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15日午后,在孩子的陪同下游览:志公寺剑溪桥。</p> <p class="ql-block">志公寺位于剑门关国家风景区南面,是连接剑阁县城(新县城)和剑门关景区的通道,广元市剑阁县一零八国道从中穿过,位置境域志公寺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三面环山,地势陡峭,被剑门关风景区所包围,旁边有一条小河流过。</p> <p class="ql-block">志公寺有一座古石拱桥,叫剑溪桥,位于剑门关外,距剑门关隘口约两公里,横跨大剑溪,是古蜀道由成都去昭化的必经之桥,明弘治中利州指挥彭山建,以青石构筑,三拱相连。拱圈为两半拼合式(亦称莲瓣式),桥长18.8米,宽4米,高7.5米。东孔跨度5.3米,西孔跨度5.2米,中孔跨度5.8米,拱高3.4米。东孔用26排卷石成拱,中拱用30排卷石成拱,西拱用23排卷石成拱。</p> <p class="ql-block">桥面成弧形,桥石铺就阶梯式桥面,桥柱高0.6米,有石刻龙头镶其上,建筑技术精湛,历近数百年,桥形未变。剑溪桥头有石碑,上刻明正德丁丒(正德12年即1517年)剑州知州武缘李壁《过剑溪桥》诗"青山晓度剑溪桥,踏雾冲去马足遥。见说金牛经历处,欲将兴废向渔桥。"剑溪桥被四川省列为古桥,剑阁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剑溪桥修建于宋代,宋人胡希道《界首》诗云"几重岭隔几重湾,路人蒙蒙烟雨间。独立溪桥重回首,前头己是剑州山"。</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剑溪桥为明代弘治(公元1488—1505年)中所建,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了。剑溪桥1988年7月4日,被广元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剑溪桥简介</p> <p class="ql-block">剑州知州武缘李壁《过剑溪桥》诗。</p> <p class="ql-block">剑溪桥</p> <p class="ql-block">桥两头两边雕刻有精美石狮。</p> <p class="ql-block">北周剑阁道改道。剑阁道是指战国秦汉以来至北周大象二年(580)间从今剑门关口沿大剑溪而下至雷鸣谷口一段古蜀道,自古以险要扬名天下。北周大象二年(580),杨坚专权,益州总管王谦在成都以"匡复"之名,起巴蜀之师在剑阁道上对杨坚委派的行军元帅梁睿兵团进行猛烈抗击,最后梁睿兵团艰难取胜。杨坚认为巴蜀之民常凭险作乱,于是下令毁废剑阁道,改由今昭化古城上天雄关沿山梁南经剑溪桥过剑门关而去成都,从而绕开了金牛道上的天险剑阁道。</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去志公寺庙。</p> <p class="ql-block">志公寺,古名志公院。《剑阁县续志》载:"志公寺传为志公脱化处,前临剑溪,志公寺即其遗址也。"该寺坐东朝西,依山傍水,夏凉秋爽,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如画。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从抗金前线南郑调回后方成都,曾在此留有七言排律《志公院在剑门东五里院东石壁间有若僧负杖者》。由此推算,志公寺已有85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相传南北朝宝志禅师于天监元年(502)在此肇建寺庙。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取名志公院,乾道八年(1172),陆游自南郑赴成都经此有诗为证。现存古建筑为清代康熙44年(1705年)重建。公元1995年始,在原寺基础上修建了千手观音殿、药师殿、送子观音殿、财神殿、流通处、察房、库房、斋堂等建筑;2011年扩建了三重殿宇: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东西厢房等,面积3000余平方米,该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剑阁县柯长发(现代)书"杜甫吟诗处"</p> <p class="ql-block">剑志桥</p> <p class="ql-block">这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2009年4月19日拍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这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2009年4月19日拍摄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这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2009年4月19日拍摄的(原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