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2.30上午→南靖土楼</p> <p class="ql-block">科岭革命旧址</p> <p class="ql-block">龙岩土楼</p> <p class="ql-block">钟兴楼</p> <p class="ql-block">善德楼</p> <p class="ql-block">保和楼</p> <p class="ql-block">内楼内景</p> <p class="ql-block">土高炉群</p><p class="ql-block">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上田治村,原有24座,现仅存8座,高2一4米,呈一字型排列,是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运动的历史见证,全国罕见。2013年3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云水谣片区</p><p class="ql-block">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片区内有璞山村、官洋村、坎下村。景点包含:“云水谣古镇”、建在沼泽地上的奇楼“和贵楼”、最精美的双环圆土楼“怀远楼”、“千年古榕树群”、“古道”、“古街”、“情人桥”、“古戏台”、“断壁残垣火烧楼”“荣涧楼”、“广居楼”等。其中怀远楼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特色房屋</p> <p class="ql-block">留守村民</p> <p class="ql-block">云水遥古镇</p><p class="ql-block">历史悠久,村中幽长古道、千年老榕、神奇土楼、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古镇坐拥世界文化遗产和贵楼、怀远楼、福建省内最高最大最为集中的千年古榕树群、百年老街、千年古道。古镇有保存完好的土楼53座,这些从元朝中期就开始建造的土楼有方有圆,还有吊脚楼、竹竿楼、府第式土楼等,土楼风景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南靖寺庙</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p><p class="ql-block">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寓意“以和为贵”,楼高17.95米,是福建土楼中最高的方楼。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通廊式土木结构。运用悬浮原理,以松木为桩基、花基,在3000平方米的沼泽地上建起最高方形土楼,宛若陆上的“诺亚方舟”。土楼墙体高厚比在二百多年前就达到13:1,具有突出的建筑成就和级高的建筑技术研究价值。<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今已安燃度过了200多个春秋。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又称山脚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跟南靖县城53千米。建于清代雍正十年,是由简次屏公建造的,总投资一万五千两银子,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楼。和贵楼是闽西南众多方形土楼的典型代表,有着“天下第一奇楼”的美称,是“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杰出的代表作品。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通廊式土木结构。运用悬浮原理,以松木为桩基、花基,在3000平方米的沼泽地上建起最高方形土楼,窥若陆上的“诺亚方舟”。土楼墙体高厚比在二百多年前就达到13:1,具有突出的建筑成就和极高的建筑技术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外宾与绘画点</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p><p class="ql-block">位于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建于清末年间(1905-1909年),是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有土楼中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土楼。采用成熟的“倾坚造”技术营建的鼓形土楼,是中原版筑技术经过几千年积累提高的结晶,是夯土文明最高成就的代表。楼内榴联抱柱、雕梁画栋诠释了“忠孝为本、耕读传家”的思想。是闽南建筑风格与中国儒家文化完美结合的杰出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田螺坑土楼群</p><p class="ql-block">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上版村田螺坑,现为世界遗产福建土楼的标志性建筑。由步云楼、振昌楼、文昌楼、和昌楼、瑞云楼等五座土楼组成,五座楼高低错落有致,整体平面呈梅花形,俗称“四菜一汤”。</p> <p class="ql-block">是福建土楼中最美的形体组合,依照《考工记图》中的“明堂五室进行规划布局,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次序建造的一方四圆土楼。</span>是独具特色的建筑单位。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椭圆形的文昌楼组成,均保存完好。现在住户均为黄氏族人。