p class="ql-block">孙中山于 1921 年夏回到广州重组军政府,任邹鲁为两广盐运使。邹鲁在任上,做了许多立竿见影的改革,增加了收人,保证了军队的粮饷供应,有力地支持了孙中山讨伐桂系陆荣廷及进行北伐。</p><p class="ql-block">1922 年 6 月,陈炯明恨邹鲁以盐款资助孙中山北伐,要叶举诱其至白云山囚之,庆幸的是广西省长马君武同往,邹鲁才得免于难。陈炯明炮轰总统府,背叛了孙中山。邹鲁脱险赴香港,旋北上入京复任国会议员。</p><p class="ql-block">孙中山脱险后,在上海指挥讨逆,他急电邹鲁到上海。邹鲁接电后,火速抵沪。孙中山特命邹鲁为大总统特派员,命他南下策动桂军刘震寰和滇军杨希闵等部合力讨伐陈炯明,并从事瓦解陈军的工作。邹鲁领命后,先以大总统特派员名义,发布一篇檄文。这篇战斗檄文,在当时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随后,邹鲁以大总统名义,委杨希闵为滇军总司令(后为滇桂联军总司令),委刘震寰为桂军总司令(后为粤桂联军总司令)。是年 12 月,滇桂联军将陈炯明逐出广州,革命党人再次掌握广州政权,邹鲁、胡汉民、李烈钧、许崇智、魏邦平 5 人曾一度奉命代行大总统职权。</p><p class="ql-block">1923 年春,孙中山重回广州,并建立起新的革命政府,邹鲁被任命为广东财政厅厅长,为治理广东财政而努力。当时,由于时局不安、经费困难等原因,广州中等以上的学校几乎都陷于停顿状态。孙中山自五四运动爆发后,一直寄希望于年轻学生能彻底觉悟和担负革命大任。</p><p class="ql-block">为整顿和改进广东的教育,孙中山于 1923 年 11 月27 日下令,将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并委任邹鲁为该校校长。邹鲁遂于 12 月5 日,辞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职,专心从事教育工作。他上任后,设法解决学校的经费问题,整顿教学秩序,积极开展体育运动,数月之后,高师面目大为改观。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逐渐成为孙中山和国民党当时进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1924 年1 月 13 日下午,孙中山在高师礼堂开讲三民主义学说中的民族主义,邹鲁和党政要员及师生等 3000 多人出席。次日,国民党在高师操扬召开广州市警察、商团军联欢大会,孙中山出席演说,邹鲁热情招待。1月20 日至 30 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隆重召开。</p><p class="ql-block">国民党“一大”后,邹鲁先后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党部青年部部长和常务委员等职。</p><p class="ql-block">  邹鲁成长的年代,正是国家处于救亡图存的危难时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促使他走上革命的道路。从家乡接受私塾教育到潮州的韩山书院读书,后来考入广州的广东法政学堂,邹鲁逐渐接受排满革命思想。</p><p class="ql-block">  1907年,邹鲁加入同盟会。他是怎样加入同盟会的,具体情况已经无法了解。中大历史系教授李吉奎认为,在法政学堂任教的朱执信有可能是介绍人,因为朱执信从日本回国前已经加入同盟会,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p><p class="ql-block">  在广州,邹鲁结识了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并拜他为师。丘逢甲对邹鲁出身平民家庭,却有汪洋浩大的气度,非常欣赏。一次,邹鲁奉命唱和丘逢甲的《秋兴》诗八首,其中末句为“英雄心血人间事,芒砀当年岂有云!”借用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典故。丘逢甲认为:“此‘彼可取而代之也’之气,须善藏之。”劝谕他要善于收敛,在从事革命活动中懂得自我保护。</p><p class="ql-block">  邹鲁身上的风云之气使他成为反清革命中坚。他利用在两广方言学堂、广东咨议局等任职的身份为掩护,先后参与策划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等活动,在身份暴露后远走香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潜回内地参与光复广东,随即出任姚雨平统领的广东北伐军兵站总监,捍卫新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p><p class="ql-block">  民国成立后,邹鲁当选为国会参议院议员,在反对袁世凯称帝、反对张勋复辟、拒绝曹锟贿选、恢复《临时约法》等事件中担当重要角色。