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冬月下扬州

长空飞十五

<p class="ql-block">  在2024年的最后几天,赶在元旦节到来之前,利用三天时间,游玩了久仰却未来过的扬州。</p><p class="ql-block"> 烟花三月下扬州,我们这次是冬游扬州,倒也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  扬州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扬州抓住了这波文旅热潮,将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p> <p class="ql-block">  合肥到扬州很方便,乘动车一个多小时沿途无停靠直接到达。</p> <p class="ql-block">  这次在扬州虽然仅游玩两天多时间,但还是打卡了不少精典的景点,留下了难忘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史可法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史可法出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十一月十四日。《明史》本传记载:“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母亲分娩时,梦见文天祥,生下了史可法,这是一则传说。在母亲看来,史可法出生的年代,正与文天祥生活的年代一样,社会矛盾加剧,民不聊生。这是一个需要英雄、招唤英雄的时代,“托梦而生”,是母亲期望孩儿以文天祥为榜样,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史可法出生后,父亲他起名“可法”。“法”者,楷模、仿效也。“史可法”三个字,无形中规范了史可法的人生轨迹,影响了史可法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响堂门前这幅楹联流芳千古:“数点梅花亡国淚 二分明月故臣心”。</p> <p class="ql-block"> 碧血扬州</p><p class="ql-block"> 四月二十五日,十万清军,兵临城下,史可法率领扬州万余军民御敌。多铎下令总攻。清兵依仗红衣大炮的威力,攻势更加凌厉。史可法派人持令牌通告居民:如果城破,敌方问罪,我“一人当之,不累百姓”。清兵四面环攻,西门攻势最猛。史可法下令开炮还击,打死清兵数百人。多铎大怒,亲自督战,西门首先被攻破。</p><p class="ql-block"> 清兵冲进城中,史可法带领军民展开巷战,从西门战至小东门,再转向南门。这时,追兵已到,史可法见大势已去,欲拔刀自裁,众将争前抱持,史可法命义子史德威杀他,史德威不忍执刀,史可法大骂“不孝”。</p><p class="ql-block"> 史可法向迎面之敌大呼:“我史督师也!”遂被俘。多铎见史可法一身正气,不禁“肃然起敬,待以宾礼。”并且尊史可法为先生,婉言劝降。史可法大声喝道:“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多铎知其志不可夺,遂杀之。</p> <p class="ql-block">  史可法书法</p> <p class="ql-block"> 衣冠冢</p><p class="ql-block"> 史公殉难后,义子副将史德威遍寻遗骸不得,遂依史公遗愿,于清顺治三年(1646)清明节,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p> <p class="ql-block"> △中国四大名园之个园</p><p class="ql-block"> 个园的主人花了20年时间、耗用600万两白银即相当于当年扬州一整年的收入约合现在几十个亿打造的私家花园。古人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说,园内有2万多棵竹子、70多个品种。 </p><p class="ql-block"> 该园主人是扬州盐商老大黄至筠,其自诩道德高尚,以竹命名自己的个园,虽有5子,但其家业自第二代就被败掉,现连后人是谁都不知。</p> <p class="ql-block">  个园始建于明代,名为寿芝园,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寿芝园的基础上改建成家宅,因主人爱竹,且竹叶形似“个”字,故名“个园”。全园分为四季假山园林区、南部住宅、北部品种竹观赏区,占地24000平方。该园最负胜名者是以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堆叠而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叠石艺术高超,以石斗奇,融造园法则和山水画理融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园中古树参天,修竹万竿,珍卉丛生,随候异色,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2005年修复竣工的黄至筠盐商豪宅,三纵三进,气势宏伟,更加全面地个园始建于阴代,名为寿芝园,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寿芝园的基础上改建成家宅,因主人爱竹,且竹叶形似“个”字,故名“个园”。全园分为四季假山园林区、南部住宅、北部品种竹观赏区,占地24000平方。该园最负胜名者是以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堆叠而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叠石艺术高超,以石斗奇,融造园法则和山水画理融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园中古树参天,修竹万竿,珍卉丛生,随候异色,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2005年修复竣工的黄至筠盐商豪宅,三纵三进,气势宏伟,更加全面地再现了个园整体历史风貌。个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A级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公布的二十家重点公园之一、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典型的中国江南私家园林杰出代表。