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盛京城唯一的城墙、角楼遗址

明光坤

<h1>  今天我们要去参观一个重要的盛京城城墙遗址,遗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正阳街与九门路路口西侧,这个公园是最近刚开放的。这个遗址是沈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h1> <div><br></div><div><br></div> <h1>  当我们来到在九门路北住宅53号楼的南面时,看到了“城墙遗址公园”。公园面积很小,小到一眼就能看到整个公园。公园虽小,它却承载着沈阳城几千年的发展历史。</h1> <div><br></div><div><br></div> <h1>  公园内的城墙遗址是沈阳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仅存的唯一一段城墙遗址,十分珍贵。</h1> <div><br></div><div><br></div> <h1>  这段城墙大约有30米长,高的地方约3米。</h1> <div><br></div><div><br></div> <h1>  资料显示,这段残缺的明清城墙遗址,于2017年9月在一家废品收购站中被发现,文物部门紧急采取发掘保护措施。</h1> <div><br></div><div><br></div> <h1>  墙体里面为明代沈阳城墙体,清代在明代古城的基础上包砌外表,所以从墙体古砖的体积来看既有明代城砖也有清代城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h1> <div><br></div><div><br></div> <h1>  现在城墙遗址变身为美丽的公园,供游人们观赏,向人们讲述着沈阳城几百年来的变迁故事。</h1> <div><br></div><div><br></div> <h1>  三百多年的盛京城最后只保留下一段残墙, 古老城墙的一砖一石都诉说着往昔的辉煌。</h1> <div><br></div><div><br></div> <h1>  公园小广场中央的地面是由钢板焊接而成,其图案是清盛京方城的地图,城墙及护城河清晰可辨。</h1> <div><br></div><div><br></div> <h1>  公园西面是一堵画墙,画面展现的民国时期盛京城门口的场面。</h1> <div><br></div><div><br></div> <h1>  西北边也是一堵画墙,画面展现的是清盛京城的繁荣景象。在画墙的前面,是几座仿古建筑的房山,与墙上的画面相互映衬,在有限的空间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了无限的立体感,真是奇思妙想啊。</h1> <div><br></div><div><br></div> <h1>  通过房山间的空隙,清晰地观看到街道上忙碌的人们。</h1> <div><br></div><div><br></div> <h1>  公园面积虽然不大,但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公园的西部设置了几个高台,既是游人何处的坐椅,又是展示历史文化的展台。</h1><h1>  展台上镶嵌了几样铁制的方形图案,代表沈阳在不同历史时期城池的布局。这些图案将我们带进了历史的长河,穿越到不同的朝代。</h1> <div><br></div><div><br></div> <h1>这个方形,代表“战国斥候所、汉候城城市”。<br>斥候:古代的侦察兵。<br>候城:沈阳建城后的第一个名字。<br></h1> <div><br></div><div><br></div> <h1>  候城最早由2300年前战国时期的燕国将领<b>秦开</b>所置。候城是一个四面城墙的城池,每面城墙长约几百米,由土砌成。军事职能为主。</h1> (五里河公园内秦开雕塑)<div><br></div> <h1>  大约1100年前,辽代,在古候城遗址上修建了沈州城;<br>  大约650年前,元代,将沈州城改为沈阳路。<br>  城池由“口”字形变成了“田”字形,内部成了“十”字街,说明现在城池的职能,除了军事防御外,还有具备了人们生活的职能。<br></h1> <div><br></div><div><br></div> <h1>  640年前,明朝,设置沈阳中卫。<br>  并将旧土城改建为了砖筑城。城内东西、南北两条主要街路与四座城门相通,形成了“十字街”格局,分别为永宁、迎恩、镇远、靖边四个街坊。东门为“永宁门”、南门为“保安门”、西门为“永昌门”、北门为“镇边门”。城外建成双重护城河。<br></h1> <div><br></div> <h1>  清初,重新对盛京城进行了规划和改造,扩建城垣的四门为八门:“内治(小东门),抚近(大东门);德盛(大南门),天佑(小南门);怀远(大西门),外攘(小西门);福胜(大北门),地载(小北门)。”八座城门之内即为沈阳方城。</h1> <div><br></div><div><br></div> <h1>  盛京城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清政府已经无力顾及盛京城的维护修缮,盛京古城的城墙开始慢慢的破败。