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2025,从春熙路到送仙桥

观察与品鉴(原创作品,侵权必究)

<p class="ql-block">送仙桥</p> <p class="ql-block">  成都以其独有的慢节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遐迩。而在这座城市的艺术市场中,从1985年春熙路的繁华到如今送仙桥的静谧,四十年间,不仅见证了无数艺术品的流转与升值,更培育了一大批独具慧眼的收藏家,使成都的艺术收藏水平跃居全国前列,掌握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重要话语权。</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5年左右,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中华大地,成都的艺术市场也悄然兴起。最初,这股热潮主要集中在春熙路、人民南路夜市等繁华地段。春熙路,作为成都的标志性商业街,不仅汇聚了各式各样的商品,更成为了艺术品交易的初步平台。那时,街头巷尾不时可见到书画爱好者或小贩摆摊售卖字画,虽然规模不大,但已初显艺术市场的雏形。与此同时,人民南路夜市则以其独特的夜色魅力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在这里,不仅有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还有许多初涉艺术市场的年轻人,他们带着自己的作品,试图在这片灯火阑珊中寻找机遇。这些早期的交易虽然简陋,却为成都艺术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那时几乎没有赝品。</p><p class="ql-block"> 进入90年代,艺术市场的热度逐渐蔓延至猛追湾、大慈寺和二仙庵等地。猛追湾,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逐渐成为了艺术家们交流和展示的聚集地。这里的画廊、艺术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成都的艺术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何多苓写生稿5元一幅。苏葆桢葡萄300元一幅。</p><p class="ql-block"> 大慈寺,作为成都的千年古刹,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也成为了艺术品交易的重要场所。寺内的古玩市场吸引了众多收藏家和爱好者,他们在这里寻找着心仪的藏品,同时也促进了艺术品的交流与传播。岑学恭四尺三开长江三峡拍卖5000元左右成交。彭先诚作品作品拍卖每平方尺800元左右。而二仙庵,更是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成都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艺术品交易以道教文化为主题,涵盖了书画、雕塑、瓷器等多个领域,为成都的艺术市场增添了独特的色彩。此时收藏一对同治年间的南瓜罐1500元。</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春熙路、人民南路夜市等地是成都艺术市场的萌芽与初步发展阶段,那么1998年开市的送仙桥则是其成熟与升华的象征。送仙桥位于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文化底蕴深厚。随着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送仙桥逐渐成为了成都乃至西南地区最重要的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1999年何多苓油画肖像每幅9000元。4.5万可以买沈道鸿10幅作品。在这里,不仅有规模专业的艺术品市场,还有众多特色的画廊、艺术机构和拍卖公司。这些机构不仅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展示作品的平台,也为收藏家们提供了丰富的选择。送仙桥的艺术品市场涵盖了书画、瓷器、玉器、杂项等多个领域,品种繁多,品质上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藏家和爱好者。</p><p class="ql-block"> 更重要的是,送仙桥的艺术市场还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交易体系和评估机制。这里的专家、学者和资深收藏家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为艺术品的真伪鉴定和价值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推进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也提升了成都艺术市场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四十余年来,成都的艺术市场不仅见证了无数艺术品的流转与升值,更造就了一批批亿万、千万、百万富翁。这些富翁们凭借对艺术的热爱、敏锐的商业嗅觉和胆识,在艺术品市场中不断摸索和尝试,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有的通过购买和收藏名家字画实现了财富的快速增长;有的则通过投资新兴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些富翁们的成功不仅为成都的艺术市场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资金,也激发了更多人对艺术收藏的热情和兴趣。</p><p class="ql-block"> 在四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成都的艺术市场不仅造就了众多富翁,更重要的是,它让成都的收藏眼光位居全国一流。成都的收藏家姜晓文、柏优、邓鸿、杨守年、王驰、文柏伟、沈经民、魏学峰、丁贵全、晏壁等凭借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洞察力,不仅在国内艺术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还在国际艺术市场上崭露头角。