2014年6月,个园成为世界文化了个园整体历史风貌。个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A级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公布的二十家重点公园之一、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典型的中国江南私家园林杰出代表。2014年6月,个园成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被乾隆称为“江西大器”的刘凤诰写的《个园记》:</p><p class="ql-block"> 古扬州显贵人家宅第园林的规模盛大,在东南一带名列第一。士大夫凭借祖辈留给他们的恩泽家产,在宅第内修筑园林,四季花木随风摇曳,应酬宾客,设宴招待,吟诗作对,没有比在这园林中更感到惬意畅快的了。何况这宅第园林的命名中所蕴含着主人仁礼之道的坦荡胸怀,其中无不见出其洋洋自得的情趣,其意义更为深远了。</p><p class="ql-block"> 个园,原本是在寿芝园旧址上修筑的,但是主人开辟新建而使之焕然一新。建筑富丽堂皇,庄严雄伟,曲折的回廊,深邃的屋宇,四周又环绕镂空的栏杆,使重重楼阁更加宽敞明亮。叠石假山,沟通泉水汇成碧池。绿色的藤蔓,依山向上曲折攀缘似袅袅炊烟回旋升空,高大的树木遮蔽了晴空更显葱郁茂盛。宅院有时开阔明朗,有时幽深宁静,极尽其各自的情趣。主人能够用他的目力营造出他内心设计、筹划所得的美好垸界,这样,足不出户就能身处仙搅般的春目,人间世俗的纷扰,喧嚣全无了。于是就能怡情养性,在庭院中教子女读书,闲暇时敬宴宾客,与他们共赏幽美宁静的景物,满眼葱茏,充满吉祥温馨的氛围,迎着扑面吹来的阵阵春风,其乐无穷。 </p><p class="ql-block"> 主人生性喜爱竹子。这是因为竹子的根牢,君子见到竹的根就想到培养自己的德行则先要使自己的根本牢固;竹心是空的,主人见到竹心,就想到处世务必宽宏大量,至于见到竹体的挺直有节,就想到为人立身应磨砺自己的操守气节。这样看来,主人爱竹其意义确实重大深远啊!哪里只是因为竹子冬青夏翠,表面象碧玉一样鲜润,显示这地方竹子之美而已!</p><p class="ql-block"> 主人于是称此园:个园。</p><p class="ql-block"> 个园内奇花异草丛生,随季节而改变色彩。个园的各种美景和情趣远远胜过子山所说的“两侧八九丈,纵深数十步,榆树、柳树两三行,梨树、桃树一百多株”而已。主人以他的爱好为爱好,以他的所乐而乐,施展出他的才华,有利于时世,顺应那安逸闲适的生活,立德养性,是以润泽其身,增厚那幸福的根基,从而使整个家族都能得益,子子孙孙都能适宜受到好处。为此,我将为主人而歌咏,以他那样的园林而欢乐。</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戊寅(1818)中秋,刘凤诰记并书写。</p><p class="ql-block"> 《个园记》作者:刘凤诰(1761年-1830年),乾隆探花、太子少保、翰林院编修等,字丞牧,号金门,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观泉村人。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进士胡长龄榜第三人(文探花)。乾隆称刘凤诰“江西大器”,更多的人称他“江西才子”。</p> <p class="ql-block">  两侧是银桂树林,寓意迎贵宾。</p> <p class="ql-block">  两个半圆拼起的大桌,男主人不在时,只能用其一半,只有男主人在家时才合桌用餐,寓意团圆。</p> <p class="ql-block">  厨房使用的是九孔灶台,据说紅顶商人胡雪岩家的灶台才七孔。</p> <p class="ql-block">  三片竹叶形成个字</p> <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东关街</p> <p class="ql-block">馥园简介</p><p class="ql-block">“谢馥春 •馥园”于太平天国战乱以后(同治三年1864年)谢馥春从仙女庙迁回扬州所建,为罕见的住宅、园林、作坊三合一建筑群,位于东关街马监巷西侧谢家巷内,谢氏勤业堂亦曰"馥园",园内有三株古老牡丹,均系园主人建园时所种植,距今150多年。目前是江苏省重点打造的非遗创意基地,园内由“谢氏古宅”、“千秋粉黛剧场”、“牡丹园”“香粉铺”、“红楼”、“工艺体验区”和“非遗文化展示区”七个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天下香粉,莫如扬州”谢馥春是中国近代工艺的先驱者之一,是中国第一家化妆品企业,享有“中华首妆”之美誉,自1830年诞生以来,素以“宫粉、贡粉、官粉”的身份地位,笃行天下,并于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产品畅销东南亚,东北亚各国。</p><p class="ql-block"> 园内除有谢馥春非遗大师刘新工作室外,还呈现联合国非遗项目雕版印刷大师陈义时工作室和国家级扬州刺绣吴晓平大师刺绣工作室、阚凤祥漆器工作室及省级非遗项目夏元安大师精细木作工作室、香道孙大维大师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  该巷长约百米。清乾隆年间的《扬州画舫录》上称“哑官人巷”。官人,唐时称居官者为官人,后指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男于的敬称。同治年间,“哑”字谐音改成“雅”。</p> <p class="ql-block"> 宋代东门城楼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隋一宋)”内。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高宗赵构以扬州为“行在”,扬州知州吕颐浩被任命为兼职户部侍郎,旋又升为户部尚书。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赵构于扬州诏命“扬州浚隍修城”,吕颐浩主其事,调动国力,以都城形制,用大砖修砌,史称“宋大城”。略成方形的宋大城,东西约2200米,南北约3000米,设有四门:东为康海,西为通泗,南为安江,北为迎恩。