民国年间开始消失。</h1><div><br></div><h1>  拆除瓮城的怀远门。</h1> <div><br></div><div><br></div> <h1>  1957年拆除小北门。“文革”期间,城墙及城门消失殆尽。</h1> <div><br></div><div><br></div> <h1>  三百多年的盛京城最后只保留下一段残墙和一座复原的西北角楼。<br>  下面将沿九龙路向西大约300米,去参观复原的西北角楼。</h1><div><br></div> <h1>  当行至广宜街与北顺城路交会的十字路口时,看到一座与周边迥然不同的古老建筑矗立在路旁,这就是经过复原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方城西北角楼。</h1> <div><br></div><div><br></div> <h1>  从远处望去,角楼气势雄伟,威严八方,高大的青砖城堡式角楼,飞檐阁下有串串红灯高悬,城墙四壁也是红灯珠联披红挂彩,尽显古城雄壮华美之风采。</h1> <div><br></div><div><br></div> <h1>  角楼从底部堤坝状梯形城墙向上倾斜,有六层楼之高,墙头设有相间等距的刀枪弓箭垛口,仿佛在诉说着古时的烽火岁月。</h1> <div><br></div><div><br></div> <h1>  这座角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沈阳中卫城指挥闵忠改建沈阳城。明代对沈阳城进行过多次维修,并在夯土城墙之外,用砖石进行了包砌,将以前的土城变成了砖城,城墙建了角楼。</h1> <div><br></div><div><br></div> <h1>  清代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在明代城墙的基础上开始修建城墙。沈阳城墙基本竣工后,新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一丈八尺,设明楼8座、角楼4座,其中就包括西北角楼。</h1> <div><br></div><div><br></div> <h1>  经历了百年沧桑,沈阳方城的墙体大多已消失,唯存西北角的一段残墙。</h1><h1>  2000年8月,沈阳市政府对角楼进行修复;角楼复原工程严格依照历史上古城垣楼阁规模、外观形式、体积结构,进行了复建;城墙内为3层,城墙之上的角楼也是3层高,为单檐歇山式建筑;2001年6月,角楼土木工程主体完工,该建筑完美呈现了几百年沈阳古城的原始风貌。</h1> <div><br></div><div><br></div> <h1>  复原的角楼今年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而且是免费参观。</h1> <div><br></div><div><br></div> <h1>  在角楼的北边还特意建设了一个小巧的“角楼公园”。</h1> <div><br></div><div><br></div> <h1>  进入角楼,一层为盛京城址展区,主要展示明清盛京城墙遗址。</h1> <div><br></div><div><br></div> <h1>  进门迎面是一面影壁,上悬一块牌匾“<b>太邱遗徽</b>”,落款模糊不清,看样子是个老物件。板面是书法家李仲元书写的“鲁迅自嘲”。</h1> <div><br></div><div><br></div> <h1>  在遗址展厅中,有两段难得一见的沈阳古城墙遗迹,一段近五米长,高两米多。</h1> <div><br></div><div><br></div> <h1>  另一段城墙遗址,呈L形,约有30多米长,墙体中可见宽大青砖,每块估计有二、三十斤。</h1> <div><br></div><div><br></div> <h1>  砖与砖之间的缝隙由糯米浆拌白灰砌成。在这些青砖之下是大石块组成的地基。</h1> <div><br></div><div><br></div> <h1>  展厅内还有一个考古沉坑,标明了城墙遗址元代、明代、清代文化。</h1> <div><br></div><div><br></div> <h1>  二层为盛京艺术博物馆,主要用于艺术展览及艺术惠民讲座等,目前正在展出的是李仲元书法艺术近作展。</h1> <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  还有两幅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h1> <div><br></div><div><br></div> <h1>  上面四个层楼目前没有开放,听说上面的壁画很漂亮,还能观光,盼望能早日开放。</h1> <h1>  今天通过参观城墙遗址和复原的方城角楼,对盛京方城的前世今生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不虚此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