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腊八粥

高钢军 Quincy Gao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是被妈妈的一碗热气腾腾、香飘四溢的腊八粥“唤”醒的呢?</p> <p class="ql-block">  每到腊八,不禁想起小时候的情景和那些零散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北方地区,顿顿饭都是面食,烙饼、面片或玉米面蒸饼,鲜有大米饭,偶尔一次也是以糜米为主的酸米饭和酸粥。已进腊月,小县城里的年没有想象中的喧嚣与热闹,一切依旧是那么清新和质朴,天空永远是湛蓝湛蓝的,袅袅炊烟夹杂着爆竹的硫磺味偶尔飘来。</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们仅靠父亲每月微薄的工资和母亲打零工的钱维持一大家子,生活较为拮据。但从国庆节后全家人就计划着慢慢地从牙缝里抠着也要攒点钱,买上几斤各色的米和为数不多的辅料,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做一顿像模像样的粥。</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腊八节的前两三天,就把几个月攒好的小黄米和几种杂豆如红豆、绿豆用水浸泡上。对比现在制作腊八粥的原料可就大相径庭了,除了米(米就有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等),还有各式豆子,红枣、葡萄干、桂圆肉、桔皮等自然也少不了。在我的记忆里,小的时候没有见过黑米、糯米、葡萄干等。</p> <p class="ql-block">  腊八这天凌晨三、四点起来,把前几天浸泡好的米放入那口大锅,用炭火慢慢炖熬。火候呢?要恰到好处,一定需要用心、用时、慢火,既要软烂黏稠又要不粘锅。在这个冬天漆黑的早晨,只有炉膛里的火在星星点点地亮着、跳动着,听锅里腊八粥煮得“叭嗒”、“叭嗒”、“咕嘟”、“咕嘟”地响,像一首天籁梵音,真是好听……</p> <p class="ql-block">  天渐渐地放亮,孩子们在各自父母亲的带领下,用扁担挑上桶,拿上斧头、铁锨,到附近的黑河畔敲冰,辛苦一点儿的还有去到封冻了的黄河上敲冰,俗称“打冰人人”。满河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穿着绿军大衣、山羊皮袄、大花棉袄,冰冻世界里七彩绽放。人们将冰块背回家或者挑回家,这冰块被称为“腊八冰”。“打冰人人”回来后,人们小心翼翼的在水瓮里、窗台上、角落的粪堆上各立一块“腊八冰”。</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们还有在腊八节这一天有吃冰的习俗呢。长大以后才明白,这一习俗不仅是为了享受反季节的乐趣,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由于冬季人们多食用热燥上火的食物,容易出现各种上火症状,而吃冰则能达到润燥、降火的功效。</p> <p class="ql-block">  腊八节之所以“打冰人人”,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一带总是遭受水怪的暴虐,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水怪经常派手下的士兵来人间残害无辜的百姓。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天神看到百姓的悲惨境遇,心生怜悯,决定帮助他们度过这场劫难。于是,这位天神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告诉老百姓用黄河或黑河水的冰块制作成人形,并用红汤水浇灌,模拟人被砍头的情景,以此迷惑水怪,使他们误以为百姓已经被消灭。最终,天神成功地保护了百姓免受天罚。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天神和这段历史,后世的百姓在腊八节这天都要去冰冻的河边打冰人人,并将其立在粪堆上,以祈求国家的太平和人民的安康。</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腊八节,我们就是那个样子,虽贫穷拮据,却很快乐。不像现在,腊八节淡去了,“冰人人”也寂寞了,“打冰人人”的人几乎没有了。腊八节打冰人人也只能存在我们的记忆里了。</p> <p class="ql-block">  一大锅腊八粥,几乎是一户普通人家粗茶淡饭的美食改善,差不多能吃到正月。妈妈熬出的腊八粥有一种特别清香的味道,常常是满院飘香,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欢乐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忘腊八粥。那时候的笑容是朴实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  一稿写于腊月初七夜北京办公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