被选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被公布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景观村落,2008年被列入<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方形土楼</p> <p class="ql-block">圆形土楼</p> <p class="ql-block">内外圆环</p> <p class="ql-block">傍晚</p><p class="ql-block">住南靖县</p> <p class="ql-block">12.31→漳州</p><p class="ql-block">唐朝时686年建州,系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唐贞元二年(786)州治由漳浦迁至龙溪县(今梦城区)一千多年来漳州古城一直作为州、郡、路、府之治所。现存唐宋子城面积约53公顷。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是漳州古城特色最佳概括,而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更使其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街)中独树一帜。漳州古城荣誉颇丰,列入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并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古城内文物古迹众多,现有文庙大成殿、明代石牌坊、漳州林氏宗祠(比干庙)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简大狮避难所2处省级文保单位,漳州府街旧址、东西桥亭及宋淑、太平天国侍王府等10处市级文保单位,还有骑楼竹嵩厝、番仔楼(小洋楼)、伽蓝庙等大量古街特色建筑和涉台文保点。人文气息深厚,有布袋木偶戏、木版年画、八宝印泥等,近1.7万名老居民活态传承着历史。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内温泉资源丰富,分布着我国东南沿海(除台湾之外)温度最高、储量最大的温泉,埋藏浅且水质好(含可溶性二氧化硅、氟、氨等18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达到医疗热矿水命名浓度即“硅氟水”)。</p><p class="ql-block">依据古城的空间肌理,结合古城发展实际,形成“一中轴四“最闽南”的漳州古城,构建集板块七街区”的规划布局,打造历史博览、都市旅游、温泉康养、集散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闽南文化生态旅游中心、全域旅游首接站。未来,还将围绕“田园都持续以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依托,<span style="font-size:18px;">漳州获批“中国温泉之城”</span>市、文化名城”。以“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为牵引,加快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p> <p class="ql-block">上午一漳州古城</p> <p class="ql-block">古老树屋</p> <p class="ql-block">庞大樟树</p> <p class="ql-block">漳州文庙</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政和二年(112)移学于州左,南宋绍兴九年(1139)复原址,当时建置为前庙后学。元延祐三年(1316)重建学官时,规制改为左庙右学。现存洋池和大成殿、载门、两虎、敬一亭等建筑及书楼、明伦堂等道迹。大成殿为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抬梁式构架,重檐歇山顶。庙前左右存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两牌坊。文庙整体建筑群坐北朝南,总面积近10000平方米,规制宏敞,雄伟壮观。之二宋代以来,李弥逊、未 、姜谅、闫梦得等州官贤达曾在此披护研学。朱熹于绍熙年间任漳州知州时,明朝大学士李东阳撰写《漳<span style="font-size:18px;">州府进士题名记》</span>创办宾贤斋和受成斋,民国康有为撰书《重修漳州学宫记》,历代文人赋笔寄思,增光添彩。<span style="font-size:18px;">树立了良好的文教之风。</span></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漳州府文庙大成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庙堂内外</p> <p class="ql-block">儒家名人</p> <p class="ql-block">台湾路和香港路交叉处</p> <p class="ql-block">始兴南路</p><p class="ql-block">古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古称新府路,即明清时期新任官员到漳州府上任的必经之路,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明正统八年漳州知府甘瑛认为府街外门不宜偏出,</p><p class="ql-block">(1443年)经奏请朝廷获准,从中间开辟一条直道(即新府路)并在府街大门对面建一照壁,出入府街从照壁两边通过,比原走旧府路(现共和路)少拐两次弯。因地势南低北高,经此路进府街可谓步步高升。民国八年(1919年)陈炯明主政漳州时,用拆掉的城墙条石铺设路面并保留至今,现为漳州古城仅存的一条古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双门顶明代石坊,全国重点文保</p> <p class="ql-block">尚书探花坊</p><p class="ql-block">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林士章而立。