</p><p class="ql-block">  作为孙中山先生遗嘱的证明人,邹鲁坚定认为自己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但从参加北京的西山会议开始,邹鲁走上一条既反共、又反蒋的政治道路,甚至一度被开除国民党党籍。伴随着争议,他在国民党权力场上政治地位逐步边缘化。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认为,邹鲁在政治上是一辈子很不得志的,但他并没有因此改变基本立场,就像后来在创办中山大学秉持的经费独立办学理念以及坚持抗日的立场一样。</p><p class="ql-block">  作为粤系政治人物之一,邹鲁在民国中晚期的政坛影响日见衰微,然后这种落寞又令他在另一领域取得人生的成功。</p> <p class="ql-block">致力人才建设,创办中大</p><p class="ql-block">  1923年,在广东建立国民革命政府的孙中山先生为了培养革命文武人才,决定创建黄埔军校和广东大学,由此前被他任命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的邹鲁负责筹办广东大学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为何如此信任邹鲁?李吉奎教授解释了有关的历史背景。他说,邹鲁是国民党元老,与孙中山没有任何不愉快的经历,在1922年孙中山与陈炯明分道扬镳之后,作为陈炯明同学兼友人的邹鲁成为孙中山一方沟通陈炯明乃至粤系将领的桥梁。邹鲁坚定站在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在联络刘震寰、杨希闵的滇桂军队及沈鸿英部参与驱逐陈炯明势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邹鲁将广东省财政厅长的职位移交后,在整顿广东高师校务方面实效明显。中大学者冯双认为,在参加反清革命前,邹鲁在创办乐群中学和潮嘉师范学堂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特别是潮嘉师范学堂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p><p class="ql-block">  在邹鲁的大力推动下,通过半年的紧张筹备,邹鲁就任广东大学校长,于1924年9月25日开学,11月11日举行成立典礼。不论是在延揽优秀的师资人才,还是在初步确定规划石牌新校区上,这所新生的大学在邹鲁谋划下展现新气象。</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孙中山的逝世,邹鲁卷入动荡的左右之争政治漩涡。成为当时国共合作反对派的邹鲁,终于在1925年离开广东大学校长职位。</p><p class="ql-block">  命运注定邹鲁与这所大学有不解之缘,1932年,已经为纪念孙中山而更名的中山大学,再次迎来校长邹鲁,这对中山大学的发展是个历史转折点。邹鲁发挥他纵横捭阖的管理才能,为中大的前进注入强劲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石牌新校区的建设是邹鲁任上的大手笔,他为校址分散的学校规划的新校址面积达12000亩。建设需要巨额的经费,为谋求独立稳定的办学经费,他与中央乃至地方政府要员们磨破了嘴唇,以他自己的话形容:“为了捐款,除没有叫人爸爸和向人叩头外,可说一切都已做到。”更为难得的是,初具规模的建设仅仅花了前后5年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程焕文表示,今天中大多个校区的面积加在一起,依然未超过邹鲁当年规划的石牌校区的面积,邹鲁在筹集学校建设经费上的韧性和智慧,的确是令人称道。</p><p class="ql-block">  中大原石牌校区今天已经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校址,邹鲁任内完成的众多建筑依然散布在校园的角落,包括两座由他亲笔题字的石牌坊成为广州市级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超前的校园建设为中大迈向中国一流的大学奠定硬件基础,那么在邹鲁任内,学科体系的完善和优良师资的引进,为中大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快速提升起到决定性作用。陈焕镛、梁伯强、丁颖、朱洗、斯行健、乐森、孙云铸、杨遵仪等这些日后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的教授,都是邹鲁招揽的杰出学者;而在人文领域,商承祚、朱谦之、高剑父、罗香林、朱希祖、吴康、古直等也是一时之俊彦。当时的中山大学构建的文科、理工科、医学科、农林、法科专业体系,以满足“研究高深学问,培植专门人才,发展社会文化”的办学宗旨。</p><p class="ql-block">  邹鲁在推动中大迈向现代化一流高校的同时,非常注重学校的办学特色。他在新校园的石刻题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示创校的艰辛和办学的信念。