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友,今天是腊八节,愿时光不老,我们都好!愿努力生活的人,各有各的风雨灿烂!</p><p class="ql-block"> 人生不能事事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钱像水一样,没有会渴死,多了会淹死。</p><p class="ql-block"> 我们进入应县木塔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在山西应县有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木塔,它就是“应县木塔”,也被称为“佛宫寺释迦塔”。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建筑,以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深厚的佛教艺术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风景区是国家级4A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乐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应县木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p> <p class="ql-block"> 山西,一个被低估的省份,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在山西省的十一个地州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古庙和古建筑。在山西,有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千年古迹一一应是木塔,木塔的塔身三大令人惊叹,全木结构没有使用一根铁钉。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尽管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侵蚀和地震炮击仍依然屹立不倒。其独特双层套桶式结构、斗拱设计、避雷装置均为左代建筑奇迹。</p><p class="ql-block"> 进入木塔之前,远远看到这处木牌坊。</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它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和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被誉为“世界三大奇塔”。应县木塔位于山西朔州市应县佛宫寺,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之一,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并在金代明昌六年(1195年)增修完毕,是辽、金两个朝代建筑艺术的结晶,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7400多吨。木塔主体用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总用量多达一万多立方米。应县木塔外观五层,内部四层,使用了54种斗拱,被誉为“斗拱博物馆”。塔内藏有佛牙舍利,吉尼斯认证世界最高木塔。</p><p class="ql-block"> 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p> <p class="ql-block"> 关于应县木塔有多种传说,有一种传说是萧太后主持建造此塔,以显示其皇权北位;另一种传说,则是为了防御敌人来侵袭,因这儿曾为古战场。此外,木塔周围有镇塔灵兽和奇异的大石头,如“云汉石”和“八卦石”,这些传说增添了木塔的神秘色彩了。</p><p class="ql-block"> 木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木塔各层均用内木榫卯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木柱,内有8根木柱,木柱之间使用多种斜层、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鿄式木架。木塔不仅在建筑学上具有极高价值,还在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木塔的塔刹为铁制,高11.7米由基座、仰莲、相轮、圆光、仰目、宝盖、宝珠组成,中心有一根铁轴插入梁架内部,周围有八根大铁链紧紧系住,专家表示,这种结构类似于伞形避雷器。</p> <p class="ql-block"> 伫立塔下,静静聆听,微风拂过,檐角的风铃便奏响了清脆之音,似乎是木塔低吟浅唱的密语。偶尔又有群鸟时而振翅高飞掠过塔身,它们是穿梭在时光与现实间灵动的使者,为这份静谧添了几分生机。我们没有刻意去追溯那些刻在史书典籍里的过往片断,只是在这抬头仰望、闭目静听之间,内心被复杂情绪填满。