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星堆博物馆

horse

<p class="ql-block">1986年7月,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两个祭祀坑横空出世,数千件文物不断出土,轰动国内外,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又陆续发掘出6个新的祭祀坑。大批珍贵文物陆续出土,金器、玉器、青铜器、象牙,丰富的埋藏品使其成为新的重大考古发现。</p>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造型奇特、制作精美,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其中,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像、金杖等都是世界级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体现了古蜀文化的繁荣,也反映了三星堆作为古蜀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br><br> <p class="ql-block">“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一直想到三星堆博物馆来看看,特别是前两年看了央视对3至8号坑的考古直播以及央视大型纪录片《探秘三星堆》的播出,这种愿望愈加强烈,终于在2024年的年末得以成行。</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非常火爆,节假日一票难求,据说高峰期一天两三万人。现在是旅游淡季,提前两天购买,前一天晚上到达广汉三星堆,第二天一早进入馆内。</p> 进入展厅,一探神秘三星堆古蜀文化究竟。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部,距今约4500至2800年,是古蜀文明的重要遗址之一。‌三星堆遗址的年代大致为公元前2800年至前1100年,分为宝墩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等四个时期。 三星堆出土这么多炊器,不知和四川人喜欢吃火锅是否有关。 石壁 商陶鸟头勺把为商代的陶瓷,粗壮有力,或是鹰类的猛禽。器物纹饰简洁。鸟头勺把是三星堆最具特色的陶器,它们是“鸟头把勺”的一部分,因为勺体不易保存,大多仅存勺把。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鸟头形勺把。 陶三足炊具,三足成鼎立之势,足下可生火加温。袋状足中空,与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宽大的盘面类似今天四川地区泡菜坛的坛沿,可盛水或置物。其独特的造型及硕大的形体极为罕见,一般认为这是古蜀人蒸煮食物的炊器。必看文物 三星堆遗址宫殿区发现的唯一一件陶人,占据该馆C位。 陶盉在三星堆遗址中出土数量较多。该盉器顶有一半圆形口,器身微束,一侧有一宽銴;三个中空的袋状足与器身相通,既可以增加容量,又方便生火加温。陶盉是一种温酒器,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的酒器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比较繁荣,已有剩余粮食用于酿酒。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器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形式多样,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绚丽的文化光芒。 玉刀、玉剑,中间那把玉刀特别精美。 精美的带领玉璧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的玉璋和玉戈等礼器</p> ‌祭山图玉璋‌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出土于三星堆遗址的二号祭祀坑,属于商朝时期。这件玉璋长54.2厘米,宽8.8厘米,厚0.8厘米,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是中国第一批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玉璋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美,综合运用了镂刻、线刻、管钻、打磨抛光等多种工艺。玉璋的图案分为上下两幅,正反相对呈对称布局,每幅图案由五组元素组成,描绘了古蜀先民在圣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山川的场面‌。<br><br> ‌三星堆神树纹玉琮是出土于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的国宝级文物‌,由整块灰白色玉料加工而成,对应的两侧线刻神树纹样,刻痕较浅。这件玉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神树纹饰,这是前所未见的纹饰,为研究古蜀社会中神树的意义和象征提供了重要依据。‌必看文物<br> 此文物为商代的玉器,器身呈鱼形,两面各线刻有一牙璋图案,在刃部张开的“鱼嘴”中,镂刻有一只小鸟。该器综合运用了镂刻、线刻、管钻、打磨抛光等多种工艺。 ‌三星堆手握玉璋的小人像‌是一件商代的青铜器文物,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这件小人像高4.7厘米,宽1.8厘米,头部残缺,双膝跪地,两臂平举,双手握着一把璋。璋在华夏文明中是重要的礼器,通常用于祭山,因此这件小人像也是古蜀人“以璋行祭”的实物例证‌。 