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安阳老城西大街

安阳赵洪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安阳老城西大街: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之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年伊始,我有幸与安阳工学院马院的几位教师一同探访了位于安阳的老城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这条古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每一块青砖、每一片灰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西大街是安阳古城东西主要干道,东起鼓楼,西至大定门(老城大西门),全长约700米。明清以来,是商业繁华之地,药材行、木器行、杂货行、银号、花行、粮行,商业铺面布满街道两侧。西大街承载着古都安阳的历史记忆,每一个屋檐下都有一段故事,每一块砖瓦间都有历史文化的基因。</p> <p class="ql-block">安阳老城文庙,唐宋时期建筑,明清时期重建,现为安阳市西大街小学,古建已不存在,只留下几块古碑。1918年县西街的县文庙改成武庙,西大街府文庙改为县文庙。后改为师范学校附小,1930年改为西大街小学。(文峰区志记载)</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一个老院子里的山楂树下拍照。</p><p class="ql-block">同行的一位老师指着不远处的影壁墙告诉我们,这面墙来自龙安区赵张村的一个老宅废墟,主人曾是我1968年插队下乡时的学生。这一发现让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又深了几分。</p> <p class="ql-block">古影壁墙的主人。我的学生天龙发给我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前追溯这个院子的历史,好多人就只知道它是民国时期大和恒面粉厂的旧址,但是再往前追溯,才发现它是更有故事,它是明代赵王的后人,咸丰年间直隶布政使朱靖旬的一个宅院。朱靖旬是朱元璋第18代后人。清咸丰九年(1859年)荣登进士第,授正定知县,同治十一年任深州知州,光绪九年(1883年)任保定知府,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任直隶按察使,后升任布政使。同年10月19日逝世。</p><p class="ql-block">朱靖旬在直隶为官四十年,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始终如一,受到人民的爱戴,深州百姓自发地为朱靖旬建生祠以作纪念,在他去世的第二年,灵柩回安阳安葬时,保定府父老乡亲为他制作了一把“万民伞”,彰德府为他举办隆重的葬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漫步其间,我们遇到了一群同样前来参观的朋友,大家身着冬衣,在一处仿古建筑前合影留念。这座建筑不仅外观精美,其内部结构也完整保留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来到西大街与鱼市街交叉口,望着东南角小楼西山墙上那累累弹痕,人们猜想着这里啥时候发生过激烈的枪战。查阅资料,是1949年解放安阳时,解放军与国民党守军巷战时留下的痕迹。枪痕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巷战是如何的激烈,解放军战士是如何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向东边的鼓楼发起冲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6日早晨5时整,解放安阳老城战斗打响,126师在北门东150米处,用74包炸药,炸开23米宽的豁口,376团及太行52团首先登城,沿三道街、二道街头道街纵深向南扑去,其中一部在马号街敌专署大院,活捉了国民党三专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冀豫清剿指挥部指挥官、少将赵质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攻大西门的125师攻城进展受阻,战士们用一吨炸药在小西门南侧炸开19米宽缺口,125、124两师,均从此登城。125师373团先打掉大西门之敌,而后沿西大街东进,把八一军旗插上鼓楼,该师又分兵一部沿南大街直扑南门,消灭驻守之敌。</p> <p class="ql-block">安阳人民高举红旗和毛主席像,游行队伍欢庆安阳解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次行程不仅让我领略到安阳老城的独特风貌,更深刻体会到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完美融合。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每一处细节都在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故事。离开时,心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敬意与不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