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水韵

程奎

<p class="ql-block">关于平水韵</p><p class="ql-block">诗词当向普罗歌,</p><p class="ql-block">平水犹弹遗笑多。</p><p class="ql-block">走向民间天地阔,</p><p class="ql-block">汇成浩瀚壮山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和很多爱好文学的人一样,从小就喜欢中国的古诗词,有时手痒也会拽两首,还出过一本儿垃圾性的诗集。哈哈。我给自己的定位:我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不是诗人。有些诗词朋友劝我要写平水韵,我听了笑笑而已。</p><p class="ql-block">中国曾经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科举以诗取士,一首好诗可以让一个文人一朝名噪天下。因此,中国许多文人都有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梦。我自认为还是比较清醒的,诗歌儿是我的业余爱好,我的诗大部分都是散步时间写的,我的整块儿时间是用来写小说,写记事文学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此我没有下太大功夫研究诗词,兴致来了就搞个顺口溜,如此而已。对平水韵,我有自己的认识。中国诗韵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大的变化,到平水韵这,好像是定格了,成了文人们恪守的清规戒律。</p><p class="ql-block">格律诗毕竟太束缚人了,于是,五四时期出现了新诗,这是对古代格律诗的一种叛逆和否定。但是还是有人喜欢格律诗的,为了打破平水韵的枷锁,人们搞出了一个中华新韵。中华新韵又经过几次修改,现在已经成熟,基本就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新声韵。而入声韵早已经死亡,已经不是流行的语音,一些古诗词的爱好者们仍然恪守着平水韵的清规戒律不放,似乎不写平水韵就没有味道。对此,我有点儿哭笑不得,难道我们还要固守:斜xia、得dei、白bo的入声读音吗?</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太喜爱古诗词了,一个家庭从小就教孩子们背唐诗宋词,也有许多孩子们由此也走上诗歌创作的道路。但是今天的人们要学外语,学计算机学许多尖端的自然科学。诗词只能是一个业余爱好,要让人家下功夫搞平水韵创作,实在是把人往窄胡同儿里逼。要让诗歌儿真正为今天的广大群众接受,还是要搞中华新韵。</p><p class="ql-block">喜欢平水韵的只是一个小圈子,在你们那个小圈子里互相欣赏就是了。诗歌的未来还是要大众化,平民化,要与时俱进,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而不是象牙塔化,小圈子化,贵族化。要让僵尸文字彻底走进历史,就像司马相如大赋中的许多死亡文字一样儿。其实,平水韵无非就250多个字而已,下点儿功夫掌握起来并不太难。但是,既然已经是死亡的读音了,我们为什么还要顽固地坚守这些僵尸呢?时移而事变,向前看,不做遗老遗少。所以我坚持五四以后兴起的中华新韵。</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中国诗韵<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的</span>几次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诗韵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隋代的《切韵》是诗韵的起点,分为193韵。唐代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唐韵》,共有206韵,但实际使用中有些韵可以合并,最终形成《广韵》,共有108韵‌12。</p><p class="ql-block">‌宋代至金元时期‌:在宋代,《广韵》进一步合并为106韵,称为《平水韵》。这一体系在金元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后世诗韵的基础‌12。</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明清时期,诗韵进一步简化。明代出现了十三辙,共有13韵,阴阳上去四声通押,主要记录北方官话地区的语言系统‌2。清代有《佩文韵府》,是《平水韵》的加强版‌2。</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至今‌:民国末年,出现了《中华新韵》,最初有18韵,后来简化为14韵。新中国成立后,又有《中华今韵》和《中华通韵》等版本,目前常用的《中华新韵》有16韵‌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变化反映了语音和语言的发展变化‌。唐代诗人押韵主要依据当时的口语,而后来由于口语的变化,诗人更多地依赖韵书来押韵。例如,《切韵》以当时的洛阳音为主,而《唐韵》和《广韵》则扩展了韵部,以适应更多的语音变化‌12。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诗歌的创作和阅读,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变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