三星堆的贝壳和象牙主要来自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具体来说,三星堆的贝壳主要来自南海和印度洋地区,尤其是黄宝螺,这种贝壳主要产自南海和印度洋‌,大象来自印度。<br> 三星堆与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非常频繁。通过这些贸易路线,三星堆不仅获得了大量的贝壳和象牙,还与其他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这些发现和研究有助于揭示古蜀文明在我国古代的枢纽地位,描绘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路径以及古蜀文明与中原殷商王朝之间的互动交流‌。<br> <p class="ql-block">金叶、金片和金带</p> <p class="ql-block">1号坑出土的金面罩 </p> 三号坑出土的那张完整的金面罩,宽37.2厘米,高16.5厘米,重约100克,眉眼镂空,两耳轮廓圆润,鼻梁高挺,嘴形大而微张,造型威严神圣,是目前三星堆考古发掘中出土最完整的一件金面具。 五号坑出土的那半张黄金面具,虽然只有半张,但已经足够震撼人心了,其宽度约23厘米,高度约28厘米,含金量约为85%,重量大约为280克。是三星堆重量最重的。必看文物。 三星堆金杖于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一号祭祀坑,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据推测,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600年左右‌。是镇馆之宝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金杖全长1.42米,直径2.3厘米,净重约500克,是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包卷在木杖上制成的。出土时木杖已炭化,仅存金皮,金皮内还残留有炭化的木渣‌<br> 三星堆金杖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精湛,采用了錾刻工艺,通过金属錾子和锤子在金皮表面敲打,留下精美的纹样。三星堆金杖展示了古蜀文明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为研究古代社会的权力结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精湛的工艺和复杂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古蜀人的智慧和高超技艺。<br> 整件人头像金光熠熠,气度非凡。在中国的考古发现中,三星堆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大规模青铜人像遗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就是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它以其特殊的造型以及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驰名中外。 三星堆只有四个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这类戴金面罩的人头像在商周时期中国其他地区和其他文化中几乎不可见,它应当是古蜀青铜文明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反映的是古蜀文明浓郁的地域特色。必看文物。 青铜兽面宽29.6厘米,高18厘米,厚0.2厘米‌,是在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器形为薄片状,兽面呈一对夔龙向两面展开状,卷角,龙尾上卷。方颐,长眉直达龙尾端,大眼,长直鼻,阔口,露齿,夔龙形双耳。<br><br> 青铜纵目面具是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中形体最大的两件面具之一,通高66厘米,宽138厘米。其特点在于夸张的眼部造型,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外凸,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被称为“千里眼”。面具的耳尖部呈桃尖状,鹰钩鼻,口角深长上扬,作神秘微笑状。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来安装有装饰物。这个面具因其夸张的造型和神秘的微笑,被称为“千里眼”“顺风耳”,具有超人的神通‌。必看文物。<br> 青铜大面具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最大青铜面具,宽131厘米,高71厘米,深66厘米,重达131斤。这个面具的设计简洁,线条流畅,轮廓清晰,五官的凹凸明显,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面具的脸部朝下,上面被象牙叠压着,显得格外神秘。必看文物。 这些面具不仅展示了古蜀文明的铸造技术,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青铜大面具和青铜纵目面具的夸张造型和神秘微笑,可能象征着古蜀人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这些面具在祭祀或宗教活动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古蜀人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祈求‌。<br> 三星堆共出土了57件青铜人头像,其中4件覆盖了黄金面具‌‌。<br><br> ‌三星堆青铜人头像‌是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文物,年代为商中期。这些青铜人头像面容清瘦,表情凝重,耳朵上有穿孔,估计是用来佩戴耳环的‌。