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文: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p><p class="ql-block">译文: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p><p class="ql-block">这一段比较长一点。定公是鲁定公,鲁国君,常常向孔子请教问题。在这里他来请教,问的是一个成语,“一言而可以兴邦”,这是一句古成语。鲁定公有点怀疑,一句话能够有这么大的功用吗?可以兴邦?所以他来问:“有诸?”诸是之于的和音,有之于?就是有这个道理吗?有这么大的功用吗?“孔子对曰”,孔子就回答鲁定公,“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言就是话,讲话,就是这一句成语所说的,一言可以兴邦,一句话就能够兴邦,恐怕还不能够这样说。因为一句话就能把国家兴起来,大概不能这样做。可是“其几也”,几当近字讲,就是近似。就是虽然不能说一言可以兴邦,但是你要说一句有用的话、有道理的话,那也是可以跟兴邦接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得很客观,底下他举一个例子。“人之言曰”,人,就是举一个人,不定哪个人,有人说,“为君难,为臣不易。”为君,这就是指做国君,做国君要办理国家大事,这是很难做好的,就是很难为。为臣也不易,为臣也是参与办理国家大事,也不容易。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如知为君之难也”,如果为君者,这个领导人,深知为君之难,做领导很不容易做。他就会很慎重,会一丝不苟,这句话对他就管用了。等于提醒他,既然知道很不容易做,那我真得要全副心力、一丝不苟的来做好。</p><p class="ql-block">“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这不就等于说,“为君难,为臣不易”这句话,一言接近于兴邦了吗?这当国君的真懂得要慎重,那国家也就能兴起来。举这么个例子来说,是在劝鲁定公。孔子善教,别人一问,马上就抓住机会教育,教导鲁定公,而且很有艺术性,都是在提醒他。因为孔子对鲁定公来讲,鲁定公是君他是臣,所以他对鲁定公讲话的方式,不能像对冉有的方式,说得很委婉。</p><p class="ql-block">定公又问,“一言而丧邦,有诸”。这是反过来,一句话就能够让一个国家灭亡,有这个道理吗?孔子回答的意思也是相同的,“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就是不能这样说。但是“其几也”,也就能接近了。然后举例说,“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有人讲过一句话,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予就是我,“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我唯一的乐趣在于哪?就在于别人听我讲话,都不敢违背。“莫予违”,就是不敢违背我。“唯其言”,就是我的话。大家对我的话是唯令是从,不敢违抗,这使我觉得当国君很有乐趣。如果有人说这个话,那么会是如何?</p><p class="ql-block">孔子下面就加以辨别,“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我的话如果是善,其就是我的话,国君的话,国君的话如果是善的话,是正确的话,那当然别人不敢违背,“莫之违”,别人不敢违背,这当然是善,“不亦善乎”。反过来,“如不善而莫之违也”,如果我讲的话是不善的,别人也不敢违背,那“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那结果,可能就会要亡国了。很多的暴君,刚愎自用的君主,别人都不敢违背他,最后就亡国了。孔子举出这么一个例子,说明一言而丧邦。虽然不是说一句话就能把国家灭掉,但也接近。</p><p class="ql-block">讲这些都是提醒鲁定公,做为国君,一个领导人,要知其难,知道为政之难,所以要用敬慎的心来对待自己的工作。而且要去骄纳谏,不能骄慢,不能自以为是,要懂得采纳别人的意见。这当然不光是为政者,任何一个人都如此,纳谏者有福。如果一个人不肯纳谏,不肯听从别人的建议,别人给你建议,你就拒绝,你就失去改过自新的机会了。你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错误,所以你的恶是愈积愈多而不自知,积小恶为大恶。恶不积不足以败身,到身败名裂的时候,后悔都来不及。</p><p class="ql-block">蕅益大师批注,“四个几字一样看,皆是容易之意。传曰:几者,动之微,知几其神。可以参看”。蕅益大师在这里给我们画龙点睛,这一大段文点出四个几字。