</p> <p class="ql-block"> 木塔历经金、元、明、清各代,塔内外被悬挂众多历史不同期间所书的牌匾共52块和6幅楹联,其中《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御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亲笔御书。最大的第三层匾额长2.56米,宽1.7米,正中书《释迦塔》三个大字,(均见下图)两侧分别还有230多个小字,为历代所题。其中的题文:“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这20个小字揭示了木塔修建的最早记录。</p><p class="ql-block"> 据传说,明代和清代时木塔内夜间会放光,塔内没有灯也无火,周围一片漆黑,也无任何火光的反射。清代中期因塔内放光而挂了匾额《慈光远照》(见下图),清代晚期也因为木塔内放光又挂匾额《奎光普照》也有传说,木塔的守卫者是燕子,它们以木头间的虫蚁为食,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围绕着木塔飞来飞去。</p> <p class="ql-block"> 每一层塔身都装饰精美的塑像和华丽的壁画,这些艺术品不仅展示了古代匠人的卓越技艺,更让人们在欣赏塔身壮丽的同时,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高3.66米,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基上建八角形楼阁式塔身。整座塔斗拱共4800朵,类型有54种之多,先后经历了40多次地震和1948年解放应县时,12发炮弹又击中了应县木塔;解放初期应县还在木塔内召开“万人大会”,每层都装了喇叭和坐满了人,然而这么大的承重,木塔居然巍然不动,堪称奇迹。</p> <p class="ql-block"> 关于应县木塔有传说:</p><p class="ql-block"> 鲁班与妹妹打赌,比赛盖塔与绣花的手艺。一个誓要平地起十二层木塔,一个偏要鞋上绣十二双花。结果塔一夜间就搭好了,却是压垮了土地公公的肩膀,于是鲁班大手一挥,半座塔被拍到内蒙古却变成了砖塔,而应县的变成了这释迦塔。</p><p class="ql-block"> 后来,玉皇大帝听说了此事,便派火神爷和龙王爷分别送来了避火珠和避水珠,安置于应县木塔塔顶上。到了塔之前,洪水纷纷绕行,雷电息声;烈焰到了木塔之前也匍匐不敢向前之好绕道,各种战火见了应县木塔也只好匍匐不前。于是人们都说应县木塔之所以屹立不倒,是搭帮玉帝的两颗神珠起了作用。</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千百年来就这么稳稳立着,像是一位沉默寡言却铁骨铮铮的守护者,用脊梁扛住了所有来自外界的冲击,以最质朴也最震撼人心的方式,诠释着坚守与顽强。</p> <p class="ql-block"> 站在塔下,仰望其雄伟的身姿,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些古代工匠对话,感受他们对手艺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游客无意间的一个回首,一次抬眼,木塔总会闯入视野,</p> <p class="ql-block"> 那些孩童嬉笑打闹着走来,路过木塔时,仰头一望,那稚嫩的眼眸里满是好奇与敬畏。</p><p class="ql-block"> 那位来自武汉的游客“老余”看得用心、专注。</p> <p class="ql-block"> 佛宫寺内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 走近木塔,端详它每一寸木质纹理,犹如翻开一部古老的、用生命写就的史书。这座始建于辽代的木塔,没有借助于现代建筑中常见的钉铆衔接,纯粹凭借榫卯技艺,将万千木构件巧妙组合、勾连,搭建成这通高六十多米,雄浑且精巧的楼阁式建筑。干百年的漫长时光里,脚下这片土地绝非安宁平和,地震犹如地龙翻身,一次又一次试图将地面上的一切掀翻、摇碎;雷电裹挟着天地之怒,劈砍而下;战火纷飞时,枪击炮轰之声不绝入耳,弹片横飞,妄图将周遭的一切卷入毁灭的漩涡。可它却就这么稳稳立着,像是一位沉默寡言的顽强的守卫战士。</p> <p class="ql-block"> 当年辽王朝决定在应县建木塔,为址基地到底选何处发愁之际,谁料天空有一块陨石正落在现木塔的塔基正中心,这就是天意,于是木塔也就应运而“生”了。</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早已不是一座孤立于历史深处冰冷的建筑,它巳融入了当地人生活的细枝末节,化作日常烟火里一抹古朴而庄重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应县木塔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关于木塔,应县档案馆提供了一组数据,足以震撼每一个读者、游客:</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相当于现代的20多层楼高:10万多块木构件,被古代工匠们以无一铁钉的方式搭建而成;塔内一共用柱658根,主柱312根,辅柱346根,横向支撑的阑额普柏坊共204根,梁袱248根;据称全塔木构件重3500吨,第一层直径30.27米,有外人24根明柱和内柱8松支撑着,落在这一层的每根木柱上,平均负重高达110吨且这一承重已持续千年了。