三星堆的青铜器以青铜雕像群最为大宗,其中青铜人头像是最具研究价值的文物之一。<br><br> 三星堆青铜人头像的制作工艺精湛,每个头像都是用不同模具单独铸造的。它们的面部特征各异,有的戴帽箍,有的脑后编发辫,有的戴素面无纹帽,有的帽子上有回纹图案装饰‌。这些头像不仅展示了古蜀人的艺术创造力,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br><br> 尽管它们的身份和具体代表的人物尚不明确,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些头像象征着当时的统治阶层和神权象征。 铜扭头跪坐人像是2021年9月出土于三星堆遗址4号祭祀坑的国宝级文物。通过X光拍摄图像判断,人像全部采用模范法整体浇筑成型,呈现出三星堆青铜铸造艺术的高超水平。写实雕塑的惊人发现。 青铜着裙立人像出土于八号坑,以其健硕的身材和翘臀姿势,仿佛在模仿健身房中的肱二头肌练习动作,充满了力量感。<br>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是1986年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重要文物。人像高180厘米,通高(含底座)260.8厘米(或说262厘米),底座横宽48.5厘米,纵长46.7厘米,高35厘米。铜像重约180公斤。铜像重约180公斤。青铜大立人像是‌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的青铜器,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br><br> 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青铜大立人像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由于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商代青铜立人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三星堆立人像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研究古蜀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必看文物。 <p class="ql-block">大立人手上拿的是什么?是金杖还是象牙。</p> 青铜眼形器是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一种极具特色的青铜器物,主要出土于一号和二号祭祀坑,数量众多且形制各异。它们可以分为菱形、勾云形、眼泡等形式,每一件都充满了神秘感‌。<br><br> 三星堆青铜贝形仿海贝,两面隆起,上有一穿,两侧边各有一小凸起,两侧均有沟槽,边缘呈齿状。铜贝上部有一环钮,钮上套两节链环,链环末端残断‌<br> 青铜璋和戴领青铜壁 青铜小立人 青铜蛇 青铜虎 龟背网格形器出土于三星堆遗址的7号祭祀坑。与其他青铜器不同,它保存得相对完整,其他器物大多被砸碎后掩埋,而龟背网格形器则是被包裹后埋葬的。这是一件具有独特外形和精湛工艺的青铜器,整体呈现出龟背的形态,外壳上布满网格结构,被四框包围,分为上下两层。外部是椭圆形的网格,内部嵌有一个背部隆起的椭圆形玉器。这件器物通过焊接技术制成,表明古代三星堆工匠掌握了高超的青铜焊接技艺‌。必看文物。<br> 青铜龙头 青铜圆形挂饰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青铜太阳形器是古蜀时期的一种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仪式,象征太阳,反映了古蜀人对生命、温暖和光明的崇敬与追求‌。这种形制的器物在以往的出土文物中从未见过,发掘者因其与同坑出土的铜神殿屋盖上的“太阳芒纹”形式相似,古蜀人崇拜太阳,定名为“太阳形器”。‌三千年前就能制造出这种器具,古蜀工匠太牛!必看文物。</p> 青铜鸡昂首引颈,尾羽丰满,可能是古代神话中呼唤日出的”天鸡”的象征物。 青铜鸟 ‌三星堆青铜大鸟头是古蜀文化中的重要文物,出土于三星堆二号祭祀坑,这件青铜大鸟头高40.3厘米,是三星堆鸟类造型文物中形体最大的一件。其造型独特,鸟喙内钩,眼睛巨大,羽冠较浅,线条流畅,昂首睨四方,展现出一种独立山巅的气势。‌青铜大鸟头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古蜀国对自然崇拜的深厚底蕴,还展示了古蜀人对鸟图腾的独特情感。 青铜2号神树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青铜花蕾:三千年前的祭祀之花。</p> 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共出土铜铃43件,分九种类型,其造型既有几何形的,也有仿拟动植物形态的,颇富情趣。 鹰形青铜铃 青铜凤鸟 <p class="ql-block">尊是三星堆青铜容器中的代表性器形,其铸造技术与中原地区几乎一致。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等在长江中下游也有发现。以及前面玉展,玉璋和中原以及良渚文化如出一辙,充分证明古蜀文明和中原文明相互影响。</p> <p class="ql-block">青铜罍。三星堆出土的罍与长江中下游如湖北、安徽等地的器形接近,显示当地铸铜工艺不仅与中原有联系,而且在纹饰、风格等方面和多地有所交流。三星堆有用青铜容器储藏玉器的现象,在中国南方如湖南、云南滇文化也有类似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的青铜礼器文化,最独特的顶尊人像等器物所反映出的青铜尊祭祀礼仪之用法,在中国其他地区并不常见。</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青铜爬龙器盖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重要文物,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该器盖出土于三星堆三号祭祀坑,保存较为完整。