林士章(1524-1600),漳浦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p><p class="ql-block">土,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潭州历史上五位鼎甲三元之一)。明代漳州唯一担任过南京、北京国子监祭酒,官至南京礼儿部尚书(正二品)。该坊座北朝南,石仿木结构,三间五</p><p class="ql-block">古拙楼十二柱,坊宽8米,高11米。具有南北结合特色,大方,是现存明代牌坊中保存最完整的功名牌坊,也是研究闽南石雕艺术的珍贵实物。1996年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世遗馆</p> <p class="ql-block">女排娘家</p> <p class="ql-block">东西桥亭</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桥,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建,宋代桥上筑享东西相对;桥下沟贯通古城,保持千年历史风貌,体现了“以河代城,以桥代门”的独特筑城型制。东桥原名名第桥,因漳州首位土人周匡物进士及第而造桥洽成而取名“名第”,明代改名东清桥。西桥原名登仙桥,明代改名西清桥。两座桥亭现为三进庙宇,为明清重建,东桥亭内刻有明代名画家卓上洋题联和盘龙石柱。城濠修浚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故俗称宋河。宋河长约2000米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古城中为数不多的宋代遗构,千百年来可通舟楫,至今仍发挥排水泄苏作用。1988年列入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江东古桥</p><p class="ql-block">江东桥,曾用名虎渡桥、江东古桥、通济桥,是中国福建省漳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龙文区的一座桥梁,位于九龙江北溪(柳营江)水道之上,是世界最大最重构件的石梁桥,为中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称“三省通衢”,“八闽重镇",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曾是闽粤、闽湘公路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桥观景</p> <p class="ql-block">下午→泉州市</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景区</p> <p class="ql-block">信徒们</p> <p class="ql-block">西街</p> <p class="ql-block">傍晚一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宋代古桥,</span>又名万安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是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江接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该桥梁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全国重点文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步行一个来回</p> <p class="ql-block">晚住惠安县</p> <p class="ql-block">25.1.1</p><p class="ql-block">上午一崇武古城</p> <p class="ql-block">中国仅存保存完好的石头城</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p> <p class="ql-block">各式庙宇</p> <p class="ql-block">惠安美女</p> <p class="ql-block">走街穿巷</p> <p class="ql-block">下午一泉州→莆田</p> <p class="ql-block">海边</p> <p class="ql-block">中国渔村</p> <p class="ql-block">惠女风情园</p> <p class="ql-block">惠安一石雕之都</p> <p class="ql-block">傍晚一莆田市</p> <p class="ql-block">荔城区</p> <p class="ql-block">坑边巷</p> <p class="ql-block">41号</p><p class="ql-block">(原外祖父家住地)</p> <p class="ql-block">25.1.2→眉州岛→南少林寺→平潭岛</p> <p class="ql-block">上午一湄洲岛景区</p> <p class="ql-block">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东部,总面积5.5平方公里,旅游区呈南北狭长,拥有湄洲妈祖祖庙、湄屿潮音、天妃故里、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永久会址、莲池澳沙滩、妈祖图公园文化影视园、日纹坑卧佛、鹅尾海蚀地质公园等人文和自然景观30多处,素有“南国蓬莱”之美称。