他们不仅关注传统艺术品的收藏和鉴赏,还积极投身于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探索和推广。尤其是成都藏家在北京故宫举办了展览与国际大型拍卖会持续举牌。他们善于发现和挖掘具有潜力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通过投资和支持这些艺术家,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成都艺术市场雄起了陈子庄、冯建吴、李琼久、苏葆桢、赵蕴玉、岑学恭、黄纯尧、王敬恒、李华生、彭林、沈道鸿、谭昌镕、彭先诚、郭汝愚、何应辉、刘朴、李金远等书画艺术家。那时油画上中国嘉德拍卖的有周春芽、何多苓、程丛林、高小华、东方腾弘等。</p><p class="ql-block"> 同时,成都的收藏家们还积极参与国际艺术交流和合作,将中国的艺术品推向世界舞台。他们通过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举办艺术展览和拍卖活动等方式,让世界更加了解和认识中国的艺术和文化。</p><p class="ql-block"> 随着成都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成都的收藏家们逐渐掌握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话语权。他们凭借丰富的收藏经验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成为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在艺术品的价格评估、真伪鉴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艺术品的交易和流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p><p class="ql-block"> 从春熙路到送仙桥,成都的艺术市场在四十余年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它不仅造就了无数富翁和收藏家,更让成都的收藏眼光位居全国一流,掌握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话语权。(超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送仙桥不认的艺术家很难有二级市场</span></p><p class="ql-block"> 成都送仙桥牛就牛在只认作品不认人。送仙桥仿佛是一道无形的门槛,它甄别着艺术家的价值与市场的认可度。那些未能获得送仙桥青睐的艺术家,往往在艺术市场中步履维艰,难以涉足二级市场。</p><p class="ql-block"> 二级市场是艺术家作品流通与增值的重要平台,它承载着作品的市场价值与文化内涵。然而,对于送仙桥不认的艺术家而言,他们的作品往往难以进入这个领域,缺乏市场的认可与追捧。这并非意味着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缺乏价值或才华,而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未能获得足够的关注与认可。或许是因为他们的作品风格独特,难以被主流市场所接受;或许是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宣传与推广,导致作品知名度不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艺术品投资靠“胆”</p><p class="ql-block"> 成都40年艺术市场发展历程无疑是对“艺术品投资靠‘胆’”这一说法最生动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70年代末,空军排长彭先生以一种超前的眼光和过人的勇气,以2000元的价格购入了徐悲鸿的“马”。在那个月工资普遍几十元的年代,这无疑是一笔巨款,但彭先生的“胆”不仅源于对徐悲鸿艺术成就的认可,更在于他对未来艺术品市场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2010年,当这幅作品在嘉德拍卖会上以4000万的高价估价时,彭先生的“胆”得到了最直接的回报,这不仅验证了其艺术鉴赏力的精准,更彰显了投资艺术品所需的那份敢于下注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进入80年代,成都姜先生以10万元的高价购入了一幅陈丹青的大幅油画,这在当时同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那个艺术品价格尚未被完全市场化的时代,这样的投资无疑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对艺术家潜力的深信不疑。如今,这幅油画估价已攀升至5000万左右,姜先生的“胆”再次被证明是明智且富有远见的。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品味的肯定,也是对他在市场尚未完全成熟时敢于布局的胆识的认可。</p><p class="ql-block"> 时间推进到90年代末,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艺术品市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黄先生以1.5万元的价格购入了何多苓的作品,这在当时已算是一笔不小的投资。然而,黄先生的“胆”并未因此止步,他坚信何多苓的艺术价值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十年后,当这幅作品以80万的价格成交时,黄先生不仅实现了财富的增值,更重要的是,他的投资行为促进了社会对何多苓及其艺术风格的深入了解和认可。</p><p class="ql-block"> 成都艺术品市场的这四十年,见证了无数藏家以“胆”为先,以“眼”为辅的投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艺术品投资并非简单的买卖行为,它要求投资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更要有敢于冒险、勇于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决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