东门遗址2000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不仅唐、五代、北宋、南宋遗迹叠压关系清晰,还发现北宋州城的门道,其东、西两侧的宽度各为5.07米和6.09米;以墙基底宽13.5米推算,城墙顶宽约9米、高约13米。2006年建东门遗址公园。2009年参照宋代《营造法式》,复建城墙及重檐歇山顶门楼,以再现宋代扬州“壮丽压长淮,形胜绝东南”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  马可波罗(1254—1324年):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是700多年前难一走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京杭大运河的外国人,是叩开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大门的第一人。 马可波罗在中国17年,扬州是他唯一担任地方官员---扬州路总管府总管三年(1282—1285年)的城市。东门是他从泰州骑马进扬州城的路口。</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不是生母,便是乳娘。</p><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始凿于春秋,初通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元代裁弯取直,南北直航;明清维系国脉,臻于极盛。它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全长3200余公里,历经2500余年,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八个省级行政区,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沟通东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向西銜接了亚欧丝绸之路,向东延伸了海上贸易通道。</p><p class="ql-block"> 中国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连通了历代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对中国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沿岸人民因之生息、交流、融合。</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大运河”于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遗产名录》。这条巨型线性、活态文化遗产带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代表,也将在新时代中国创造的壮阔征程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古时的扬州因漕运而兴,因盐市而盛。扬州面江背淮,跨河临海,是当时的水陆交通枢纽,南北货物集散地,是中国运河第一城。天下之盛扬为首,足见当时扬州有多繁华。</p> <p class="ql-block">  中国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晚期,隋代时第一次全线贯通,元代完成第三次大沟通。它是世界上唯一一条为确保漕运安全,达到稳定政权、维持统一的目的,由国家开凿和管理的人工运河。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它成为一个伟大农业文明的运行核心,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促进了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 </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的国家管理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内容纷繁复杂,涉及职官机构、漕运仓储、钞关邮驿与闸坝船政等诸多方面。国家兴衰与运河命运休戚与共,运河通则王朝兴,王朝衰则运河废。大运河贯通了南北江河,也连接了海陆内外,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铸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不仅是粮食、盐铁等物资、运输的交通保障,更是沿岸腹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沿岸各级市镇的兴衰、新旧社会形态的更迭、民间风土人情的移化、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大运河影响都城的选址与规划,也影响沿线工商业城镇的兴起与衰落;塑造了沿线一代代人独特的生活方式,衍生出丰富长久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坐镇扬州的十年,是杨广最惬意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他历练才干、陶治情操,南国情思令他魂牵梦绕。</p><p class="ql-block"> 大业元年(605)八月,杨广亲率万舸自东都启航,入通济渠南行,吹响了江淮繁荣的序曲。</p><p class="ql-block">从河洛到江淮至吴越之地,河流贯通,城市相连。</p> <p class="ql-block">  乾隆座船</p> <p class="ql-block">  北京,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都。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古都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集大成者,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北京,这样的紫禁城,与大运河有着怎样的故事?明朝初年,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承袭南京宫城规制的北京宫阙在短时间内全面建成。