</p><p class="ql-block">湄洲岛是妈祖文化发祥地,《妈祖信俗》是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传遍世界五大洲46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妈祖敬仰者已达3亿多人,特别是台湾地区妈祖敬仰者达台湾人口总数的2/3,形成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敬印者的独特文化现象。旅游区等区气候宜人,海蚀地貌、海滨沙滩、生态景观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游人如织,享有“海上明珠”的美誉,是一座集人文历史、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朝圣岛、旅游岛、生态岛。</p> <p class="ql-block">轮渡船上</p> <p class="ql-block">步行到主景点</p> <p class="ql-block">妈祖祖庙</p><p class="ql-block">位于湄洲岛北部宫下村,始建于宋代,初名叫“神女祠”经过多次修建、扩建才形成现有规模,是世界妈祖庙宇的祖庭。祖庙建筑群规模庞大,雄伟壮观、楼亭交</p><p class="ql-block">错,股阁纵横,包括西线和南线两组建筑群。西线大小建筑约有36处,南线大小建筑约有20多处,具有“海上布达拉宫“之称誉。2004年国家批准的首个世界性妈祖文化社团“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在滑洲岛妈祖祖庙成立,标志着妈祖信仰正式被界定为妈祖文化。2006年湄洲妈祖祖庙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祖庙都会举行盛大的中国三大传统祭典之一”妈祖祭祀大典”,彰显其作为中国首批(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魅力和妈祖信俗作为中国首个信俗类(2009年)世界遗产的世界性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圣旨门</p> <p class="ql-block">朝天阁与升天楼</p> <p class="ql-block">妈祖雕像</p><p class="ql-block">妈祖,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妃、海神娘娘、清洲娘妈等。原姓林名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友历三月廿三)诞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屿(岛)上林村(今天妃故里遗址公园),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由真人真事演化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间信仰。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北宋开始神格化,被称为妈祖(当地人对女性祖先的尊称),并受人建庙膜拜,复经宋高宗封为灵惠夫人,成为朝廷承认的神紙。妈祖历经宋、元、明、清4个朝代22位皇帝的36次叠奖褒封,爵号从夫人到妃、天妃、天后乃至天上圣母,是中国历史中获得封号次数最多(36次) ,字数最长的(64个字)人物。最后逐渐从诸</p><p class="ql-block">多海神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海洋文化形象代表。</p><p class="ql-block"> 随着妈祖影响力的扩大,妈祖信仰自福建传播到浙江、广东、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北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广西、海南及港澳地区等沿海均有天后宫或妈祖庙分布,中国内陆省份诸如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也有分布。截止2023年,在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有上万座妈祖宫</p><p class="ql-block">庙和文化机构,信众近3亿。2009年9月30日,在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的发起下,在海内外妈祖宫庙的助力下,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妈祖其人</p><p class="ql-block">姓林名默。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诞生在今福建莆田湄洲岛东蔡村石后乡上林自然村。她一生乐于助人,精研医理,熟悉水文气象,以博爱为怀,扶危济困、救苦救难。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因救助海难而逝,年仅28岁。</p><p class="ql-block">乡亲感念其恩德,就在其家乡最高处“湄峰”为其建庙奉祀,据史料记载为“仅落落数橡”的“通贤神女”庙。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因而被尊称为“祖庙”因妈祖圣迹昭彰,信众越来越多,妈祖信仰从民间传到官府朝廷,获得士农工商各界认可,无远弗届。祖庙先经商人三宝等妈祖信众不断“鸠资扩建”到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廊虎益增巍峨”已初具规模。元朝,祖庙进一步扩建,庙宇“面势轩豁“殿阁肆兀”明朝,妈祖祖庙又更加扩展。洪武七年(公元1274年)泉州卫指挥周坐主持重建覆殿、香亭、鼓楼、山门。永乐初年(公元</p><p class="ql-block">1403年)郑和下西洋时,因得益妈祖庇佑,遂奉旨遣官整修祠庙。