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古驿站——沽源县石头城村(张垣礼赞61)

燕山月

<p class="ql-block"> 沽源县石头城村新貌</p> <p class="ql-block">  开车经京张高速路上坝,出沽源县城向南,经五花草甸,过张承高速收费口,再南去4公里,在赤(赤城)宝(宝昌)公路的西边有一个300多户的村庄,这便是沽源县小河子乡石头城村。 </p> <p class="ql-block">  沽源县石头城村历史悠久,已有近八百年历史。元朝时,是元朝皇帝从大都(北京)到上都(蓝旗)两都巡幸时住宿的重要驿站 。据有关史书旧记载:</p><p class="ql-block"> 早在13世纪中叶的元朝时,这里就是上都(内蒙古蓝旗东10公里)通往大都(北京)的交通要道。当时,从上都到大都有四条驿路,分别是“望云路”、“黑谷路”、“孛老路”和“古北口路”。</p><p class="ql-block"> 石头城村地处“望云路”和“黑谷路”的交汇点,由此可知石头城村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这个交汇点在蒙元时期被称作“牛群头驿站“,蒙古语音译为“失尔八秃”。 </p><p class="ql-block"> 元朝疆域最为辽阔,为了维持庞大的帝国,于是强化了驿站制度,时称“站赤”。据马可波罗所著《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mile),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合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驿站大房有一万余所,皆设备妍丽,其华靡情形,使人难以笔述也”。</p><p class="ql-block"> 据元朝《经世大典》记载中国境内有站赤1496处。 驿传站点星罗棋布,朝令夕至。元代驿站除了迎送使臣、提供食宿与交通工具外,平时也兼于运送贡品、行李等少量货物,战时还承担军需给养的运输任务。驿站系统于交通枢纽处还设有车站,专门运输金银、宝物、贡品等贵重急需的物资。 </p> <p class="ql-block"> 行进在坝上草原的元朝军队</p> <p class="ql-block">  元朝选择石头城村为驿站,这是因为在13世纪,牛马骆驼是最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在茫茫草原上行走跋涉,草料自然不是问题,最大问题的是必须要有水源。而石头城村向南紧邻着野马营村的水淖,可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另一方面,望云路是元朝皇家专属驿路,于中统元年(1260年)5月初开始修建。这一年,忽必烈在开平即位后决定“缙山(今北京延庆)至望云,速取径道立海青站”。并规定“今后使臣、官员除军情急速公事,有海青牌者入望云站,如无急速公事海青牌者,不得纵由望云,只令入大站”。大站即孛老驿路。因为从上都出发至大都,望云路比孛老路近三百多里,而且一路水淖众多,植被茂盛,不仅适于行军赶路,更适于游猎纳凉。</p> <p class="ql-block"> 元朝皇帝巡游住驿站盛况</p> <p class="ql-block">  因为历史的久远,战争的频发,朝代的更迭,加上史书记载的时断时续,石头城这一片地域被命名过的称谓很多,眼下史书有明确记载的名字就有6个:“齐伦巴尔哈逊、失尔八秃、牛群头、盘谷镇、隰宁、石头城”。</p><p class="ql-block"> 经我查阅有关历史书籍,有明确记载元、明、清朝皇帝途经石头城驿站的历史事件,有以下几次:</p><p class="ql-block"> 元朝至治元年(1321年)6月,元英宗经牛群头(现今石头城)驿站巡幸上都,中途到达了察汗淖尔,想把西凉亭重新修整扩建,被中书右丞相劝谏阻止了。</p><p class="ql-block"> 明朝永乐8年(1410年)7月,明成祖朱棣,亲自带兵征讨漠北蒙古鞑靼部,在盘谷镇(现今石头城)班师取道独石口还京。 </p><p class="ql-block"> 永乐10年(1412年)9月,明成祖朱棣再次亲征鞑靼,大军经独石口北上偏岭,在隰宁(现今石头城)大阅五军,朱棣亲制《平戎曲》,让将士歌唱来鼓舞士气。</p><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35年(1696年)3月,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军至独石口、齐伦巴尔哈逊(现今石头城),12日军队驻扎在诺海河朔(现今小宏城),6月又经独石口班师还京。</p><p class="ql-block"> 从以上史书记载,可以看到石头城历史上元、明、清三朝皇帝都曾经途经此地,充分说明这里是重要的交通要道,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石头城会是风水宝地?这是因为 古代的长途运输主要依赖于畜力,牲畜所需要的水源草场,在沽源这片沃土上随处可见,因此,石头城,这颗湿地上的璀璨明珠,历朝历代都受到青睐。</p><p class="ql-block"> 现在,每到节假日,从北京(元朝时的大都)到沽源,奔蓝旗(元朝时的上都)的游客,也是主要走这条路。只是今天修成了柏油路,柏油路距石头城直线距离不到五百米。而且距村里老人讲述,石头城西南有一条老路,直通独石口和赤诚。在没有柏油路之前,这是南下的最近的道路。柏油路建成以后,这条老路才渐渐废弃不用。