这四个几字,你看前面讲到的,“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这是一个;“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这第二个几字;第三个也是讲“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第四个几,“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四个几字,都是讲容易。如果这一句话我们没落实,可能很容易就会丧邦,亡身辱国,这都是提醒他。</p><p class="ql-block">底下引“传曰”,传是孔子所注的《易经o系辞传》。孔子对《易经》注了十传,这是一个传。“几者,动之微,知几其神”。这里实际上是两段,第一段是“几者,动之微”这一章,蕅益大师结合《易经o系辞传》里面讲,“几者,动之微”,几是微动,很细微的一动,这叫几。往往吉凶祸福,最初的预兆都是很微细的。这个动,实际上最初的动,是心动。善念一起的时候,还没有发出来,还没有表现在言行上,这叫几。</p><p class="ql-block">《太上感应篇》上讲得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的吉凶祸福,最初就是起于一念。刚刚动念的时候,如果不发觉,这个念头是恶念,让它还相续,让它扩大,让它发动,造业了,大祸就会跟随而来。所以孔子这里提醒鲁定公,一言几近于兴邦,也几近于丧邦。这一言,实际上就是讲几微。一言如是,一念?也如是。假如这个国君觉得自己很伟大,我所做的决定全是正确的,你们都得听我的,虽然他没说出来,只有这么个念头,也注定他会失败。所以,祸福也是起于几微。</p><p class="ql-block">“系辞传”这一段话都很好,我们把它提出来,跟大家来学习。下面说,“吉之先见者也”,吉凶的吉,福报,先见就是征兆,福报它有征兆,征兆是几微。“几者去无入有,理而无形,不可以名寻,不可以形睹者。这个几就是动,动包括动作,包括话语,也包括心动,身口意的这一动。初动之时,还没有很大的一个形象表现出来。这是什么?“去无入有”,这就是讲,去就是离开,离开无,入了有。道家讲,有生于无。这吉凶祸福,是有,果报是有,这有生于无。无是什么?原来念头没动,心没动的时候,是无。这一动,就开始有了。这一有,就是离开无,入有了。这个几,就是讲有无之间,极其微细的动开始的时候,这叫动之微。</p><p class="ql-block">因为最初的振动太微细,一般人没有感受,所以找不到它,叫“不可以名寻,不可以形睹者也”,不可以用名字去寻找它,不可以在形上去看到它。接着就说“念极微细,不可执持”,这个念指的是振动,振动太微细,不可以执持,就是“系辞传”上讲的“不可以名寻,不可以形睹者也”。道家《道德经》里面也是这样讲,“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就是讲这样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唯神也不疾而速,感而遂通”,这是“系辞传”上面说的,“故能朗然玄昭,鉴于未形也”。“唯神也不疾而速”,这神,实际上就是讲我们的念头,念头太快。不疾是什么?它好像没有什么动作,可是它已经快速的产生了。“感而遂通”,有念就是感,通就是应。应是什么?境界现前。你有什么样的念头,就有什么样的境界,这叫感而遂通。所以你起一个善念,哪怕念头极微细,那个境界都是善,这叫因果。因果讲到微细处,是这一念因果。如果念头恶,自私自利起来,立刻你的境界也变恶,都是感而遂通。</p><p class="ql-block">“故能朗然玄昭,鉴于未形也。”这是什么?真正有功夫的人,圣人,朗然,他观照得非常清楚,对自己起什么念头,非常清楚,善念就保持,恶念立刻放下,这叫鉴。鉴,就像照镜子一样,把自己的面貌,有些什么样的问题都照出来。这个镜子,是你的自性宝镜。自性本来空寂,无形无相,但是它有见闻觉知,它很清楚,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只要中间一起念头,立刻观照得很清楚。圣人的能耐在于,念头一起立刻放下。“鉴于未行”,未行就是他的念头还没形成果报。“才动即觉,觉之即无”,就没有了,他就不会有恶果。恶果是因为什么?恶念相续而产生了现象,就是恶果。所以圣人用功,都是在这细微处。所以你看孔子,前面一章我们看到,一个字都不能够苟同,都不能苟且,小小戒都那么注意。不要以为这小小戒可以不守,那叫几微。你一个念头,如果不马上收拾干净,让它相续不断,它也形成果报,更何况说犯了那小小戒?</p><p class="ql-block">因此下面又说,“合抱之木,起于毫末”。合抱的树木很大,一个人抱不过来,要几个人一起合抱。这么大的树,最初也是起于毫末,一个小种子,那就是几微。“吉凶之彰,始于微兆”。吉凶祸福,这是看得很清楚,这叫彰,彰显出来。彰显出来这个果报,最初就是微兆,微细的那个兆头。“故为吉之先见也”,这是《易经》里面劝我们趋吉避凶。我们都希望得到吉祥,吉祥不是你去《易经》算卦就能算出来,那是什么?帮助你看,帮助你反省,帮助你检点改过。从哪反省检点?就从自己几微念头处来反省改过,能够断恶修善,你就是趋吉避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