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清昭陵

华(拒私聊)

<p class="ql-block">  沈阳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明天启五年(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皇太极建盛京城,并在此建立了大清王朝,留下了沈阳故宫以及清昭陵、清福陵这些世界文化遗产,让后人去欣赏与评说。</p> <p class="ql-block">  沈阳清昭陵<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辽宁省新宾县的清永陵和沈阳市的清福陵被称为“清初三陵”,或“关外三陵”,它们是清朝的开国者极其祖先的陵寝所在,也就是大清王朝的发祥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 清昭陵因位于沈阳市城北,所以俗称“北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合葬陵墓,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是皇陵建筑中满汉融合的典型范例,也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帝陵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皇太极塑像</p> <p class="ql-block">▼皇太极简介</p> <p class="ql-block">  清昭陵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同年葬太宗皇太极于陵内,顺治元年(1644年)定陵号称昭陵。顺治七年(1650年)孝端文皇后入葬。顺治八年陵制初备。此后康熙、乾隆、嘉庆等朝又多次增建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清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清昭陵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清昭陵位于沈阳风景秀丽的北陵公园北部,一片金色琉璃瓦覆盖的建筑群,掩映在繁茂的林木之间,幽深静谧的环境丝毫不影响它的高贵与气派,这就是清昭陵。</p><p class="ql-block"> 从北陵公园南门进入,沿着主干道一直往北走,在公园的中心位置是皇太极广场,皇太极的塑像矗立在广场中央,威武剽悍。继续向北一座三孔石桥出现在眼前,桥两侧有石雕护栏,两端有守桥石狮子,清澈的玉带河从桥下流过,带走了雨水,装饰和保护着陵寝。</p> <p class="ql-block">▼神桥</p> <p class="ql-block">  ▼ 继续向北走过神桥,来到一座精致的石牌坊前,它是陵寝中一座典型建筑。石牌坊为仿木架结构,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四柱柱底以五对石兽作为戗杆石,其中南北相背者为狮子,东西相背者为獬豸。坊体雕刻各种花绘图案,生动逼真,整个石坊雕工精湛,堪称石雕艺术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走过石牌坊就来到陵园的大门——正红门,它是进入陵寝的门户。正红门建于顺治六年(1649年),三个拱门中,正中的大门叫“神门”,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东边的门为“君门”,是皇帝走的门,西边的门为“臣门”。是大臣走的门。正红门两侧是一字琉璃袖壁,正中镶嵌有升腾状五彩琉璃云龙。</p> <p class="ql-block">  ▼ 进入正红门两侧各有一个华表柱,主要是用来装饰和丰富陵寝建筑内容,使之更有气魄,更加豪华。</p> <p class="ql-block">  ▼与两侧华表柱相邻是两排石像生,它是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和标志,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皇家威严。</p> <p class="ql-block">  ▼关于昭陵石马有传说是:两匹石马,一个叫“大白”,一个叫“小白”,都是太宗生前十分喜爱的坐骑, 曾随太宗长途驰骋,攻城略地,立下汗马功劳。为表彰它们的功绩,太宗驾崩后,便将这两匹马的雕像立在陵前守陵。乾隆皇帝到盛京祭祀特意来到石马前,为石马吟诗作赋。</p> <p class="ql-block"> ▼神功圣德碑亭,又名大碑楼,碑亭正中立一巨形石碑,高约六米多,重达10万余斤,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隽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座是一个巨大的赑屃,此兽喜欢负重,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块碑还有一个堆土立碑的传说:这块碑石来自千里之外的河北顺天府,据说运输此石材不许用牲畜拉,只能靠人力运,才能体现对皇祖陵寝的尊重。所以运输选在严冬季节,沿途打水井浇路成冰,历经十载才运至招陵,却无法将碑立到赑员背上。工匠求教于一须发皆白的老人,老人笑答:“我己是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能有什么妙策?”匠人思量再三恍然大悟,于是就用土将“赑员” 埋起来,形成土坡,然后将碑用人力牵拉上去,去土即成,这块巨大的碑石就是这样立于赑屃背上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方城:拜谒过神功圣德碑,继续向北是方城,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它是盛京城的缩影,也是昭陵的主体祭祀区,城墙以青砖砌筑,高6.15米,南北长146米,东西宽120米,四角有角楼,这种形如城堡式的方城是昭陵的特色之一。</p><p class="ql-block"> 方城南面为隆恩门,北面为明楼,城内有焚帛亭、隆恩殿、棂星门、石祭台等。站在城墙上可以一览整个陵园,空旷的方城显得壁垒森严。</p> <p class="ql-block">  ▼隆恩门:为方城的正门,单体拱形门洞,门楣正中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竖刻“隆恩门”三字,门上面有三层门楼,俗称五凤楼。门洞两侧各有蹬道可供上下城墙。</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是祭祀陵墓主人的神位之所。</p> <p class="ql-block">▼焚帛亭是用汉白玉雕刻的小型亭子式建筑,用来焚烧祭祀用品。</p> <p class="ql-block">  ▼角楼,四个精巧的角楼,顶为黄琉璃瓦覆盖,顶正中有琉璃宝葫芦,内外檐下的梁坊满施彩绘,飞檐四角下还装有风铃,其造型美观大方。角楼可供官兵登楼远眺,起到保护陵寝安全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和石祭台位于隆恩殿后身,石祭台用汉白玉雕造,台上有五件石雕,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和烛台各一对。</p> <p class="ql-block">  ▼明楼坐落在方城北门上,是昭陵的最高建筑,前檐挂一匾额,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昭陵”二字,楼内置圣号碑一座。其昭陵陵名的含义就是将太宗的圣德武功彰明于世,并使之显扬于后。</p> <p class="ql-block">  ▼月牙城:从明楼门洞走过去就是月牙城,因为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名月牙城。城高六米,稍低于方城,月牙城是方城与宝城之间出现的一处特殊空间,利用两侧的蹬道可上下方城与宝城。在这幽深的城池北墙正中,是一面彩色琉璃照壁,它的出现为这座空城增添了几分生气。</p> <p class="ql-block">  ▼宝城和宝顶:宝城是一座半圆形的墙,由青砖砌筑,中间是宝顶,宝顶之下就是安葬陵主人的地宫,在宝顶中央栽有一棵榆树。</p><p class="ql-block"> 宝顶为什么要栽一棵榆树?这可能是许多人都想知道的,关于这棵榆树满族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一天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一棵大榆树下休息。他把背上的父母骨灰匣解下来,放在这棵榆树的树杈上,然后就到旅店住宿去了。第二天早上来取骨灰匣时,竟然发现地上的土已经没过树杈,把骨灰匣给埋上了。他扒开土想把骨灰匣拿出来,却无论如何也拿不起来,就像长在树杈上一样。他又找来一把大斧,猛砍树杈,每砍一斧就从被砍处往外流血浆,树的"伤口"又很快长好如初。努尔哈赤感到十分惊奇,认为这是一棵神树,是上天向他暗示这里是安葬他父母的风水宝地。于是他顺从天意,用土把树杈上的骨灰匣重新埋好,做好标记,并在这里安营扎塞,招兵买马,起兵创业。后来他就在这棵树的地方建起了永陵。</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东巡祭祖永陵时曾御书《神树赋》一篇,将此榆树寓意大清龙脉、风水攸关,对它极为重视。</p> <p class="ql-block">  清昭陵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它用无声的语言在诉说着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展示着满汉民族建筑艺术与丧葬理念的融合,彰显着沈阳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具有相应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去一探其究,美友们如果来沈阳游览,千万不要错过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