器盖上的龙形象栩栩如生,头似虎,身似蛇,头上有长曲角和尖耳,臣字目,张口露牙,前爪搭于器盖口沿上,肘关节处有倒钩,后爪及后半身残缺,但后爪似搭于盖钮上‌。必看文物。</p> ‌三星堆青铜持龙杖形器立人像‌在8号坑的发现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文化意义。该立人像戴有象牙耳坠,双手环握着一根“龙头杖”,龙头在下,龙身在上,尖尖的帽子上还装饰着鹿角。 <p class="ql-block">青铜鸟足曲身顶尊神像。顶尊人像是三星堆古蜀文化中独特的礼仪之法。</p> 青铜虎形兽 虎头龙身青铜像发现于三星堆8号坑,于2021年12月被发现。虎头龙身青铜像高约80厘米,头像老虎头一样,耳朵也是老虎的圆耳朵,但有长长的犄角,躯体上扬犹如一条飞龙。 ‌三星堆青铜兽首冠人像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该人像全器残高40.2厘米,据考证为古代使用的祭祀礼器。这件文物不仅是古蜀文明的代表,还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其神秘的形象和独特的造型使其在考古学和艺术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 ‌三星堆青铜神兽‌是出土于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的国宝级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件青铜神兽造型独特,昂首站立,姿态威严,巨大的尾巴向上翘起,仿佛随时准备奔驰而去‌。<br><br> ‌三星堆青铜顶尊跪坐人像‌是出土于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的国宝级文物。该文物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一个55厘米的青铜大口尊,尊的肩部焊有精美的龙形装饰;下部为一呈跪姿、双手持物于身前的高60厘米铜人,整体通高115厘米‌。<br><br> 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不断有新的发现,如2022年8号坑出土的青铜神兽,与青铜顶尊跪坐人像进行了跨坑拼对,形成了“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古蜀文化的认识‌。<br><br> <br><br>‌三星堆青铜神坛‌是古蜀文明的重要文物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于1987年在三星堆遗址的二号祭祀坑中被发现,是国内发现的最具代表性、图案和工艺最精美复杂的青铜器之一‌。<br> 三星堆青铜神坛底座的设计非常复杂,是一个方形台基,上面共有13个小型青铜人像。这些小雕像分布在底座的不同位置,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四角跪姿持握状的小雕像‌:在底座的四角,这些小雕像呈现出跪姿,手持物品,象征着支撑和稳定整个神坛的力量‌。<br><br> 青铜神坛第二层青铜神兽 青铜神坛的顶部设计非常独特,雕刻了五个古蜀巫师的形象。这些巫师盘着头,穿着祭祀的长裙,双手呈环状,象征着他们在古蜀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他们的形象可能反映了古蜀国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br><br> 青铜神坛的挖掘和组装过程历经 30 余年,从 1986 年到 2022 年,研究人员从 4 个祭祀坑中攒齐青铜神坛的“零件”,“穿越”时空,展开无限想象,对比青铜器的断茬、范线、纹饰,进行“跨坑组装”,才让它呈现出如今的样子。 修复后的神坛分为四层,每一层都充满了精致的装饰和复杂的图案‌。<br><br> ‌三星堆摇钱树是汉代的一种随葬明器,造型由树身和树座两部分组成,树身由树干、树枝和树冠组成,树干分六段插接,枝叶茂密,其上铸有精美的图像,带芒铜钱、西王母等形象几乎出现在每个枝叶上。树冠顶上铸有一只朱雀,展翅飞翔,形象逼真。‌‌这是在博物馆唯一看的汉代文物,其余全是3000年的商代文物。<br> ‌三星堆1号神树‌,是三星堆博物馆最重要的文物,也是最大的看点,是古蜀文明的瑰宝。该神树于1986年在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一号神树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高达396厘米‌。<br><br> 一号神树不仅是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更是古蜀先民人神互通的神话意识形象化的写照。它生动展现了古代蜀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古蜀人交通于天人之际的特殊宗教权力。2002年1月,一号神树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br> 一号神树由基座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基座仿佛三座山相连,主干三层,于山顶节节攀升。树的树枝分为三层,每层三枝,每条树枝上分别有两条果枝,一条向上,一条下垂。全树共有九只鸟,站立在向上果枝的果实上。此外,一条龙延主干旁侧而下,蓄势待飞‌。<br> <p class="ql-block">早上九点进馆,看了3个多小时,非常精彩,令人震撼。三星堆充满太多的谜团,让我感受人类创造能力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敬畏和好奇。离开三星堆前往广汉北站,乘高铁回成都,下午参观和三星堆有重要联系的金沙遗址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