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不忧一一学论语宪问篇第28章

朱世岱

<p class="ql-block">“仁者不忧”--学《论语》宪问篇第28章</p><p class="ql-block">【原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p><p class="ql-block">【译文】孔子说:“君子所循的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道:“是老师对自己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论语》不是孔老师在教研室里写的教案,也不是孔老师躲在书斋里写的论文,主要写的是孔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对有些重要内容,孔老师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比如关于“仁、知、勇”的问题。孔子在《论语》第九篇第二十九章中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章又将“仁者不忧”放在最前面说,可见“仁、知、勇”这三达德是不分先后,不分高下,是三位一体的,有仁必有知、勇,有知必有仁、勇,有勇必有仁、知。为了段落分明,我们姑且分别来说。</p><p class="ql-block">先说“仁者不忧”-------有仁德的人没有忧烦,只有快乐。在家族、单位、国家都做到不忧,都尽力去做事,纵然没有办法解决所有问题,也能坦然处之。</p><p class="ql-block">“仁者不忧”的第一个条件是无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他人着想,无自私自利之心,这就是一种无我利他的境界。今天的共产党人也要讲究“仁”,这个“仁”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人民充满大爱,共产党人更要志趣高尚,远离低级趣味,不为私利而忧。 </p><p class="ql-block">“仁者不忧”的第二个条件是接受。首先是接受结果。</p><p class="ql-block">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够坦然对之。成功了固然可喜,失败了亦不忧虑,能够接受失败,才是修养。能够随遇而安,无论能否是获得名利都不动心。凡事注重过程,一心耕耘,不问收获。我在参加2006年的北京国际马拉松之前,就抱着主要为了锻炼身体、不是为了取得什么好成绩的参赛态度。能跑完全程马拉松就坚持跑下来,跑不下来就跑半程,或跑几公里也行,贵在参与。进行了一年多的有针对性的训练,特别在比赛前一个月内,我进行了二次超40公里模拟跑步练习。在进行正式比赛时,我超常发挥,全马的成绩是3小时54分,取得了第1188名的好成绩。其次是接受自己。要认可自己,努力了就好了,不要太苛求自己。比如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努力健身,交益友,读好书,饮食上注意营养,好好睡觉,仍然处于亚健康状态,那也要随遇而安,乐天知命,放自己一码。再次是接受他人。就是别人怎么样是别人的事情,不要要求别人过高。我在丹东鸭绿江边义务教拳20多年,弟子过千,有的弟子与我的缘分较深,一直离我较近,有的因为身体状况、搬家、家庭、新的爱好等原因,离我较远,甚至不再着面,我从未对他们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大家都好自为之,各取方便吧。</p><p class="ql-block"> 再说“智者不惑”-----真正有高度智慧,没有什么难题不能解开,没有迷惑怀疑之处,上自宇宙问题,下至个人问题,都了然于心。佛陀、孔子、老子就是这类人。</p><p class="ql-block">最后是“勇者不惧”-----忠孝节义集于一身,心胸昭然坦荡,人生没有什么恐惧。孔子的弟子子路应该就算这样的人,为救上司,他临危不惧,整衣正冠,从容就义,一派英雄气概。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偶尔也会发现此类人。2023年2月26日上午,我到家附近的浴池洗澡,看到一位浑身布满了伤疤的老人,我问起他伤疤的缘由,他给我讲了一件惊心动魄的故事。他姓谢,68岁,在丹东的阿尔卑斯电子有限公司工作,公司主要生产电子机器、电子元器件等。2019年9月的一天,生产车间的煤气罐漏气着火,老谢发现后,立刻冲进房间,果断地关掉煤气总伐门,避免了一次重大的安全事故。老谢从房间出来时,浑身是火,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工人们用水将其身上的火浇灭,送到医院,经医生的全力抢救,总算捡回一条命,全身百分之八十的重度烧伤,住院半年,到现在还没完全好,还在坚持吃药。我问老谢:“你冲进去的时候,害不害怕?”他说:“当时什么也没想,就是一心想去关伐门。”我说:“如果煤气罐爆炸,房倒人亡,损失就大了,您真是英雄!”他淡淡地笑了。我心想,老谢的壮举何止只是一个“勇”字,应该还包括对他人的仁爱。</p><p class="ql-block">道是天地人的最高境界,智仁勇是道的具体表现,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舍生取义、为民请命、舍身为民、为民救火,那他就是一个得道的人。</p><p class="ql-block">(朱世岱写于2025年1月6日)</p> <p class="ql-block">2012年6月19日,骑游大运河长江黄河第94天,共骑行10247公里。当日,经过青海西宁市,穿过了青藏线。该图片是6月8日独骑青藏线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骑游大运河长江黄河</p><p class="ql-block">第94天 2012年6月19日 到达平安(隶属青海省海东地区)</p><p class="ql-block">3、耐孤独训练</p><p class="ql-block">按照铁路部门的说法,从格尔木至拉萨就是青藏线,而车友们通常是把西宁至拉萨看成是青藏线。从拉萨到西宁叫反骑青藏线,今天下午3点多,我到达西宁城区,完成了反骑青藏线的骑游计划。</p><p class="ql-block"> 一件事做完了,不免要反思此事。在西宁市区在路边上,边吃西宁小吃,边考量在骑游大运河长江黄河中的两段重要的线路--川藏线和青藏线。</p><p class="ql-block">川藏线和青藏线的长度差不多,都是2000公里左右。两条线路的骑行难度也差不多:川藏线落差大、路况差、险路多;青藏线的空气稀薄、温差大、冰雪多。</p><p class="ql-block">对于我来说,骑游青藏线比川藏线的收获要大些。骑行川藏线,我做为丹东骑行队的一员,最多时有4人相伴,最少也有一人相伴。骑行中可以看到无数同路的各地车友。如果用体育界的话说,我在团体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骑游青藏线,我是单车独行,偶尔可见同路的各地车友,用体育界的话说,我在单项个人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川藏线锻练了我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的能力,培养了我的情商;青藏线训练了我独立处事能力、应对能力,培养了我的耐孤独、寂寞的能力。我更看重在青藏线得到的训练。</p><p class="ql-block">自然和社会就是一所学校,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所学校的终身学生,谁离开了这所学校就等于生命的终结。虽说一个人终身都要学习,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重点,是有区别的,</p><p class="ql-block">少年时,要吸收一切知识,特别是书本上的知识;中年时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社会多做贡献,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老年时,解甲归田,更多的是经营好家庭及个人的身体和精神。少年时有家长和社会的关爱;中年时,下接青年,上连老年,可承上启下;老年时,与青少年代沟太深,与中年人接触渐少,相对寂寞,不免多些孤独。一个人耐孤独的能力是可以训练的。就好比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关键一样,刚步入老年的头几年是耐孤独训练的最佳时期。如果说在辽宁家乡训练耐孤独能力是在上小学,那么在内地其他省进行耐孤独训练就是上中学,在青藏高原进行耐孤独训练就是上大学。人烟稀少的荒凉戈壁滩是训练耐孤独能力的最佳课堂,会使人的耐孤独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从青藏高原走下来的人,再回到家乡,面对生活、精神上的孤独,就会有一种“曾经苍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感谢青藏高原,您是我最好的学校;感谢青藏线,您是我最严厉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5月21日,经过川藏线上海拔5000多米的东达山垭口</p> <p class="ql-block">6月1日,经过川藏线上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垭口</p> <p class="ql-block">6月8日,经过青藏线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垭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