</p> <p class="ql-block"> 从下图中可见斗拱既可替立柱分担重量,又能对外来的力量起到缓冲、分散作用,而每种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它的上方是由拱枋构成加强建筑稳定性的铺作层,当中使用各种斗拱层层叠叠,如同木花盛开,古人称之为“百尺莲开”。</p> <p class="ql-block"> 走进木塔内,每一层还有不同的彩塑,最大的一尊在第一层,是高11米的释迦牟尼佛像(见下图之上),目前塔内发现的600件文物中,最震惊世人的是1966年和1974年先后现世的两颗佛牙舍利,据专家考证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二层楼板设方形佛坛,上塑四菩萨;三层设八角形佛坛,上塑四方佛;四层方形佛坛,上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层方形佛坛,上塑佛及八大菩萨。另外还有众多的壁画,内容为金刚、天王、供养人及佛等人物像。在木塔一层内槽南北的门额照壁板上,赫然六幅供养人像(见下图之下),三男三女,上方三人分别为辽代圣宗钦哀皇后萧耨斤、兴宗仁懿皇后萧挞里、道宗宣懿皇后萧观音;下方三人为家族中三位男性封王,表示“一门三后”、“一家三王”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就要离开应县木塔而远去大同古城。</p><p class="ql-block"> 我们震撼于木塔千百年来战胜了岁月磨难而屹立不倒,感动于古人巧夺天工技艺背后倾注的心血与智慧,敬畏它承载着千年前文明火种一路传承至今,还有一絲难以言明的悲伤,为木塔独自打过风雨却满身疮痍而心疼。</p><p class="ql-block"> 为山西人民有这么一座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最高大的《应县木塔》而骄傲自豪!</p>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位于大同市平城区,是大同市历经中国朝代更迭与历史演变的见证者和承载者,是弥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一民谣形象地反映出大同城方正的街巷棋盘格局,民谣“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鼓楼西楼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大,面积39.06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10.48公顷。东至永泰街、鼓楼西侧;南至赐福庵街、教场城街;西至清远门内街;北至清远街。其中核心保护面积28.58公顷。鼓楼东街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69.77公顷,其中核心保护面积33.30公顷。</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大同古城墙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奉命依辽、金、元旧城基础上增筑新城,略呈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长1820米,周长7240米,占地面积3280平方千米。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在原城墙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高达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城墙四周修建54座望楼,96座窝铺。</p>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包括古城墙、护城河、城内文物建筑、古民居及传统街巷,城墙内面积约3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共拥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133处,历史古建筑50处,其中包括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大同鼓楼、关帝庙。古城内的华严寺、善化寺、大同古城墙为国家级4A景区。</p>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墙的四面建有580对垛子,是代表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角墩外各建“控制台”一座,城设四门:西为清远门、东为和阳门、北为武定门、南为永泰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多种防御设施齐备,自从一体,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p>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墙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城,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尽情地在大同古城墙上游玩。