他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研究成果支持当下的社会建设,为此,他在广东多地建设农林示范场,为科研和学生实践提供条件。同时,他有意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从亲笔题写校训内容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等于校园各处,可以看出邹鲁治校的苦心孤诣。</p> <p class="ql-block">铜像回归中大 大任谁评</p><p class="ql-block">  1936年5月,邹鲁被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法学名誉博士学位,这既是对他治校成就的肯定,也是中山大学走向世界的标志。其时的中大在石牌校园建起一座明远亭,由梅县籍的中大教授古直撰写明远亭铭文,以纪念这一盛事。</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中大校址的更改,特别是基于政治原因的考虑,邹鲁曾经执掌这所著名大学的历史和成就,被有意无意地忽略,甚少被人提及。留在一些学子脑海中的似乎只是他参加西山会议的国民党右派形象。记者看到,位于石牌的明远亭被移作他用,碑铭也被遗弃在角落草丛里。</p> <p class="ql-block">历史老人并不永远健忘。2004年是中山大学成立80周年,在校方的努力之下,“邹鲁校长纪念室”在中大南区校园的图书馆落成,里面展示邹鲁子女捐献的大量其生前遗物,包括文稿、书画和照片。</p><p class="ql-block">  特别有意义的是,邹鲁以铜像的方式重返中大校园。那一年校方为三位杰出的校友树立铜像,分别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前校长许崇清以及首任校长邹鲁。来自梅州的在读中大硕士研究生罗晓燕表示,进入中大读书,除了录取通知书上的现任校长名字,同学们印象最深刻的中大校长就是首任校长邹鲁,还知道他是校歌歌词的作者。</p><p class="ql-block">  邹鲁曾在中大纪念石牌校区落成庆祝典礼上赋诗以寄心声:“蓝缕筚路启山林,寸寸山林尽化金。树木树人兼树谷,规模远托百年心。”如今,中大学人对他的重新认知,社会对他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作出贡献的敬意,是对他为中大创办和崛起呕心沥血努力的历史回应。</p><p class="ql-block">  中大校庆迎接邹鲁“归来”的这一年,离他去世的时间刚好半个世纪。1954年2月13日,邹鲁在台北寓所因脑溢血病逝。</p> <p class="ql-block">邹鲁的故事:谦虚与自信</p><p class="ql-block">  邹鲁原名邹澄生。他后来改名邹鲁,字海滨。按他的说法,是因为觉得自己天资鲁钝,尤其是记忆力不好,故改名不断鞭策自己,要勤能补拙。这或许是他治学和做人谦虚的一种姿态。因为邹鲁的故乡大埔县当时属于潮州府一部分,潮州是个文化之乡,素有“海滨邹鲁”的别称,比拟为大教育家孔子的故乡山东。有意思的是,尊称为海滨先生的邹鲁,后来也成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邹鲁出生于清贫之家,却对自己充满自信。他第一次见到大诗人丘逢甲时,丘逢甲连续问他:“你是世家子弟?你是富家子弟?你有富贵的亲戚?”当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丘逢甲喃喃自语:“贫寒子弟,哪会有如此汪洋浩大的气度?”邹鲁先生对这一往事的回忆正是对自己能力自信的心理反映。</p> <p class="ql-block">春风化雨,爱国以命 </p><p class="ql-block"> 邹鲁从事革命后,自上世纪20年代后就没有回过家乡,但并未隔断他与家乡的情结。在中大就有一批梅州籍的人士一起共事,包括吴康、梁龙、古直、温廷敬、萧冠英、梁伯强、李挺、侯过、黄枯桐等人。</p><p class="ql-block"> 1944年初,已经卸任中大校长一职的邹鲁迎来60岁的生日。以客家籍人士为主的社会各界人士,共推当时也客居重庆的大画家林风眠创作一幅《长江不尽图》长卷以资庆贺。这幅林风眠创作的长卷由梅县籍人士李翼中撰写序文,列举了邹鲁在践行孙中山“文有中大、武有黄埔”培养革命人才的理念所作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列名庆贺者中梅州籍知名人士有李次温、罗翼群、赵一肩、张炎元、古文捷、郭寿华、彭精一、侯标庆、李翼中、李金发、邹志奋、罗香林、林风眠、池中宽、黄延凯、李继渊、李希穆等人。其中林风眠、罗香林、古文捷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大学校长之一。</p><p class="ql-block">这幅现藏于中大的艺术巨匠画作,成为邹鲁与家乡梅州一脉勾连的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