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 2024 广西冬至东兴行(2)</b></p><p class="ql-block"> 东兴京族博物馆,坐落在江平镇,万尾村西侧,距离我们下榻的民宿大约700多米,参观完京都博物馆之后 ,感觉弥补了很多知识空白,不白来。</p> <p class="ql-block">一个京族的沥尾村(万尾)就建了一座博物馆。注意,是东兴京岛共有的馆。</p> <p class="ql-block">京岛的京族唯一渔民渔业为生的民族,肯定离不开鱼。特意到雕像背后拍了一张照片,突出那两条鱼。当然了,正面照突出京族的乐器-独弦琴。</p> <p class="ql-block">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截至2022年7月,京族现有户籍人口29871人,主要分布在广西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山心、沥尾3个海岛上,俗称"京族三岛"。历史上京族有"安南""越族"等,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为"京族"。</p><p class="ql-block"> (查询资料记载:京族原称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总人口的86%。由于是中国唯一的以海洋捕捞业为主的少数民族,故有海洋民族之称。新中国成立初期,京族群众自称为"kin tuk",称汉族为"客佬"或"汉人",而越南称居住在三岛的京族为"唐人",意为京族身着汉服,已不是越人。故同上定为京族。)</p><p class="ql-block"><b>( 额感觉网上的说法更准确一些 )</b></p> <p class="ql-block"> 短短几十年,曾经因海而贫的京族向海而兴,已成为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p><p class="ql-block"><b>( 陈列展介绍:2020年6月,京族实现整族脱贫。额想,靠海谋生,靠捕渔为生的京族,民族有了京族名称以来,怎么就“因海而贫,向海而兴”?怎么奋斗了几十年,四年前就</b><b style="font-size:18px;">摆脱了贫困?)</b></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京族人民利用条件,打造跨境产业,发展海洋经济,独厚的自然条件促成发展。</p><p class="ql-block"><b>( 如果不开发旅游,京族三岛凭渔业捕捞一项,至今仍然无法致富脱贫。)</b></p> <p class="ql-block">我国的京族总人口约2.9万人,其中东兴市京族人口约2.0万人,主要分布在江平镇的巫头村、山心村、<b style="color:rgb(237, 35, 8);">沥尾村</b><b>、</b>贵明村、潭吉村、江龙村、班埃村、横隘村、黄竹村、交东村、那漏村、榕树头村、思勒村、吒祖村、长山村等15个村,以及东兴镇的竹山村。</p><p class="ql-block"><b> (一行三人游团下榻处,就在沥尾村-金滩海边浴场的民宿。并在此度过一个有意义的跨年,迎接了元旦日出 )</b></p> <p class="ql-block">这张地理位置图标明了京岛由巫头岛、沥尾岛、山心岛三岛组成。额们下榻的金滩,还有京族博物馆都在万尾岛。</p> <p class="ql-block"><b>沧海桑田﹣历史溯源与变迁</b></p><p class="ql-block"> 京族历史悠久,其先民源于百越,根据现有文字材料,现今居住在中国的京族,其祖辈是明朝初年(16世纪初)因追踪鱼群来到三岛(巫头、山心、沥尾),此后便陆续定居下来,繁衍生息。1958年,正式定名为"京族"。</p><p class="ql-block"> 在京族定居三岛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京族的居宅经历了六代更替,从早期的"草木棚寮屋"、"高脚棚寮屋"到"栏棚屋","石条瓦房",再到如今的现代化楼房和别墅。</p><p class="ql-block"><b>( 京族居宅条件的变化,是京族不再追鱼而生的改变而产生,从渔船到上岸定居,这是京族伟大的历史性改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京族的生产习俗</b></p><p class="ql-block"> 男人做海、女人持家:万尾村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浅海捕捞是万尾村京族人的主要生计来源:由于要顾及渔业,万尾村的京族人逐渐形成了"男人做海、女人持家"的性别分工模式。在80年代机动船只普及前,出海捕鱼对体力要求较高,"做海"在万尾村被认为是男人的活计,而妇女则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及滩涂作业,因为这样可以同时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万尾村村民过去认为,女人不能上船,否则会把鱼儿吓跑。