</p> <p class="ql-block"> 凡是游览大同古城,都不能错过这五座历史悠久的建筑:钟楼、鼓楼、太平楼、魁星楼和四牌楼。 大同古城的太平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为平面方形,门呈十字穿心,三层三檐木结构阁楼式建筑。位于古城东的“和阳街”与“太平街”交汇中心,它象征大同安宁。</p><p class="ql-block"> 古城魁星楼为五层三檐、明三暗三的盔顶楼阁式建筑,底层四面通街。位于古城北的武定街口。是读书子弟祭拜魁星、祈求金榜题名之地。</p><p class="ql-block"> 明代时的大同,古城永泰街上建有鼓楼,清远街上有钟楼,武定街上有魁星楼,和阳街上有太平楼,城中间又有四牌楼。这些阁楼不仅是古城的景观建筑,而且是明代大同城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这些楼阁可凭借自身的高度,居高临下,控制全城各条街巷;战时,它们可以成为在敌方突破城池后,守军赖以进行最后抗击,坚守核心阵地的天然屏障。晨钟鸣,城内店铺开张迎客,人们开始了忙碌一天;暮鼓响,店铺开始关门打烊,街上的车水马龙也归于平静。</p> <p class="ql-block"> 下组图上为“鼓楼”(又称“更鼓楼”),下为“钟楼”。</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的鼓楼始建于明朝天顺七至八年间(公元1463-1464年),是明代阁楼式建筑的典型代表。鼓楼为三层重檐十字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7.65米,南北宽14.55米,高20米。古城鼓楼的底层用青石砌成四角,十字穿心辟门,以通车马行人。鼓楼的顶层放置大鼓(见下图2),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鼓时所用,用于晚间报时与钟楼相配合,形成“晨钟暮鼓”的传统。它不仅是历史建筑的典范,还是城市文化和记忆的重要载体。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楼西向第二层下悬挂的是一块黄底黑字的《和声鸣盛》横匾,行书,字集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西向第二层上悬挂有《振德》横匾;北面上为《时雍》,下为《瞻云就月》。康熙御笔楹联一副镌刻在鼓楼北口东西两根柱子上,上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下联“心田留一点,子耘孙耕”。</p><p class="ql-block"> 下为大同古城钟楼,位于大同古城西的清远街中心。始建于洪武五年(1372年)。砖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三层三檐歇山顶,上覆盖灰色简区,每条屋脊上有三个脊兽。楼内有一门铁钟,铸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钟高2.35米,口径1.80米,重3300多公斤,用于官方宣报时辰。其内部结构独特,外观宏伟,是了解大同历史文化的绝佳地点,免费登钟楼可俯瞰古城风光,尤其是夜景迷人。</p> <p class="ql-block"> 大同民间传说故事较多,主要是通过艺人长期讲述和人们相互传讲的形式传播。</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也名“凤凰城”,这里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天宫凌霄宝殿之上有只金色凤凰,某天她跟随玉皇大帝去赴瑶池仙会,众仙酒醉之后,一个个兴高采烈,谈笑风生,尤其是八洞神仙将人间美景说得绘声绘色,十分动听。金凤凰听罢之后,暗自思忖“我在天宫,法纪森严,孤单寂寞何日是了,何不趁此机会跟随八仙去往人间一游!”想到此处,遂衔住张果老衣襟,张果老立即会意,他们悄悄离座来到暗处,金凤凰求张果老将她带到人间。张果老说“回到人间,倒也是一件好事,我定鼎力成全。”金凤凰说“你看人间哪方宝地可以落脚?”张果老说“大同是块风水宝地,民俗敦厚,遍地梧桐,且我在恒山修身炼丹,你在大同落脚,相距不远,有事也好互相照应。”说完欣喜,两个悄悄离座。</p> <p class="ql-block"> (接上)玉皇大帝退朝之后,金凤凰乘凌霄宝殿无人之际,摇身一变变作一只蜜蜂,躲过守门武士,逃出宝殿,主刻现出金凤凰原形展翅飞翔迤逦来到大同,落在梧桐树上。次日,玉皇大帝早朝不见金凤凰,急令二郎神杨戬去捉拿,二郎神腾云驾雾来到大同上空,手拨祥云观察,发现金凤凰便喝令她立即回天廷,金凤凰执意不从,杨戬便说“你私自出宫已违犯天条,若不回宫,要受责罚。”金凤凰哀求二郎神说“我情愿受罚也不回天廷去受孤单寂寞。”杨戬一听此言,恼羞成怒,拈弓搭箭朝金凤凰一射,正中金凤凰右翅,金凤凰忍痛逃到浑源恒山,找到张果老后,服用止痛仙丹,右翅受伤病体痊愈仍留下遗憾,只能单翅展翔,只好长期留在大同了。然后由张果老给明朝皇帝托梦,授意他们将大同城建成凤凰单展翅膀形状,明王朝认为这是天意安排。于是在洪武五年,令大将徐达于辽金云中土城旧址增筑大同城;景泰年间,令巡抚都御却史年富于城北筑北小城;天顺年间,令都御史巡抚韩雍于城东筑东小城,于城南筑南小城,特意没有修建西小城,象征凤凰单展翅,</p><p class="ql-block"> 下图(1-5)都是大同古城的钟楼和鼓楼上的匾牌。