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地磁科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陈志强

朝花夕拾

<p class="ql-block">陈志强,地磁学家,是我国地磁科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著有《地磁学导论》、《地磁场倒转》、《电离层与地球物理学》、《关于H仪之装置》、《用简单代替法测定磁石之磁化系数》、《地磁学概要》、《地磁主磁场和古地磁》、《地磁要素》、《磁罗盘》等论著。历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科普协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等职。</p> <p class="ql-block">陈志强(1904—1989),字继章,广东大埔县桃源镇团结村陈屋楼人。</p><p class="ql-block">民国3年(1914)至民国10年他先后在桃源陈氏作新小学、高陂仰文小学、潮州金山中学读书。民国10年5月,金山中学停课,他于8月转学梅州中学。民国11年8月进北京大学甲部预科学习。民国13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民国15年秋参加李大钊领导的“实践社”。半年后,李大钊、邓文辉、张挹兰等被军阀张作霖绞杀,陈与同学徐炳麟等冒死为三位烈士棺殓并运存于北京城南崇孝寺。陈志强旋因躲避追捕而休学南下。民国16年至民国17年间,任教于浙江杭州一中、上海暨南大学附中。民国17年9月回北京大学复学至毕业,获物理学学士学位。民国19年至民国25年7月,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物理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他数理基础扎实,曾得到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的赞扬。民国23年于中山大学理科季刊上发表《Hamilton之最小原理》,此后又发表了《应用数学》、《物性学》等论著。</p><p class="ql-block">民国25年(1936),中国第一座地磁台——南京紫金山地磁台竣工。该台原属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后转为气象所。陈志强即于当年8月调往地磁台,不久任代理台长并被聘为副研究员,成为中国地磁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南京岌岌可危。陈志强与同事多人为保护地磁台站的仪器、资料,于日军占领南京前一周携仪器、资料撤出,历尽艰辛,穿越苏、皖、赣、湘、桂、黔、川七省,为时数年,行程万里,将紫金山地磁台站重要的测量仪器和珍贵图书资料安全转移到重庆。</p><p class="ql-block">1944年第二次撤退、逃难的过程中,陈志强家庭遭遇了很大的不幸,接连失去了两个亲人:一个是因逃难颠沛流离、不堪折磨而病逝于金城江的。在掩埋好亲人以后,陈志强一面忙于抢运图书仪器,一面继续组织两个女儿和外甥女轮流值班,看守存放器材的木箱子,并特别叮嘱:“下雨时,还得盖上油布,打着伞,保护好位器,以防受潮。”直到她们向北撤退,这个看守工作才中止,这实际上也是为了让她们经受一次抗战的神圣洗礼。另一个亲人,则是在和他的3个同事(桂林京剧团)押运着单位的东西和家人的行李到独山时,被日本鬼子堵住,只有一人侥幸逃出,这位亲人和两个同事均被日寇杀害,东西和行李也被抢掠一空。噩耗传来,陈志强强忍悲痛,始终以工作为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想方设法抢运两所器材,使之不落入敌人手中。</p><p class="ql-block">民国35年(1946)夏秋,陈志强随中央研究院返回南京。途中,筹划和领导了长江流域和西沙群岛的地磁观测工作。回南京后,又经常到野外观测和埋头翻译英、俄等国的地磁学论著。</p> <p class="ql-block">桃源团结村祥发楼</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南京、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强令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迁往台湾。在中共地下组织支持下,陈志强与中央研究院上海办事处主任陈宗器、中央研究院工程所所长周仁等组织“应变会”(对外称“宿舍委员会”)把各所的职工组织起来,为护院护所、保护人民财产、抵制迁台、迎接解放做出了贡献。其后,陈志强被委派接管岳阳路各所的图书、仪器。年底,又奉市军管会命令,跟陈宗器等一起接管法国教会主办的徐家汇气象地震台和余山天文地磁台,负责管理余山天文台。</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军管会接管了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陈志强受命负责接管上海岳阳路各所的图书、仪器并登记造册。1950年底,又奉军管会命令,在接管委员会主任委员李亚农军代表和副主任委员陈宗器等率领下,与赵九章、张钰哲等其他接管同志一起,接管法国教会主办的徐家汇观象台和余山观象台。