</p><p class="ql-block"> 历史风云变幻,可眼前的石头城风物景观,走过近千年依然如故,让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  现在,石头城水库坝基北面不到2里就是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保护起来的省级文物遗址石头城。该遗址呈正方形,边长250米,占地六万多平方米。城墙为石块砌筑,现在的遗存高度1—3米,有南北两个门,门址宽20米,城内已辟为农田,整体建筑已经无存,仅见散乱的遗迹。在采集到的遗物标本中,有仿钧窑、汝窑、定窑等窑口的瓷片以及元朝时期的陶片等。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石头城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牌</p> <p class="ql-block">  元古驿站——沽源县石头城遗址,就位于石头城村南,属元、明时期遗址。1968年我们在村里插队时,还看见庄稼地里有用石块垒砌的残存城墙。当地农民在地里耕作时也发现过元金时期的瓷片和铜币。该遣址呈正方形,每边长250米,占地6万多平方米。城墙为石块彻筑,现残高1—3米,开南北二门,门址宽20米,城内早已辟为农田,建筑无存,仅见遗迹。后来,省市考古人员在采集到的遗物标本中,有仿钧窑、汝窑、定窑等窑口瓷片,以及元朝时期遗留下的陶片。</p><p class="ql-block">  石头城遗址为元朝两都(大都北京,上都蓝旗)巡幸时的重要驿站。元朝时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有关诗文,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现遗址保存基本完好,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如果加大保护利用力度,对促进沽源辽、金、元三代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元朝驿站的设置和作用都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08年10月,石头城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1971年修建的石头城水库大坝</p> <p class="ql-block">  石头城村水库碧水荡漾,景色很美</p> <p class="ql-block">  我为什么对坝上沽源县石头城村情有独钟?那是因为1968年我从张家口二中毕业就插队在石头城村。这里距沽源县县城40里,距小河子公社15里,当时全村有150余户,600多人,共有7个生产队,3个自然村,分别是石头城、后滩和后沟村。其中石头城村最大,有5个生产队,以张、王、宋姓宗族居多。</p> <p class="ql-block">  1968年石头城知青下乡前和同学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在石头城村插队那几年给我们知青留下了很深的记忆。知青刚到村时,大队让我们在村中间十字路口,一座三间大的房子里集体居住。房中间是做饭的伙房,东西边两间房子有大炕,住着我们14名男知青,女知青则在老乡家暂住。我们住房旁边就有一口水井,北面是磨面的柴油机房。后来,才陆续給知青盖好了房子。</p> <p class="ql-block"> 石头城村老乡住房(2018年照片)</p> <p class="ql-block"> 石头城村老乡大院(2018年照片)</p> <p class="ql-block">  当年知青走过的乡村路</p> <p class="ql-block">  石头城村东八百里草甸叫“五花滩”。滩中有条弯弯曲曲的“葫芦河”。坝上的河和平原不一样,是从南向北流,这条河水是从南面坝头上流过来了的。五花滩野花盛开时,非常漂亮,各种野花不同季节开放,春夏秋季节一年能变五次色,所以老乡称之为“五花滩”。</p> <p class="ql-block">  田地里庄稼一片绿色</p> <p class="ql-block">  石头城知青重返故土在油菜地合影</p> <p class="ql-block">  石头城知青重返故土在当年种的树林里合影</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石头城村,因为交通、环境和气候的优势,已经打造成旅游景区。南面的石头城水库和东面的五花草甸都极富观光游赏价值。种植蔬菜是村里的支柱产业,村民都盖起了砖瓦房,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收入比较稳定可观,与我们当年插队时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处处换新颜。 </p> <p class="ql-block">  2018年石头城插队知青下乡50周年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 插队回城五十年,</p><p class="ql-block"> 知青岁月魂梦牵。</p><p class="ql-block"> 春夏秋冬务农事,</p><p class="ql-block"> 往事依稀浮眼前。</p><p class="ql-block"> 青春已去鬓染霜,</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容颜变。</p><p class="ql-block"> 岁月峥嵘深刻骨,</p><p class="ql-block"> 于今梦里又耕田。</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15日作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