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伯劳》,2025.1.6拍于,宜宾岷江边

永生

<p class="ql-block">  2025.1.6阴天,下午几位拍鸟爱好者利用面包虫,在岷江桥下游100米右侧江边石壁缝隙处喂“红翅旋壁雀”,以达到引诱到相对固定位置,最终使鸟儿悬停在花蕾上吃面包虫,摄友们用相机拍摄漂亮的飞版瞬间。在喂红翅旋壁雀同时,“棕背伯劳”鸟儿也来抢食,面包虫是放在70一80度的斜坡石壁缝隙里,石壁除有一定斜度外,还有苔藓很滑,棕背伯劳鸟儿飞在石壁上不太站得稳,因此,出现很多扇翅漂亮瞬间镜头。通过电脑整理,很有收藏价值,并载入美篇留存纪念!</p> <p class="ql-block">  棕背伯劳综述:</p><p class="ql-block"> 此鸟属鸟类,属雀形目&gt;伯劳科&gt;伯劳属。俗称“桂来姆”、黄伯劳、长尾伯劳。特征:粗黑的眼纹或顶冠黑翅,尾长尾黑,上体偏灰,下体偏棕,是一种常见的留鸟。棕背伯劳性情凶猛,嘴爪强健有力,善于捕捉昆虫和鸟类及其它动物,还能击杀大鸟,如鹧鸪之类,有小猛禽之称。</p> <p class="ql-block">  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 棕背伯劳,在繁殖成对活动外,多是单独活动。常见在村旁、农田、果园、河谷、路旁和林缘地带的乔木上与灌丛中活动。常站在树杆,电线高处东张西望,一旦发现猎物,立刻飞去追捕,原处吞吃。繁殖期间常站在树顶端枝头高声鸣叫,并能摸仿红嘴相思鸟,黄鹂鸟类叫声,叫声悠长,婉转悦耳。</p><p class="ql-block"> 棕背伯劳是一种肉食鸟类,主要以昆虫,肉食动物为食。如:金甲虫、半翅目、蝗虫、蟋蟀、蚱蜢、革翅目蠷蝗、蜻蜓目豆娘、膜翅目蜂类、蚂蚁等;另外,也捕食小鸟、蜻蛙、蜥蜴和鼠类,偶尔也吃植物种子。</p> <p class="ql-block">  生长繁殖:</p><p class="ql-block"> 繁殖期4一7月,在四川多在4月开始繁殖,雄鸟开始站领巢域,每天一早就在巢域树枝顶上鸣叫,对同种雄鸟加以驱赶,领域性甚强。一般是4月中下旬开始营巢,巢穴在高大灌木上,距离地面1一8米,呈杯形,以草茎、竹叶、嫩枝、蕨叶及其他杂屑编成。巢的大小外径15一16㎝,内径6一10㎝,高10一11㎝,深4一6㎝。雌雄鸟共同参与营巢活动,每窝产卵3一6枚,通常4一5枚,卵的颜色淡青色、乳白色、粉红色或绿灰色,卵壳上有大小不等的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23一30.5毫米不等,重7.3克左右。雌鸟孵卵,孵化期12一14天,也有21天的,雄鸟在雌鸟孵化期间承担警戒任务和觅食喂雌鸟。雏鸟晚成性,雌雄双亲共同育雏。幼鸟离巢后的最初几天,亲鸟仍给予喂食。在领域内活动达1一2个月之久,然后离开。幼鸟离巢一个月就自行捕食,并离开父母的领地,自找新天地。棕背伯劳会终年守护着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不会随季节转变而更换。为了一个领地,雄雌双方共同维护,外界鸟类来侵犯共同勇猛争斗驱离,尤其是雄鸟出面对付,雌鸟在一旁高声示警,为丈夫摇旗呐喊助威。</p> <p class="ql-block">  地理分布:</p><p class="ql-block"> 棕背伯劳分布广泛,东洋界、澳新界,以及小巽他群岛和新几内亚。</p> <p class="ql-block">  棕背伯劳是一种小型猛禽,平时还是很常见,叫声悦耳。但要拍到这种形态各异的扇翅姿势还是少见,尤其与红翅旋壁雀在石壁上争抢面包虫觅食就更难见了。图片背景不是很好,石壁上苔藓也不厚,石壁虚化也很差。因此,图片质量有待后期处理,请读者们见谅为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