充足的物质准备、科学的设计施工,保障了营建工程的顺利开展。无数的建造材料、能工巧匠顺着大运河来到北京,为紫禁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力、人力支持;大量的粮食蔬果、丝毛棉麻纷纷北上,丰富了宫廷内外和沿途百姓的日常生活。各地才俊、各色文化,在运河两岸和国都的中心拥有了广阔的舞台;开放与包容、革新与沉淀,纵贯南北的运河水普济着天下苍生、滋养着中华文脉。</p><p class="ql-block"> 运河汤汤,宫城巍巍。大运河孕育了紫禁城,紫禁城也成就了大运河!</p> <p class="ql-block">  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元大都(今北京)基础上营造新都。一道诏令,万民齐动。大运河上,一时千帆竞过,百舸争流,好不热闹。一批批巨木、砖瓦、石料,一袋袋大米、食盐、茶叶,江浙的棉布、丝绸、织锦,安徽的笔、墨、纸、砚,还有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满载货物的船只如织如梭,沿着运河北上,源源不断地供给紫禁城,故有”运河漂来紫禁城”之说。</p> <p class="ql-block"> 钿钗礼冠(复原件)</p><p class="ql-block">隋一唐(581—907年)</p><p class="ql-block">原件江苏扬州曹庄萧后墓(M2)出土宽32厘米 高38厘米。</p><p class="ql-block"> 出土时已朽烂严重,现根据清理测量重新复原。该冠采用了金、铜、铁、玻璃、汉白玉、珍珠、木、漆、棉、丝等10种材料,饰件加工时经过了锤揲、焊接、掐丝、镶嵌、瑬金、贴金、铸造、錾刻、抛光、剪裁、髹漆等12类工艺。</p><p class="ql-block"> 冠上立12株花树,正面饰钿花12枚,冠前下端置宝钿蔽髻,冠体两侧各置博鬓一件;与冠配套另有宝钿饰首的12枚钗。该冠的部件配置完全符合《隋书》中对皇后等级钿钗冠的描述,是皇后萧氏崇高地位的呈现。</p> <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中国大运河,不仅是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更是活态的交通设施、水利工程、生态廊道、文化景观和旅游目的地,将一如既往地对经济社会发展、文明交流互鉴发挥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运河通,物产丰;运河盛,国家强。中国大运河的传承守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p> <p class="ql-block"> △晚清第一园之何园</p><p class="ql-block"> 何园又名寄啸山荘,主人何维键,号芷舠,曾任清朝海关监督,因目睹滿清腐败,辞官至扬州,建造了此何园。,何园建于光绪九年即1883年。</p> <p class="ql-block"> 何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寄啸山庄”,位于扬州市老城区的东南角,原系清乾隆时“双槐园”旧址,光绪年间为湖北汉黄德道台、江汉关监督何芷舠扩建故名。何园南为住宅,北为园林。园林分东西两大部分,有游廊连接。东部建有花厅、船厅、六角小亭、湖石假山。西部水池居中,池中置水心亭,水池周围复道回廊高低曲折与主楼相连,可登临鸟瞰园景。园东南部为“片石山房”,有湖石假山一座,相传为清初大画家石涛手笔,被誉为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p> <p class="ql-block">  何园,原名寄啸山庄,是扬州私家园林中的压轴之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与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同时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公园。何氏家族和中国近代史上几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关系十分密切:</p><p class="ql-block"> 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光绪皇帝老师孙家鼐是同乡加儿女亲家,进退与共;与光绪皇帝另一位更有名气的老师翁同龢以及清廷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也有姻亲关系。</p><p class="ql-block"> 何园其建筑特色之冠—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誉的1500米复道回廊构成园林建筑四通八达之利与回环变化之美,在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片石山房“天下第一山”,是画坛巨匠石涛和尚叠石的“人间孤本”。著名学者余秋雨称在中国造园史上,能让人仰望的就是何园的“片石山房”了。</p><p class="ql-block">中国当代古建园林专家童寯、刘敦桢、潘谷西、罗哲文、陈从周等都对何园独特的造园手法备加赞誉,称它为“江南园林中的孤例”。罗哲文先生还专门为何园题词“晚清第一园”。</p><p class="ql-block"> 走进何园,宛如走进一幅历史人文的旖旎画卷;一位集官僚、盐商、隐者、教育家多重身份的传奇人物,曲折隐秘的心阶历程在此淋漓披露;一个由封建走向开明的世家大族兴衰荣辱的生存活剧在此栩栩上演;一部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丰富多彩的外传故事在此生动展现⋯•</p> <p class="ql-block">  船厅 建园主人一生与船紧密相连。此厅是其形象化的标志性建筑。专家们也为窗开四面,地铺波纹”的构建手法叹为绝妙</p> <p class="ql-block">  何家祠堂又名光德堂,取园主人何芷舠之父何俊公“登祖宗之堂可对先灵读传记之文,可光旧德我”句。园主人祖籍安徽望江,每年春天回原籍祭祖多有不便,故在营造何园的同时,建了家祠,以寄托子孙对先祖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何家祠堂是一个单独的院落,成“一”字排开,这在我国的祠堂建筑中极为少见。在寝堂中掘井一眼,就更为罕见了。