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永流传

文道六十

<p class="ql-block">豫剧《朝阳沟》自1963年拍成电影距今已62年了,作为现代戏中的老戏,由于这部戏接地气,有政治性、故事性和时代感,加之老艺术家们的倾情加持和精心打造,赋予了她超强的生命力。一个时代以来河南人家喻户晓,里面的经典唱段,很多人都能哼吟,至今还在广为传唱。</p> <p class="ql-block">这部戏写了五十年代末期青年学生上山下乡的故事: 城市姑娘银环和未婚夫栓保相约在高中毕业后同赴栓保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栓保先行,银环因母亲反对,左右为难。后在栓保的鼓励下来到了农村,但因不适应体力劳动,思想又产生了动摇;得到母亲病重、催她返城的信后,便不顾栓保母子的劝告,离开朝阳沟。途中与党支部书记相遇,受到了教育;归家以后,又发现母亲竟是装病诳她回城,当即对母亲提出批评,毅然重返朝阳沟。她母亲醒悟之后也随后来会亲家,并决定在朝阳沟落户,与栓保一家共同为农业生产出力劳动。</p> <p class="ql-block">《朝阳沟》电影上演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和家长的带领下,观看了两三次。故事情节已耳熟能详,里面的对白唱词也囫囵吞枣地记住了片片段段。</p><p class="ql-block">下乡当知青后,劳动繁重,生活单调,常用学唱歌唱戏打发业余时间,便了解练习了朝阳沟里的一些经典唱段。当然,在没有曲谱可依,没有收录机可听,没有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唱的什么样子可想而知,不要说字正腔圆,恐怕连准确性节奏感也难以保证!</p> <p class="ql-block">有句话说是“无知者无畏”。不错,我那照葫芦画瓢模仿性的、不伦不类的唱腔,竟然把朝阳沟的一个选段,斗胆搬上了大雅之堂。</p><p class="ql-block">那是78年开春,我到东北上大学的欢迎新生的联欢晚会。作为新生代表,在校礼堂的舞台上,在全校师生热切的目光下,我清唱了《朝阳沟》里栓保娘劝银环的一段戏。聚光灯围绕着我的周身,强光照着眼睛,只见台下黑压压的一片,所有观众仿佛都戴着同一张面具,看不清楚他们的表情。我便越发地胆大,从头到尾“声情并茂”!演唱完毕,刚一落音即刻一阵欢呼响起,随之而来是全场掌声雷动。当时的我,激动得不知是怎么谢幕退场的,只记得退场许久,心里还在砰砰乱跳。这次演出,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壮了我登台的胆量,甚至还有几分沾沾自喜。</p> <p class="ql-block">其实,那欢呼和掌声,并不是对我唱功的肯定,而是河南籍的同学,在远离家乡三千多华里的东北,听到亲切的乡音而情不自禁的举动。他们觉得我为老乡们长了脸、争了光,于是以热烈的欢呼和掌声给与我支持!他们的掌声带动了全场的气氛,大家也跟着拍起了巴掌。原来如此!我稀里糊涂地以为自己唱得好演得像,感受到的是赞赏和认可,但并没有沉醉,而早已化为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当知道真相时已是临毕业的后话了。</p> <p class="ql-block">栓保娘劝银环这段戏名叫“都盼你在农村大有作为”,是《朝阳沟》的经典唱段之一,多位豫剧名家在大型晚会演唱过,河南电视《梨园春》栏目的擂主也常用来参赛。视听得多了,我回想起那次在学校的上演,觉得自己好可笑,敢于将那种不标准不成熟无准备无彩排的东西拿到台面上,简直是出洋相!</p><p class="ql-block">今年的老干部春节联欢会在即,合唱团成员除了集体节目以外,每人至少要出一个单独节目,我便想到了经久不衰的《朝阳沟》剧目,想到了这段广为流传的经典唱段,联系到自己一心想把它唱好的愿望,便积极报名,现已打印于节目单。在有伴奏带有曲谱有乐队的今天,我从头学起,逐字逐句地练、一板一眼地扣;认真跟唱、演练、矫正,终于有了比较满意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以自己的唱腔作为这篇文章的配曲,投稿知青交流地栏目。知青朋友们,你们聆听一下,我这个豫南人有没有把豫剧的原汁原味呈现出来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