接管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共管的佘山观象台,不久,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天地联合上海工作站,时任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副主任的陈宗器为该工作站第一任负责人。1951年12月,陈宗器调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院部任命陈志强为该工作站的地球物理部门的第二任负责人(直到1953年1月)。</p><p class="ql-block">1950年,陈志强毅然送长子参军,参加抗美援朝,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陈志强十分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1984年9月,关于收回香港的协议在京草签时,他在日记中写道:“…最早一次国耻,最终得到雪耻,大长中华志气!”当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来临时,他又在日记里写下发自内心的期望:“…国共第二次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基础,希望国共第三次合作,以达到祖国和平统一。”1983年,他在给侨居美国的友人的信中深情地说:“吾兄出国多年,想必时时以祖国为念。祖国遭遇到十年灾难,打倒“四人帮后,社会各行各业都已恢复了蒸蒸日上的趋势,科技事业亦是如此。切盼吾兄亲自回来看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对民族深挚的爱。</p> <p class="ql-block">建国后,陈志强以更大的热忱投身于国家地磁事业。1953年底,他随中国科学院迁往北京,随即与陈宗器筹建了北京、广州、拉萨、兰州、武汉、乌鲁木齐六大标准地磁台。所有这些地磁台的选址、台站设计、仪器选购、安装调试直至正常工作,他都事必亲躬,一丝不苟。从50年代末至离休前80年代初,陈志强一直担任地球所五室主任、研究员,先后进行了有关地球基本磁场和变化磁场的大量研究工作,建立起电离层观测站、宇宙线观测站、地电观测站等,并积极倡导开展震磁关系的研究,担任第一届磁暴组组长。60年代初,他还开始了“地磁起源”的探索研究,深入邢台等地震现场进行考察。1964年,他作为中国地磁代表团团长出席了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地球基本磁场和古地磁会议”,在会上宣读了关于新中国地磁工作成就的论文。会议主席、世界地磁学家、列宁格勒大学物理学地壳物理和古地磁学教授扬诺夫斯基高度称赞了中国同行的卓越成就。</p><p class="ql-block">陈志强一直致力于地磁学研究,写下了大量论著。如民国27年(1938)与人合作的《广西地磁测量报告》,民国30年与人合作的《在福建崇安测量日蚀对地磁之影响》等。他在50年代以后的论著有《关于H仪之装置》、《用简单代替法测定磁石之磁化系数》、《地磁学概要》、《地磁主磁场和古地磁》、《地磁要素》、《磁罗盘》等等。此外还为北京大学、科技大学,编写了地球物理学讲义和主持编写了《全国地磁台》、《地磁室简史》等书,又还根据几十年工作实践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野外磁测资料,主持编制了1950、0,1960、0,1970、0的中国地磁图,极大地方便了地磁研究的普及和提高,还为军事、地质、地震、矿产等部门的实际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料。陈志强还翻译俄、英文版的地磁学专著,如《地磁学导论》、《地磁场倒转》、《电离层与地球物理学》以及外文资料等。他一生治学严谨,对地磁学的概念、定义、结论,无不反复印证,仔细推敲,认真演算,以至近乎苛求。如“磁变仪”、“磁暴”、“磁扰”、“磁静”等译名,均因他翻译的准确并得到公认之后沿用了下来。</p><p class="ql-block">陈志强到了晚年,仍竭尽心智关心祖国的地磁事业。70年代末以后,他承接了诸如论文批改、译著审校、职称评定等大量工作。他患有多种疾病,但始终把工作放在首位。1989年仲夏,在不时需吸氧的情况下,仍以国际地磁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副主席的身份,筹划着将在1990年4月在中国举行的国际地磁学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地磁学会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将有世界四大洲共20多个国家的地磁学同行参加的会议,为此,他抱病指导各项筹备工作,并准备于1990年前往上海主持会议。不料,他心愿未酬而竞于1989年11月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p><p class="ql-block">陈志强为我国地磁科学事业奠基、铺路的功绩,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那学风严谨、待人热情、淡泊名利、克己献身、关心他人的精神,给后人以激励。</p><p class="ql-block">来源:综合百度百科、《中国地磁科学的铺路人——陈志强》(作者:曾治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