</p><p class="ql-block"> 祠堂现分享堂和寝堂两个部分。在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享堂是家族或家庭举行祭祀大典的预备场所,也兼作聚会厅、议事厅和法庭,讨论处理宗族大事,也是每月朔日孝子顺孙学习家规的地方;寝堂是供奉祖先神主的建筑,其后檐墙前设神橱,供奉历代神主牌位,楼上作为专门摆放历代恩纶、族谱等重要文献的地方。据何家后人回忆,当年祠堂内没有牌位,仅挂有容像。这里陈设的容像为原祠堂的真迹复制品,按昭穆排序,中一间容像为园主人芷舠公的上五代,西间容像居中的园主人父亲何俊和俊公的大夫人陈氏,右幅为俊公的三夫人任氏(园主人的生母),左一幅为俊公的五夫人程氏;东间容像为园主人芷舠公和孙夫人。</p><p class="ql-block"> 享堂内陈列了何氏家训,并在享堂的西边一间布置了签押房。签押房是当年何家的经济中心,管理着何家各种来往帐目。</p><p class="ql-block"> 随着何家祠堂修复对外开放,何园己成为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和最原始的一座古典私家园林。</p> <p class="ql-block">  此亭被专家视为中国戏亭的范例。也有专家认为此为扬州园林中的“小方壶”。所谓“方壶”,即“海中仙山”。</p> <p class="ql-block"> 何园内的石涛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石涛(1642-1707),清代画坛巨擘,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绘画艺术理论家、绘画实践革新者、叠石造园大师,是“扬州画派”的开创人、奠基者。</p><p class="ql-block"> 石涛晚年(1692—1707)定居扬州,专心绘画、叠石和理论写作,创作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其超人的学识见解堪称千古绝唱,对近现代绘画艺术产生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石涛对于中国绘画和造园艺术所作的贡献,扬州市人民政府于2000年发文在扬州何园设立“石涛纪念馆”。石涛纪念馆分四个展厅,全景式展示石涛生平、绘画造园与美术理论成果及其在扬州的创作和人文生活。石涛纪念馆是扬州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 晚居扬州 终成画圣</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石涛五十一岁,由于在京终不得称心,遂买舟南下返回,其后定居扬州,专心绘画、叠石、写作。</p><p class="ql-block"> 石涛晚年出佛入道,其绘画和造园艺术炉火纯青,精品迭出,其一生作品一半出自这个期间。同时他将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进行总结和整理,著《画语录》十八章,其超人的学识见解堪称千古绝唱,对近现代绘画艺术产生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 自画墓门 长眠扬州</p><p class="ql-block"> 康熙四十六年(1707)石涛因腰病溘然长逝,时年66岁。其徒高翔(扬州八怪之一)协助料理后事,建墓于蜀冈平山堂后。石涛生前曾自画《墓门图》,并题“谁将一石春前酒,漫酒孤山雪后坟”,一代画圣,长眠于此。扬州兴化学者李驎为其著《大涤子传》,其中写道:“一日,自画竹一枝于庭,题绝句其旁日:‘未许轻栽种,凌云拔地根。试看雷震后,破壁长儿孙。’其诗奇峭惊人,有不可一世之概。”这是记述石涛寄居扬州时的心志和情怀。</p><p class="ql-block"> 石涛纵情于扬州,最终安息于扬州,了却了人生宿愿。</p> <p class="ql-block"> 平山迎驾 心动扬州</p><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八年(1689)春,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三月初驻跸扬州。石涛来到扬州于平山堂再次接驾。康熙帝在众人中认出了石涛,当众呼出石涛的名字,令石涛欣喜不已。石涛所绘当时情景一画一书手卷,长约150厘米,图中绘蜀冈中峰、东峰,地势高峻,花木葱茏,山头庙宇巍峨,晨光初露。双峰之间有一匆匆行人,显然是兴致匆匆的和尚的自画像。图后书七律二首,记录接见情形与本人感受,用笔刚劲有力,逢“神龙”“天颜”“驾”“万岁”等八处字眼,均抬头或空格书写,以示崇敬。后不久又画《海晏河清图》颂扬清政府的仁政,并刻印自称“臣僧”,拟敬献给康熙。同时他也对自己在“画师如云”中妙手独具颇有信心,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御用禅师,从而促使他日后走上了赴京谋仕之途。</p> <p class="ql-block"> 功名破灭 南返扬州</p><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九年(1690)石涛赴北京。期间他创作了《醉吟图轴》等大型作品,交结显贵,企图出人头地。然权贵们仅视其为一画僧,并未真正重视其才学。最令石涛感受屈辱的是康熙帝下旨绘制《南巡图》以彰显政绩时,竟无视正在京城的他,而是请来南派正宗王石谷主持此事,使石涛顿觉颜面尽失。他终于明白自己在京城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悲吟道:“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康熙三十一年(1692)石涛南返,在桂林、宣州、南京和扬州等故地的定居选项中,他看中了扬州。</p> <p class="ql-block"> 神来之笔 震惊扬州</p><p class="ql-block"> 位于扬州拱宸门外的天宁禅寺是扬州八大名刹之一,其住持久闻石涛画名,便请石涛为殿侧的七十二 间耳房各画一幅山峰,一房一幅,峰峰各异,并峰峰都有别于皇室画家。石涛应答,约定一日一幅,画七十二天。待到第七十三天,天宁寺僧和扬州画坛诸家早早聚拢,众人刚出拱宸门,只觉晨雾迷漫,河上、城边、寺外、寺内均白茫茫一片。越是靠近寺院,雾气越浓,连对面僧俗都显得隐隐绰绰。闻气味,仿佛是山岚。过了天王殿,又闻飞瀑之声不绝于耳,可四处观看,佛院内除了几株银杏以外,别无所有。人们仔细寻觅才发现,这一切均来自耳房。这是传说,但传说是有根据的。石涛画山水,善于用墨,重视表现氤氲之气,赋予山林以生命。