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前,亲自与地方官员备办木石,再次修整祖庙;俾之“湄洲</p><p class="ql-block">清景胜蓬莱”清代,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福建总督姚启圣</p><p class="ql-block">重建钟鼓楼和山门:1684年,靖海侯施琅增建梳妆楼、朝天阁、佛殿、僧房。接着祖庙又建观音殿、中军殿、土地庙等。到清乾隆以后,湄洲妈祖祖庙已颇具规模,成为有16座殿堂楼阁、99间客舍斋房,整个建筑群依山而筑,雕梁画栋,谜峨壮观,被人称为“海上龙宫”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妈祖祖庙建筑群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按照“依旧修旧”的原则,海峡两岸妈祖信众同心协力,捐物捐资重建的。至1994年,祖庙西轴线全部建成。1998年南轴线开工,至2002年建成。如今,湄洲妈祖祖庙以前所未有的雄伟身姿,又屹立于海峡之滨,不但重显光彩,而且更加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妈祖故事群雕</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主要展示历代朝廷对妈祖36次褒封记载、湄洲妈祖祖庙历史沿革、妈祖文化的传播发展以及各级领导人亲临妈祖祖庙的画面等等,通过大量的史实照片等资料,我们既可以看到妈祖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可以感受到妈祖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动气息;从而体会到妈祖文化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感受到千余年来民众对妈祖的敬仰之心。</p> <p class="ql-block">岛上建筑</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梳妆楼</p><p class="ql-block"> 全登早据《敕封天后志》考证,梳妆楼为清康熙间靖海侯施瑕将军所始建,1988年重建,为二层歇山式楼阁建筑,楼内供奉的是身着“妈祖服”梳着“妈祖头色上衣及红黑两截裤,的妈祖神像,是专供妈祖梳妆打扮的楼阁。“妈祖服”为蓝“蓝色”比喻大海,银针是锚,红头绳代表缆绳,波浪形的发夹代表船桨,寓意妈祖保佑四海万民一帆风顺。“红黑”分别象征吉祥和思念“妈祖头”是船帆式的发警,头上等是</p> <p class="ql-block">戏台</p><p class="ql-block">民间信仰有酬神演戏仪式,戏台是庙宇建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戏台为妈祖诞展、羽化升天及其他神明纪念日等重大文化庆祝活动时演出莆仙戏的专用场所。戏台檐高7.45米,台高1.1米面积143.6平方米,主台为歇山顶建筑,戏台明间外檐下悬“古韵衍瑞”匾额,两边柱子上有对联,上联:乐府奏钓天圣殿英风浮动,下联:潮音</p> <p class="ql-block">海边风景</p> <p class="ql-block">最高处妈祖雕像</p> <p class="ql-block">求福区</p> <p class="ql-block">福禄寿</p> <p class="ql-block">祖庙宫门</p> <p class="ql-block">宫门是新殿建筑群的第一道门。明永乐七年(1409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御书赐庙额</span>“弘仁普济天妃宫”,诏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本殿名据以之慕勒置于门额。殿内中间供奉翡翠妈祖像,两侧陪祀千里跟和顺风耳两尊神将。</p> <p class="ql-block">翡翠妈祖像于2013年6月由上海玉成天赐有限公司捐赠,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国平等人精心雕刻而成,像身高1.33米、重1.6r价值约2亿元人民币,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翡翠妈祖像。</p> <p class="ql-block">龟、狮台阶</p> <p class="ql-block">姐祖雕像(黄金的、宝石的~)</p> <p class="ql-block">雕梁画栋</p> <p class="ql-block">景区广场 </p><p class="ql-block">钟楼 鼓楼</p> <p class="ql-block">主景大门</p> <p class="ql-block">走到海边</p> <p class="ql-block">下午</p><p class="ql-block">莆田市一南少林寺</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南少林寺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创建于南北朝的陈朝永定元年(557年)已有千年历史,是中国宝贵的祥宗文化遗产和少林南拳的发源地。北宋中叶仁宗嘉佑年间,此寺业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我国东南武术活动的重要中心。南少林寺周围有下院苦竹寺、霞梧</p><p class="ql-block">院、紫霄寺、九莲岩、飞石岩等,环绕着林泉院,形成洋洋大观的寺院群落,十方丛林的恢宏气势可见一斑。九莲山形似“观音坐莲”,祖山又形似大小两个弥勒菩萨,对门又有卧佛,左右有文骄普萨的狮山和普贤苦萨的象山。远望可以看见三江入海口、九华山和壶公山。极目四周,层恋叠翠,青山环抱,山路溪流,水天一色,清风徐来,鸟弄枝头云朵朵如锦织,青草茸茸似缎铺。</p> <p class="ql-block">武林拳手</p> <p class="ql-block">傍晚</p><p class="ql-block">莆田一平潭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