</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图为捞虾捕鱼工具/虾灯</b></p> <p class="ql-block"><b>虾灯捕虾场景</b></p><p class="ql-block">"寄赖"见者有份的淳朴民风</p><p class="ql-block">在70年代以前,万尾村曾流行一种称为"寄赖"的见者有份的劳动成果分享方式。每逢遇到海上有塞网捕鱼,村民可以带上鱼罩、鱼叉到塞网内捉鱼,而塞网的主人通常不会阻拦。当有船家从海里捕鱼归来,路过的村民都可以前去"寄赖"几条鲜鱼回家享用。"寄赖"的人一般不会太过分,而船主也乐意村民去他的船上去"寄赖"。因为"寄赖"的人越多,越能显示出他的慷慨大方。</p><p class="ql-block"><b> ( 如今虽然出深海捕鱼的船家已经不多,"寄赖"的现象也日渐减少,但"寄赖"仍然出现,比如吃饭喝酒时,主人往往希望多来人"寄赖", 人多才会让主人觉得朋友多。)</b></p> <p class="ql-block">京族耙虾场景</p><p class="ql-block"> 1983年万尾村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的渔业生产方式对劳力的需求,使村民的观念改变。机动船只的普及也为妇女出海从事捕捞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目前,在渔业生产的旺季,夫妻一同出海捕捞已习以为常。</p> <p class="ql-block">高跷捞虾场景</p><p class="ql-block">高跷捞虾是京族古老而独特的捕捞南虾的方式,所用工具有高跷、"Y"形捞架、敞口网兜。每年农历六月至九月为南虾捕捞作业期,作业时渔民脚踩高跷,肩搭捞架柄,平衡用力在海里缓缓推动捞网,即可捕获南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京族饮食特色菜肴</b></p> <p class="ql-block">橄榄焖沙剑鱼 酸甜鱿鱼</p><p class="ql-block">红螺头炒粉丝 白螺肉炒酸笋</p> <p class="ql-block">姜丝蒸白帆鱼,文火炒沙虫巴。</p><p class="ql-block">凉拌海蛰 蒸弹虾虾爬</p> <p class="ql-block">姜葱炒蟹 蚝蛎蒸水蛋</p><p class="ql-block">香煎鱿鱼筒 蒜蓉蒸大蚝</p> <p class="ql-block">清蒸带子螺 油炸沙虫</p><p class="ql-block">清蒸石斑鱼 木鳖子籺</p> <p class="ql-block">白糍粑 虾籺</p><p class="ql-block">木薯籺 煎堆</p><p class="ql-block"> 煎堆很熟悉。文革前拍摄《碧海丹心》影片,解放军攻占海南岛前,在海边练兵。当地的渔民就吃“煎堆”。</p> <p class="ql-block">额在展厅见到烹制吹饼的工具了。吃货对这个感兴趣。噢。还拍了一段视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以海为敬﹣民间信仰与习俗</b></p><p class="ql-block"> 京族的风俗礼仪保留了大量传统的民族特色。在发展中也吸收了汉文化的因素。从而形成特色的京族习俗。京族信仰多神。在原始宗教基础上杂糅了道教、佛教。形成了具有京族特色的民间信仰,分布于三岛的众多寺庙、教堂、反映了京族信仰习俗的多元格局。京族对海的崇拜与敬畏,故纪念海神形成了其特有的传统节日﹣-"哈节"。</p><p class="ql-block"> 首先修建哈亭,然后每年固定时间,京族人全体到海边把海神请回“哈亭”,请神干啥呢?请神到“哈亭”好吃好喝,敬酒上香供奉,一年不少孝敬;所谓“哈节”,即迎神和送神宗教活动,唱歌跳舞,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b>( 咱东北人问,孝敬好使吗?汉族腊月廿三过小年,吃灶糖送灶爷上天,为让其上天言好事。好使吗?发洪水老天爷通知地界了吗?上游开闸泄洪,老天爷通知下游了吗?孝敬有用吗?抬杠有意思吗?宗教形式还是不能少的,孝敬也是必须要搞的。领导冒号,为纪念腊八,拟隆重举行腊八蒜开坛仪式,准备团建聚餐饺子宴……)</b></p> <p class="ql-block"><b>“蓝梅"传歌对木屐</b></p><p class="ql-block">男女双方相互钟情,就要通过媒人(京语叫"蓝梅")将男女想好的一首情歌,请媒婆代传给对方,同时送去一只绘花图木屐。如果双方木屐合成一对,就是有缘;否则命不合无缘。传递情歌和木屐后,便由"媒人"选定佳期"联亲"。</p><p class="ql-block"><b>( 没找到图片,将宾馆拖鞋拿来代替,哎。不大不小-正好一对。配对成功!太能搞笑了,左手握右手糊弄鬼呐?