他在黄山观察多年,为太守画过七十二峰,搜尽奇峰打草稿,胸中自有千万山。 </p> <p class="ql-block">  石涛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历代名家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王原祁评曰:“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齐白石赞曰:“绝后空前释阿长,一生得力隐清湘。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张大千将石涛视为“画中之佛”,一生研究和临摹石涛作品,并由此开创了其独特的艺术之路。潘天寿赋诗赞道:“古阿罗汉是前身,五百年来无此人。岂仅江南推第一,笔参造化墨通神”。傅抱石称石涛是“中国画史上永远放着璀灿的光辉的画家。”吴冠中指出“中国现代美术始于何时,我认为石涛是起点。” 朱良志说:“在文人画史上,石涛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他无疑是文人画发展中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独特创造对当今艺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美国著名学者,中国艺术史研究权威之一高居翰教授感叹道:“登峰造极的独创主义大师中,视野最宽广,技巧最高妙的画家是原济,又名石涛。”</p><p class="ql-block"> 石涛对于扬州情深意浓。综观他在扬州的十五年,不仅作为扬州画派的奠基者开创了“扬州八怪”之艺术风格,创作了千古名篇“画语录”,在叠石领域也造诣非凡,在扬州园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他的艺术理论和绘画及叠石作品是扬州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必将继续影响中国绘画和造园艺术的现在和未来。</p> <p class="ql-block"> △大明寺</p> <p class="ql-block">  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次南巡,目的地就是这大明寺。</p> <p class="ql-block"> 大明寺位于扬州蜀岗风景区之中峰,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它初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鉴真纪念堂、欧阳祠、谷林堂、平山堂、栖灵塔、卧佛殿、钟楼、戒台、西园(康熙碑亭、乾隆碑亭)、天下第五泉等景点建筑,以淮东第一观而闻名天下,古有扬州第一名胜之说。</p> <p class="ql-block">  此对石狮,为清代乾隆四十九年时所建重宁寺之遗物,距今已有230年的历史。1949年,因市政府建设需要,将重宁寺这对石狮移置于渡江桥,不久,一石狮被车撞入河中。1961年,扬州市市长钱承芳遣人打捞,随后将两只石狮移置大明寺“栖灵遗址”此牌楼前。石狮按皇家园林规格要求而雕镌,造形雄健,正头、蹲身、直腰、口微张、牙咬合、前爪平伏、傲视远方,雄健而威猛。</p> <p class="ql-block">  欧阳祠又名欧阳文忠祠、六一祠,为扬州人纪念欧阳修在扬州的德政而建,欧阳公晚年自号六一居士,自曰:吾家藏书有一万卷,集录三代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p> <p class="ql-block">  平山堂出自文章太守,瘦西湖出自两淮盐商,文化精英的荟萃与商业经济的繁荣,联手造就了名城扬州。因此,清代康乾二帝历次南巡都往返扬州,虔诚拜谒欧阳修所建的平山堂,原来的自然河道华丽转身为举世艳羡的湖上园林,形成“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  平山堂与大名鼎鼎的宋代文豪欧阳修。欧曾在扬州做过知府,他在风水宝地大明寺旁修了平山堂,建成后吸引许多儒家学者到这里作诗喝酒聊天,在当时淮南地区十分出名,是文化盛地,欧阳修桃李滿天下,其最有名的弟子苏轼在转徒南北的路途中每次途经扬州都要来平山堂怀念恩師欧阳修並留下诗作。</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去世后,也曾任扬州知府苏轼在老師的堂后建了一座谷林堂,穿过谷林堂后面就是欧阳修的文同堂,面一幅欧阳修的画像石刻,不答从什么角度看他,他双目始终注视着你,双脚也始终对着你站的方向,这样的地方,康乾南巡当然都要来凭吊一番。</p><p class="ql-block"> 谷林堂始建于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为大文学家苏轼任扬州知府时所建。堂名取自于苏轼诗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中的“谷林”二字。</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十九年,大明寺住持星悟禅师在平山堂养有两只鹤,极为珍爱,任凭双鹤戏耍自如,后来雌鹤患足疾而死,另一鹤也绝食而亡。星悟禅师深为感动。将双鹤埋葬在此,并立一石碑,上刻“鹤冢”。并立方碑曰:“无意羽毛之族,尚有如此情义,而世有不如羽禽之道义,乃可悲可愧乎!”</p> <p class="ql-block">  这口井,曾有位状元评点天下烹茶的水,他认为大明寺的泉水可排到天下第五。</p><p class="ql-block"> 唐元和九年(814)状元张又新著的《煎茶水记》曰:“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因此扬州大明寺泉水誉称第五泉。</p> <p class="ql-block">  栖灵塔,始建于隋朝,当时隋文帝杨坚为了庆祝生日下诏全国建塔30座,供奉佛舍利,此乃其中一座,塔第八层供奉有佛骨故叫栖灵塔,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来过这里,塔顶是俯瞰瘦西湖和扬州城的最佳位置。</p><p class="ql-block"> 当年白居易和刘锡禹两位诗人互相搀扶爬上这座九层宝塔。</p><p class="ql-block"> 现在可以二楼乘电梯至七楼。