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秘境”里的古村后周包(079)

王彦

<p class="ql-block">在县城的西北一隅,有一片被现代文明逐渐包围却依然留存着六百余年往昔韵味的土地——古村后周包(旧称垕周)。《汉语大字典》解释:“垕”同“厚”,“周”指界限分明的农田。垕周意为泥土肥厚的农田,演为后周。由于包姓始居,故名后周包。此村落距县城十八公里,隶属于浙江省松阳县新兴镇。这里,宛如时间与空间交织的神秘之地,表面虽已被城市化的浪潮冲刷得略失古村风貌,但只要你踏入这片土地,深入其肌理,便会发现那些关于历史、文化和传统的记忆,恰似被精心藏匿的宝藏,静候有心人的探寻。</p> <p class="ql-block">踏入后周包村,首入眼帘的是包氏宗祠,又名世德堂,坐落于村口,坐北朝南,占地三百七十平方米。宗祠布局呈四合院式,八字门墙,前厅、后厅面阔五间,厢房面阔一间。后周(谱名垕洲)包村包氏一世祖包汝能(1354-?),乃松阳包氏始祖包仁十一世孙,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从松阳内二十都蟾湖迁居此地。自垕洲包氏二世起开始分房,包处民为长房祖,包处文为二房祖,包处礼为三房祖,家族自此繁衍生息聚族兴村。之后,刘、胡、叶、陈、李、孟、杨、张、詹、周、徐、吴、华、郑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p> <p class="ql-block">包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由包嘉桂(1672-1756)、包世星(1693-1780)叔侄联手创建;清光绪初年,包崇楼(1849-1926)对其进行重修;光绪三十年(1904),族长包维滨(1845-1921)与侄子包登情(1875-?)再次重修;民国九年(1920),包崇宝(1869-?)、包高護(1880-?)主持重修。历经多次修缮,宗祠至今仍屹立不倒,见证着家族的兴衰荣辱。</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后周包村,已不再是青砖黛瓦、小桥流水的典型江南古村景象,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新农村三层楼房、文化公园和水泥路面。城市化的脚步在此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宽阔的公路、繁忙的交通、远处高楼大厦的轮廓,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然而,古村的灵魂与根脉并未消失,反而以一种顽强而微妙的方式得以保留。</p> <p class="ql-block">沿着村道缓缓前行,不经意间拐入一条狭窄的巷弄,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瞬间被一股古的气息所包围。这里,是老村的“心脏”,藏着后周包村最深的秘密——包茂槚故居(明代建筑)。此地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寻幽探古之人前来探寻。</p> <p class="ql-block">据松阳县志记载,包茂槚(1536~1597),字邦才,号狮岩。松阳后周包人。万历年间,恩贡(恩进士俗称恩贡,为秀才的一种)。任苏州府嘉定县知县二尹,传升王府奉祀正。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城内建造城隍殿,第二名董事,勒碑题名。在后周包村遗有故居。这所故居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荣耀,见证了古村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包茂槚故居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方青石铺就的天井,它不仅是整座宅院的灵魂,也是连接古今的一扇窗。天井四周,由一块块打磨得光滑平整的青石砌成,石缝间偶有几抹青苔,悄然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些青石,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旧坚硬如初,它们见证了无数个日升月落,承载了家族的兴衰更替。天井的形状规整而雅致,仿佛一幅精心布置的画卷,将天空的蓝、云朵的白、四季的更迭,巧妙地纳入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之中。这方青石天井,不仅是故居的实用空间,更是情感与记忆的载体,每一块青石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那些关于家、关于爱、关于传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茶友陈庆伟的引导下,我们先后又走访了几幢古民居,这些民居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却依旧坚固如初,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古朴的气息。据同行的叶伟老师介绍,这些建筑都具有明代建筑的特征,讲究“天人合一”,巧妙地融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之中,既不显突兀,又相得益彰,展现了古人高超的建造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p> <p class="ql-block">当你停下脚步,会看到几栋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屹立的古建筑,它们虽然不再完整,墙面斑驳,木窗雕花略显陈旧,但正是这些岁月的痕迹,让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这些建筑虽已残破,却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p> <p class="ql-block">这些老屋多采用抬梁式结构,屋顶覆盖着厚厚的青瓦,檐角微微上翘,形如飞鸟展翅,既美观又实用,能够有效排水防雨。墙面则以青砖和黄泥砌成,偶尔可见斑驳的青苔攀附其上,更添几分岁月的痕迹与生机。门窗多为木质,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既有象征吉祥的龙凤呈祥,也有寓意丰收的五谷丰登,每一刀一刻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在尘封的老屋角落,静默地躺着一件古老而沉稳的石秤砣,它仿佛是时间的低语者,承载着往昔生活的重量与记忆。这石秤砣,由大自然中最质朴的石材雕琢而成,表面被无数次的触摸与使用磨砺得光滑而温润,透露出一种历久弥新的沧桑感。它的形态浑圆而厚重,底部平稳,顶部则巧妙地雕刻出一个小巧的凹槽,用以悬挂秤杆,设计之精妙,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匠心。如今,虽然现代化的计量工具已普及,但这石秤砣却依然被这户人家珍藏着,或许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件工具,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承载着家族记忆与文化传承的桥梁。每当目光触及这沉甸甸的石秤砣,总能勾起人们对往昔生活的无限遐想,仿佛能听到那遥远时代市集上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以及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后周包村,在城市化的大潮中,虽已失去了古村的外观,但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方式,却以一种坚韧不拔的姿态,顽强地生长着。这里,是新与旧的交融,是快与慢的对话,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与传承。走进后周包村,你不仅能感受到城市化的便捷与活力,更能深刻体会到那份深藏不露的古朴与宁静,它是城市化进程中一颗璀璨的遗珠,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珍惜与探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