</p> <p class="ql-block"> 下图1是古城城东的“和阳门”前的“和阳街”牌楼。</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的四牌楼是指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为壮军威、颂功德而始建于明代洪武五年年间(1372年),4个牌坊都位于古城东、西、南、北四条从各自的城门前的大街向城中心延伸到城中心处,四个牌坊成了4条大街在中心交汇处的一组“四牌楼”。(见下图2)</p><p class="ql-block"> 四牌楼是大同古城的标志性建之一,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气势宏伟的古建筑四牌楼。</p><p class="ql-block"> 登上城楼可看到以四条大街为主干的规整的十字路,四大街的中段各建有一楼,东有太平楼,西有钟楼,南有鼓楼,北有魁星楼,高大巍峨与四门对望。</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古城城西的“清远门”前的“清远门”牌楼。</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古城城南的“永泰门”前的“永泰街”牌楼。</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古城城北的“武定门”前的“武定街”牌楼。</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大同古城城西的清远门瓮城城楼上,俯瞰整个古城的全景。</p><p class="ql-block"> 瓮城是指中国古代城墙中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通常被用作城门和城楼的防御措施。瓮城作用有三个:一是防御敌人的攻击。古代瓮城可以更好保护城市内部的安全,瓮城建筑高大厚重,防御能力更强,且城墙上的箭楼和城楼可更好地监视和攻击敌人,有效保护城市免受敌人攻击。二是管理城市人口的流动。因瓮城设有入口和出口可以控制内部和外部人员的流动。三是城市形象的展示。大同古城的瓮城设计独特,每个瓮城建筑面积为17600平方米,与城墙呈“凸”字形。瓮城旁设有偏门,门洞进深约30米。瓮城之外还修有一道弧形城墙,称为“月城”,进一步增强了防御效果。</p> <p class="ql-block"> 大同有一双峰寺,民间相传,双峰寺有其独特的“一树两影”现象而闻名。传说一对年轻夫妇在田间劳作时挖出一颗夜明珠,从此夜晚也能清晰劳作。此事被当地一财主知道后,便抢走了夜明珠并歹毒地烧了他们的房屋。夫妇二人只好逃到一座寺庙,寺庙主持听后便设计要回了夜明珠,每天让夜明珠对着财主大院日夜照,不久财主大院被烧焦,财主当夜烧死。寺庙住持安排后院让两夫妇居住并把寺田让他俩夫妇耕种,两夫妇在寺庙里过上幸福的生活。后来两夫妇死后变成了两座山峰守护着夜明珠,而寺内的树木则从此一后出现了“一树两影”的奇独现象。</p>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西门—一清远门,取自古语“刑罚轻而匡服”,象征着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p><p class="ql-block"> 清远门的瓮城主要用于防御和保护。瓮城内部空间狭小可以有效减少敌军的士兵和器械数量,削弱其战斗力,同时守军可以在瓮城中集结排列.给予敌军迎头痛击。瓮城还可改变守军的防御策略,使其不必死守城池而是可在瓮城中主动出击,灵活应对敌人的进攻。</p>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南门一一永泰门,取自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的卦象,寓意天地交秦,万物顺畅。</p>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的北门一一武定门,取自“同力为武,用力安而是城”,象征着众志成城,团结一致。</p>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的东门一一和阳门,寓意着和平与光明。其名称来自于《道德经》中的“物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象征着和谐与平衡。</p> <p class="ql-block"> “大同”这个名字的由来可追溯到隋代,当时为了抵御突厥的入侵而设之的军事据点。古语中“同”有统一之意,象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大同作为古代絲绸之路东部起点,是长途跋涉进入中原的第一座驿站,许多外来食品如胡罗卜、石榴、胡椒等都是在这种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引入中原的。战国时期赵国在这里建立了“平城”,秦汉时平城作为重要军事重镇,见证了多次战争和民族交融。北魏时期,平城成为了北魏的都城。辽金时期平城再次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中转站。大同在历史上多次改名,平城、云中、雁门、雁云,直到隋代才改称“大同”至现在。</p> <p class="ql-block"> 在大同博物馆内,有一被誉为大同第一奇石,其石龄数百万年以上的奇石《梧桐石》。