</p> <p class="ql-block"> 大明寺内鉴真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鉴真(公元688-763年);古扬州江阳县人,唐代律学高僧,中日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舍身弘法,历时十年,六次东i度日本,是日本的“文化恩人”、“律宗始祖”、“医药之祖”。1963年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两国商定建造鉴真纪念堂,纪念堂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参照鉴真在日本唐招提寺金堂设计,于1973年动工建设,造型典雅古朴,保存了唐代的建筑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鉴真曾是大明寺主持,因六次东渡日本,被日本人奉为神。</p><p class="ql-block"> 鉴真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年)扬州江阳县(今扬州市区)人,俗姓淳于,14岁于大云寺出家为沙弥,20岁游学洛阳、长安。他在两京遍访名刹古寺,求教大德高僧,终成饱学之士。鉴真回到扬州,积极从事佛教和社会活动,建寺造塔,讲律授戒,设悲田院、敬田院救济贫病、供养三宝,被尊为淮南江左“独秀无伦,道俗归心”的宗教首领。</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是梁思成先生一夜之间设计而成。我国传统纪念碑以竖碑为多,而鉴真纪念碑采用横式,打破传统格局,具有时代感。纪念碑的底座采用莲花样式,以示神圣。莲花座之上,有以卷叶草为主题的纹样花饰,因其是唐朝特有的草,象征鉴真生活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碑亭正中须弥座上横立汉白玉碑,正面镌刻郭沫若手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撰写的长篇碑文。殿前庭院中有一石灯笼,是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故里时,日本唐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顺长老所赠,至今长明不灭,象征中日两国世代友好的光明前景。</p> <p class="ql-block">  扬州鉴真纪念堂前的石灯笼与日本唐昭提寺前的石灯笼原本是一对,由日本唐昭提寺赠送。里面的长明灯从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从未熄灭过。</p> <p class="ql-block">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p><p class="ql-block"> 公元759年鉴真大师设计建造,770 年建成,位于日本奈良市五条町,最盛时曾有僧徒3000人。金堂建造精美,是寺内最大建筑物,被誉为国宝。</p> <p class="ql-block"> △瘦西湖</p> <p class="ql-block"> <b> 瘦西湖古称保障湖,总长约</b>4.5<b>公里,宽约</b>13<b>米至</b>116<b>米。瘦西湖水道为历代扬州城护城河构成,清乾隆年间形成连贯、细长富于曲折变化的线性水体。其首尾多条水路与大运河相连,是大运河上独特的文化景观。瘦西湖反映了大运河对沿线城市经济文化的催生作用。保障湖是因</b>诗人汪沆的一句诗而改称为瘦西湖。</p> <p class="ql-block">  瘦西湖是巨大版的江南园林,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因康乾两代帝王六次南巡,两岸陆续建园,进而形成壮观的湖山盛况。</p> <p class="ql-block">  24桥景区, 因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绝唱“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而得名,由熙春台、望春楼、小李将军画本和二十四桥等景点组成。主体建筑熙春台碧瓦飞薨,气势雄伟,再现北方皇家园林之气概。</p> <p class="ql-block">  “五亭桥”扬州城市的品牌,又叫莲花桥,空中俯视似盛开的莲花。桥上有五个亭子,亭下有大小15个洞,月园之夜,洞洞含月,非常神奇。</p><p class="ql-block"> 该桥建于1757年,是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扬州巡盐御史高恒出资建造的,高是乾隆的小舅子,后因贪污被乾隆处死了。</p> <p class="ql-block">  白塔有一夜建白塔之谈。据说乾隆当年来玩时,觉得“这里景色像朕之北海,独缺一白塔”,陪同的盐商为讨好皇帝,用盐一夜之间堆出了白塔,乾隆次日一看“好家伙扬州盐商之富啊,朕不能及!”</p><p class="ql-block"> 白塔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史载借鉴北海琼岛春萌之白塔,高28.5米,由十三天、龛和塔基三部分组成,它是我国现存砖砌喇嘛塔为数不多的代表作。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夜造塔”的传说。著名学者陈从周在《圆林谈丛》中曾将北海塔和扬州的塔进行对比,认为白塔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有别于白海塔的厚重工稳。</p> <p class="ql-block">  传说乾隆皇帝在此钓过鱼,又叫钓鱼台,是一处著名打卡点。园形门里可看到五亭桥,边洞被视觉拉成椭园可见白塔,两景一横一竖,颜色一彩一素,加上钓鱼台本身这一景,一照三景,三星拱照。</p> <p class="ql-block">  小金山,长春岭的别名,湖中长岛。岛上的建筑布局因地制宜,诗文联对众多,花木精致,属于湖上书卷气浓郁、文化内涵丰富的一角。院内西北墙角有两幅扇面石刻,上面一幅是刘墉手书的范仲淹《道服赞》小楷,下面一幅《罗浮仙影》,蝴蝶翩翩起舞,传播道教文化,东北墻角石刻为吉亮工所作狂草书迹。院内有两株百年银杏,绿叶蔽空,绿荫下置一钟乳石石盆,此为北宋花石纲遗物,因战争而滞留扬州。</p><p class="ql-block"> 门前有一对笑盈盈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  院内有一来自广西的一整块钟乳石,到梅雨季节,上面长满青苔,像一个天然水墨画的大盆景。