这不是为了通俗点,怕你小子不懂嘛。大爷。我3岁就给女生送糖,我不懂?)</b></p> <p class="ql-block"><b>婚俗-踢沙和掷木叶</b></p><p class="ql-block">"踢沙"和"掷木叶"是京族青年男女特有的试探爱情的方式。在平常集体做海,或是在唱哈节这种盛大的传统节日里,京族男子若发现自己的意中人,便向那姑娘步步靠近,用脚尖将沙子撩向对方,或折下一段树枝,将木叶撕成细绺状,掷到姑娘身上。如果女方也心中有意,她会按照同样方式用脚尖把沙踢回对方或把木叶撒到对方的身上以表接受。</p><p class="ql-block"><b>( 您老给演示一下“踢沙”呗?当年您老怎么在海滩示爱的,“写沙”?两地“写沙”?不是。您老这是几个意思…)</b></p> <p class="ql-block"><b>丧葬礼俗</b></p><p class="ql-block"> 京族老人去世,称"百年归老"。要为死者做斋以超度亡灵。 葬礼如下:</p><p class="ql-block">1.报丧,老人去世,子女通知死讯。</p><p class="ql-block">2.入殓。擦身换寿衣做法事入棺。</p><p class="ql-block">3.做斋(公德)请法师安坛修斋做道。</p><p class="ql-block">4.出殡。长子在前牵着灵柩每50米到灵柩前躺下让灵柩从身上抬过直到墓地。</p><p class="ql-block">5.埋葬,选墓地挖好墓穴。灵柩抬墓地后,师公斩杀小雄鸡,鸡血滴到灵柩四角,孝子将泥土撒到灵枢后填土起坟,葬礼结束发放"利是"。</p><p class="ql-block">6.覆坟。三天备三牲拜新坟填坟。</p><p class="ql-block">7.捡骨,灵柩安葬3年以上,请师公捡骨另外择地再葬。捡骨骸架放入瓮缸("金瓮"),丧家可选择多次再葬,如今万尾村多次葬已少见。</p><p class="ql-block"><b>( 葬期,孝子女不用筷子,不戴金银,未满三七,不杀生不出海打鱼。)</b></p> <p class="ql-block"><b>修斋作道(借用旧京葬图片-鸣谢)</b></p><p class="ql-block">入殓后,主家请师公做斋为死者超度亡灵。大斋一般是三天三夜,小斋往往只有一晚。过去万尾的有钱人家多做大斋,如今均做小斋。做斋时,师公先在主家动鼓做斋。死者的亲朋纷纷奔丧。</p><p class="ql-block"><b>二次葬</b></p><p class="ql-block">京族地区还盛行二次葬。首次葬棺材,坟长方形不设墓碑,俗称"大葬"又称"长坟"。三年后破土开坟,取骨骸置于长圆形的骨器(俗称"金塌")中,另择"吉日""吉地",把金坦埋葬,坟墓堆成圆形,以方石设碑,民间称"葬山",也有称"改葬"或"圆坟"。</p><p class="ql-block"><b>(二次葬无法理解,这不折腾亡灵吗 )</b></p> <p class="ql-block"><b>京族哈节历史简介</b></p><p class="ql-block">京族是一个以"海"抒写历史的民族,唱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节日。"哈"是京族"歌"的意思,唱哈节是京族的文化载体,与京族的宗教信仰、社会历史、音乐舞蹈、饮食服饰有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 哈节来由已久,京族有一古老的传说:在白龙尾海域的山洞里,有一只个蜈蚣精,凡是有船只经过都要喂它牲口或者活人,不给它就兴风作浪。渔民苦不堪言,天上的神仙想到了一个征服蜈蚣精的妙计,下凡化作一个乞丐,背着一个大南瓜,租用一条船,驶到白龙蜈蚣精洞口,扛起煨熟大南瓜丢进蜈蚣精大口,蜈蚣精被烫死断成三段,化作三个小岛,头就成了巫头岛,中间成了山心岛,尾部成了万尾岛,京族三岛由此得名。京族人民称这位神仙为镇海大王。蜈蚣精被除后,京民安康,渔农丰收,为了感激镇海大王,在三岛上都建有哈亭和牌位,每年哈节都出海滩迎接对面白龙的镇海大王回来供奉祭拜,人神共娱。</p> <p class="ql-block">京族的风俗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建国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哈节活动曾一度停止。某年春天,著名作家田汉莅临京族三岛,写下"哈亭只惜清规在,不自由"之感叹。如今一切信仰皆恢复。</p> <p class="ql-block"><b>(万尾岛哈亭介绍,详情请查看小鱼人《广西东兴金滩跨年纪念》一文。)</b></p> <p class="ql-block"> 迎神的当天下午要在哈亭举行简单的祭式,为翌日祭神活动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b>哈节迎神仪式</b></p><p class="ql-block"> 迎神仪式是京族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哈节第一天村民齐集哈亭,择吉时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架到海边迎神,把本村信奉的神灵请进哈亭迎神队伍。