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6 年,作为知青的我下乡到了一个偏远的村庄,就此开启了一段别样的生活旅程。1977年春节前夕,我被调到大队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准备春节期间到各生产队巡回演出,这意味着我不能回家过年。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没在家过年。</p> <p class="ql-block">起初,听闻不能回家过年,心里满是失落和对家的思念。毕竟长这么大,从未如此长时间离开家,也未曾缺席过家里的年。但宣传队的排练紧张忙碌,让我无暇顾及其他。我们日夜排练。这次准备排练歌剧《洪湖赤卫队》片段。当时《洪湖赤卫队》电影正在全国上映,这是个很跟潮流的热点。我们每个人都怀着质朴的热情,希望能为乡亲们带去欢乐。<span style="font-size:18px;">随着春节的临近,村子里的氛围逐渐热烈起来,我的心情也在这忙碌与热闹中发生了变化。</span></p> <p class="ql-block">年三十一大早,村里就热闹非凡。老乡们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排练空闲之余,我被热情的房东王婶拉到她家帮忙。王婶家的灶台上热气腾腾,她正忙着做米面。米面是当地家家都在过年要做的美食。它煮、炒、拌皆美味,是备受欢迎的佳肴。干燥后的米面可长期保存,烹饪时,每一口都饱含农村传统美食的醇厚风味。灶台前,只见王婶将事先磨好的米浆,舀一勺倒入特制的蒸笼里摊平,用旺火蒸,米面的香气弥漫在整个院子里。我在旁边给王婶打着下手,她一边熟练地做着规定的动作,一边笑着对我说:“你在这儿过年,别想家,我们这过年很热闹的。”我听了,心中涌起一股暖流。</p> <p class="ql-block">贴春联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知青屋的其他两位知青已经回家过年了。村里的几个年轻人拿着浆糊和大红春联,来到我们知青屋前,帮我一起贴上了春联。当写满吉祥话语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时,整个房子都焕然一新,洋溢着喜庆的气息。看着春联在风中飘动,我似乎看到了来年的希望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到了晚上,年夜饭的香气飘散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我被邀请到村妇女队长家吃年夜饭。桌上摆满了农家菜,有自家腌制的腊肉、新鲜的蔬菜和热气腾腾的饺子。妇女队长端起一杯自家酿的米酒,笑着说:“你辛苦了,在这儿就把这当自己家。”我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那辛辣的滋味,瞬间驱散了冬日的寒冷,也让我对这个村子有了更深的归属感。</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天还没亮,鞭炮声就接连响起。下午二点,我们正式开始到各生产队演出。简陋的舞台、寒风中热情的乡亲们,构成了一幅难忘的画面。我们的节目或许不算精湛,但台下的掌声和笑声从未间断。每一张质朴的笑脸,每一声真诚的喝彩,都让我越发融入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每次演出结束就地在生产队聚餐,演出五天吃了五天的大席。各生产队都拿出了自家的美味佳肴招待我们。那一刻,所有的烦恼和疲惫都被抛在了脑后,只剩下对这片土地和这些乡亲们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初六,演出全部结束,我才踏上回家的路。这一路,心情复杂又充实。这个在农村度过的第一个年,没有家人的陪伴,却有着乡亲们的温暖和自我的成长。它让我懂得,家的概念可以很广阔,那些在艰苦岁月中相互扶持、彼此温暖的人们,也能成为心中另一种意义上的“家人”,而这片土地,也渐渐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我青春岁月里最珍贵的记忆与情感。</p> <p class="ql-block">如今,多年过去,每当春节来临,我总会想起那个遥远的村庄,想起那段充满年味的知青岁月,心中满是怀念与感恩。因为在那里,我度过了一个与众不同却又刻骨铭心的春节,收获了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情谊和温暖。</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