</p> <p class="ql-block">  小紅桥</p> <p class="ql-block"> 瘦西湖景区内的徐园</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一五年建于清代桃花坞旧址。原为祠祀辛亥革命第二军军长徐宝山的亭林。月洞门额上草书《徐园》二字,为清末扬州书法家吉亮工(号风先生)所题。园内建有听鹂馆、羊公片石、春草池塘吟榭、冶春后社、疏风馆诸胜。</p> <p class="ql-block"> 徐园内两口大铁锅已有1600年历史,是南朝萧梁时期的镇水神器----铁镬。</p> <p class="ql-block"> △皮市街</p> <p class="ql-block"> △扬州美食</p><p class="ql-block"> 扬州是美食之都,游扬州少不了品扬州美食。短短两、三天品食了以下几处的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冶春茶社,</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877年,谓之有美景,水阁相应,曲径通幽,景色醉人心;谓之有美文,杯盏唱酬,冶春诗社贯古今;谓之有美食,蒸饺、汤包、贡茶等佳肴冠扬州,并办有“冶春面点制作技艺”“冶春风情文化”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百余年来,本着“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原则,冶春加快了准扬细点的提质与宴席新品开发的步伐,扬州炒饭、大煮干丝、水晶肴肉等传统菜品风味更加独特;红楼早宴、三头宴、乾隆御宴等名宴更是与时代养生理念同拍共振,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国内外来扬政要都曾驻足于此,体验博大精深的淮扬美食文化。</p><p class="ql-block"> 2011年,冶春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相继开设了连锁分店,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入选“中华餐饮名店”“中餐繁荣基地”“黑珍珠餐厅”“米其林餐盘奖”等荣誉榜单超百余次,2015年,被江苏省商务厅评为“江苏老字号”,2024年,被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p> <p class="ql-block">  红桥,原在保障湖(今瘦西湖)上,因红桥修楔而蜚声。</p><p class="ql-block"> 该桥始建于明末,乾隆元年改建石桥,改名虹桥。桥滨有茶酒肆。孔尚任力之题榜“冶春社”。后几易其址,今治春园建于清末民初,南临北护城河,北枕丰乐上街,内有余继之的治春花社等,王景琦为余氏题的“冶.春”石额。酒茶菜点沁染风雅,秀美风光甲冠天下。时人曾仿建小红桥,更添韵致。为赓续文脉,再现胜境、于二零二三年经冶春公司实操,扬州园林营造,复建于旧址之上。桥体全木材质,以编梁为术,棒卯相接,扣合严实、间不容发,长虹卧波,一桥飞跨。赞乎治春茶社,以小紅桥复建为契机,秉持文旅融合,屹立于世界美食之都。</p> <p class="ql-block"> 趣园</p> <p class="ql-block"> 趣园,原名“黃园”,曾是盐商黄履暹的私家园林。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曾四次游览此处,并于1762年御书赐名“趣园”。此园主要建筑有锦镜阁、四桥烟雨、光霁堂、连漪堂、澄碧楼等。近年来在原有基础上完成提升改造,现为淮扬菜品鉴中心、黑珍珠“二钻”餐厅。</p> <p class="ql-block"> 怡园</p> <p class="ql-block">  怡园酒店管理公司团队组建于1992年1月,以“传承淮扬经典、致力健康饮食”为理念,数十年来在淮扬菜传承、餐饮服务、酒店管理领域耕耘不辍。怡园饭店(四望亭店)为怡园酒管公司经营之门店。我们这次就下榻怡园,出门就是四望亭。</p><p class="ql-block"> 怡园饭店(四望亭店)于2020年获评“世界美食之都示范店”称号,于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连续入选大众点评网“必吃榜”、携程网“美食林餐厅”。</p> <p class="ql-block">  四望亭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明万历《江都县志》引宋《宝祐志》记载,亭为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事崔与之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始建,明代改建为江都县学的魁楼,供魁星,倡文风。亭属砖木结构,三层八面,八角攒尖顶。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守扬州,曾利用其作瞭望之所。清人所著长篇小说《绿牡丹》,一名《四望亭》,第二十回“四望亭上提马猴”,描写江湖侠女花碧莲四望亭上捉拿马猴,情节生动,流传甚广。</p> <p class="ql-block"> 双东酒店</p> <p class="ql-block">  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双东就深藏此巷中,出租车司机听我们去双东,立马说你们事先做好了功课吧?</p> <p class="ql-block">  软兜嫩滑、狮子头鲜美</p> <p class="ql-block"> 东关街小吃</p> <p class="ql-block"> △扬州三把刀</p> <p class="ql-block">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文化瑰宝,著名的扬州“三把刀”----厨刀、修脚刀、理发刀,便是扬州历史长河中留存于今的文化符号。扬州厨刀是声播全国、享誉世界的淮扬菜的代名词,其技艺以精工细作著称,厨刀下的食雕更是“纤锋剖出玲珑雪,薄质雕成宛转丝”;扬州修脚刀由技而医,由技而艺,代代相传,极具功力;扬州理发刀以精修细剪、操作细腻、发型多样、因人施艺为特色,曾被清代乾隆皇帝御赐为“一品刀”。从古至今,以“三把刀”行业为代表的生活服务业不断繁荣发展,形成“精、雅、美”的扬州民俗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