</p> <p class="ql-block">抬着神位和龙椅的迎神队伍</p> <p class="ql-block">队伍由举旗擎伞、抬香案神架、鼓钱礼仪、文艺表演以及应邀前来的越南代表组成。</p> <p class="ql-block">哈节声势浩大,场面气派。有专人指挥一路上鼓乐齐鸣,队伍到海边迎神地点,由香公等人面向江山半岛白龙尾上的镇海大王庙,进行迎神祷告,然后香公面朝神架台上的神灵牌位卜"杯",得阴阳卦则表明神灵已同意村民们的祈福,便可将神灵送回哈亭。</p> <p class="ql-block">每逢哈节期间,京族儿女不管远近都要自觉返乡集结庆贺族文化传统节日。这就是额前往万尾村哈亭时,街道上空悬挂的跨街横幅:欢迎越南京族华侨回家过哈节的宣传标语“<b>儿女在外思念长,不如回家看爹娘。”</b></p> <p class="ql-block">迎神归来将用封杠封亭</p><p class="ql-block"> 额感觉京族过哈节,与云南大理白族过三月三节很相似。也与广西壮族过三月节有相似之处。各村寨都抬本村神明聚到一地唱歌跳舞;与哈节不同的是,白族三月三和壮族三月十五节庆,均有赶圩赶集商品销售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哈节唱哈活动</p><p class="ql-block"> 唱哈是哈节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传统唱啥的主角有"哈号"和"吻,妹",自20世纪50年代恢复举办哈节后,唱啥的主角只有哈妹而没有啥带唱啥时,在哈亭中间铺一张草席,哈妹赤街站在草南中间,边唱边用两根小竹根分首助声敲打节奏,其余哈妹则坐在主唱哈妹身后,南箕中一人数着竹新的梆子伴奏 当哈妹唱到精彩处时,旁边有人敲打酸,被应和,将端啥的复围推出高潮,直到主唱哈妹累了,再转南另一个哈妹接着主唱,唱哈活动从迎神的当线便开始,哈妹简单唱儿曲,中间穿插有舞蹈,持续时间一个小时左右,这是唱啥的序幕从第二天条神起,唱哈分下午和晚上两个时间段进行,唱啥活动正式开始唱啥时所演唱的"唱哈词"多有歌本流传,内容涉及延宗教信仰 京族历史传说,汉族古典诗词,情歌等。</p> <p class="ql-block"> 京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都爱唱歌,京族民歌的调子约有三十多种,内容丰富,有长篇叙事歌、生产劳动歌、情歌、风俗歌、宗教歌、盘问歌等。京族舞蹈主要分哈节舞蹈、道场舞蹈和日常舞蹈。其中哈节舞蹈是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仙弦轻舞﹣独特独弦音乐</b></p><p class="ql-block"> 京族地区流行一种特有的乐器独弦琴,京语称"旦匏",亦称"独弦匏琴"。最早独弦琴并非京族独有,其历史可追溯到殷商。</p> <p class="ql-block">《新唐书.南蛮传》载:"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他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后来古时的独弦琴绝迹于内陆,独有京族地区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额认为独弦唯有京族流传是不正确的:</p><p class="ql-block"><b> 北方京城说唱单弦大鼓,</b></p><p class="ql-block"><b> 南国京族弹奏独弦唱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京族的服饰穿戴</b></p><p class="ql-block"> 京族民族服饰简便飘逸,特点鲜明,朴素而不失美观。男子上着长及膝盖、无领无扣、窄袖祖胸上衣,下着长而宽大的裤子,束腰带,若外出做客或节日,则加穿一件无领窄袖长袍,头戴黑色或棕色圆顶毡帽。女子上着长不遮臀、紧身窄袖、无领对襟短上衣,内系菱形遮胸布,下着长而宽大的黑色或褐色裤子,头戴尖顶斗笠,若外出做客或者节日(如哈节),则加穿一件旗袍式的高领窄袖高衩长衫,戴上礼帽。</p> <p class="ql-block">喃字形成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字喃也叫喃字,意即"南国的文字",是京族先祖们仿效汉字的结构,经过改造、使用和演变形成了京语化的方块象声文字。喃字形成的历史悠久,盛行已有1000多年以上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从京族民间收存的《宋珍歌》喃字歌本所记述的,就是五代十国时代(公元907-979年)的故事,故事开头述:"前代皇帝唐太宗,治理天下得安和(汉译)",从上述所知,南国第三次北属时代已正式使用喃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