据《大同县志》记载“大同董知本对梧桐石的来历作过详细记录。其诗写到:云中郡署有奇石,矗立空阶颜色碧。埋没尘沙人不知,今日忽逢谭用之(旧日此石曾在谭心斋先生斋前),呼童汲水为盥沐,现出庐山真面目。上镌虫鸟籀篆工,道是高风百尺桐。变为卷(同拳)石历年久,造物好奇无不有。蟠根入地深入重,雷霆蕴伏潜蛟龙,云根似木真堪怪,米老(指太原宋米芾,喜金石,嗜奇石)见之应上拜。安得古香再返魂!依然苯苯(草盛状)茁桐孙。”</p><p class="ql-block"> 大同从远古时代至今就有喜种梧桐树的习惯。梧桐石经专家鉴定为古梧桐树干化石,属于石炭纪的产物,该石呈苍黄色,年轮依稀可辨(见组图之上),高1米,周长2米多的巨大化石。</p><p class="ql-block"> 另有道光初大同知府王志瀜的《梧桐石歌》和道光时大同知县黎中辅的《郡斋梧桐石感赋一律》,此梧桐石被发现至少有200多年了。王知府的《梧桐石歌》写到“云中郡斋有奇石,木形石质围五尺。旧铭题是青梧桐,千年化作云根碧……”,黎知县的《郡斋梧桐石感赋一律》云:“一从焦尾感知音,弃掷茫茫岁月侵。只惜我心原非石,谁怜此度式如金。梦为飞蝶情难诉,化作啼鹃恨转深。精卫已空填海力,莫教衔去作劳禽。”</p><p class="ql-block"> 从大同梧桐石可以想见远古高大的梧桐必然招来凤凰的栖息,故大同才有“凤凰城”的传说。正如梧桐石歌中所说“况闻梧桐之生,扎根崔嵬,九天瀣相滋培。凡鸟不得近,唯待凤凰来,下翔舞,朝阳开。”</p> <p class="ql-block"> 大同民间传说在城内街头巷尾、茶楼、酒肆等于处,而乡村则在田间地头、场房等,这些传说故事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深深植根在代代大同人心中,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前,大同一带是一片浩瀚的湖水,考古工作者把这个湖叫“大同湖”,它是个封闭的内陆湖。随地壳的升降运动和干湿交替,大同湖发生无数次变化,最后于数万年前悄然消逝了。</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内的《壁霞宫》都说是送子奶奶曹奶奶显灵的寺庙。传说众仙奉玉帝之命云游,一日,托塔天王李靖来到大同采凉山上空,见采凉山古木参天,涧水潺潺,鸟语花香,山势险峻,雄伟壮观,正是修身养性之处,随按落山头,取下身佩宝剑命童子埋下作记。天王刚走,送子奶奶曹奶奶也临此地,一眼相中了此山,忙命侍女埋下绣鞋作记。哪知所埋之地正好是天王埋剑之处,而聪明过人的智慧超群的曹奶奶顿生一计。不几日天兵天将来给天王建宅院,发现曹奶奶早在此动工兴建了壁霞宫,天王很生气,责怪曹奶奶占了他的宝地,让她立马停建拆除。曹奶奶不依不饶,两仙争论不休遂去玉帝面前评理。两人分别陈述先埋信物一事,玉帝派太白金星去现场评断。太白见所控之处有天王宝剑,你未见绣鞋,断此地应归李靖。曹奶奶叫他们不急于下结论,应继续下顷刻间露出了绣花鞋,太白见鞋在剑下,确认曹奶奶先占宝地。原来这绣鞋是曹奶奶挖出剑后,命侍女下挖三尺所埋。当地人留传:“托塔天王一时误,太白金星老糊涂,送子娘娘施小计,壁霞宫便保留住。”壁霞宫建成后,香火旺盛,灵气十足,谁家想生儿女,只要在寺庙忠诚祈祷一番,便会如愿以偿。</p> <p class="ql-block"> 华灯初上,我们离开了大同古城。</p>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美丽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山西大同古城全景。</p> <p class="ql-block"> 落日的余晖已将大同古城墙披上了一层霞光。</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大同印象剧场边赴《竹笼宴》,竹笼宴是将雁北特色的美食借助竹笼的形式呈现给大家,我们几十席的游客不管坐在哪个位置都可看到实景剧,剧台已延伸到宴会大厅,边喝免费的“竹叶青酒”和“汾洒”,边品尝大同美味佳肴,又边欣赏《雁云往事》实景情景剧。该剧实际上就是讲述“乔家大院”的晋商从走西口到繁荣归来的故事,它是根据明末清初真实事件改编,整部剧舞台灯光绚丽多彩,歌曲委婉动人,舞姿曼妙优美,带领我们穿越到一百多年前亲临乔家大少爷的豪华婚礼。</p><p class="ql-block"> 雁云往事竹笼宴是官方赠送198元的文娱美食项目,凭入场券进场看剧和晚餐,大同印象剧场设在大同市能源局的大院内,每桌佳肴丰盛且菜单其名颇有“诗味”:开胃菜大同印象、苞笼万象、金玉满堂、铮铮铁骨、雀巢黄金蛋、水晶灯笼、玉糯肉酥、磁钵全家福、雁云龙眼糕、雪花飞舞、花开富贵、香米、千絲万缕、翡翠贝壳共14个菜,10人/桌。</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竹笼盛宴席上,我们都免费喝山西名酒,有的喝《竹叶青》,有的喝《汾酒》,山西美味佳肴摆满了大圆桌,边吃也撤菜碟,又好上新的美味,整个剧场兼宴会厅坐无虚席,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大同印象剧场边赴《竹笼盛宴》边欣赏实景剧《雁云往事》。</p> <p class="ql-block"> 谢谢您阅读分享!</p><p class="ql-block"> 昨天是一张废弃了的支票,明天是一笔尚未到期的存款,只有今天是你可以支配的现金,让我们一起潇洒快乐过好今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