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趣味事(记忆中的大澡堂)

抒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每逢冬季,随着天气逐渐地变凉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也会发生了一些变化。江淮之间的人家,特别是城里的人们,开始忙碌着贮存一些过冬的生活用品,这里也包括为过年准备的年货。山区的老百姓也会在这个时节,利用农闲和冬季气候得寒冷,考虑到城里人地过冬,准备了一些生活必需品。除了各种食物之外,什么腊肉、冬笋,最为稀罕的就是木炭。记得有年头了,城里也按票供应过木炭,只不过木炭的质量很难保证。有的因烧炭师傅掌控得不好,或者木材本身的原因,木炭里会有没有烧透的死结和生材。既不能烤火取暖,又不能作为火锅炭炉的原料,因为它冒的烟很熏人。那时的冬季,在大街小巷,有时也能看到挑着木炭的农夫在吆喝。有条件的人家,通过关系早早地就定好了过冬的物品。城里还有一些大单位,每逢冬季都会安排人员去山里收购过冬烤火用的木炭。作为福利,也会卖一些给职工。大多数城里的人,喜好在寒冷的日子里,吃上用木炭炉子烧的火锅,不但热气腾腾,味道还很鲜美。有了木炭,过冬的问题也就不太大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进入腊月以后,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了。街头巷尾的人们,包括还在上班的人群,也不知道在忙什么,整天心里恍惚不安,总想着好像还有一些事没做完。老百姓有句通俗易懂的名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忙碌着过年的份儿上,有些事要提前做准备和安排的。比如,为孝敬老人,准备一些老人过年用的东西。另外,快过新年了,也要为孩子们添几件新衣服。还有,就是准备走亲访友的礼物。年前该准备得基本到位以后。就开始忙碌着打理个人过年事务。什么理个发、洗个澡呀,都摆上了节前的准备日程。越往年关,要想完成这两项任务,都有点困难。因为大多数人都忙于工作和生话,不到最后,抽不出身子。有的人手头上的活不多,就提前安排了。我们那时候小,自己到院子里的理发店,或者小摊子上随随便便地理个发就算完事了。洗澡大部分是在家里解决,那个年代公共澡堂少,人多不方面。不过即使是人多要排队,公共浴池,还是有市场和人缘的,还有许多的顾客喜欢它那热热闹闹的氛围,久而久之,洗澡也洗出了讲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澡堂里的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一</span></p><p class="ql-block"> 那还是上个世纪的六十年的中期,记得我们家居住的房屋,冬天停止了供暖,包括洗澡用的热水。据说是为了节约开支和炭火,用于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后了也有人说,四户人家雇人烧小锅炉,再加上煤炭等费用,大家都认为成本高了,有点浪费,还是每个家庭自己解决为好!意见不统一,只好各自为政。我们居住的东三楼的四户人家,大部分购置了北京产的取暖炉。效果很好,长长的烟囱,把热气送往通管道的房间。外面寒风凛冽,屋内热气腾腾。不但解决了取暖,还可以在家洗澡。这也解决了冬季人们生活的大事情。大概是一九六五年春节的前夕,几个大院的孩子,都放假了,忙着在院子里打篮球和学骑自行车。半天下来以后,一个个大汗淋漓,其中有的提议,我们去澡堂洗澡好吗?离我们不远的就有一处澡堂,它就是包河浴池(包河浴池位于现在的四牌楼徽州大道的东侧,初建于解放前,最早叫人民浴池,直到后来改制之后才叫包河浴池,也是近百年的老店,在老合肥心目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在大家的簇拥下,一群大院的孩子来到了包河浴池。进了门就是售票的窗口,不是姚习露买的票,就是曾小元买的澡票。记得当时澡票好像一毛多钱一位,付了钱以后,发给每个人一个小竹排,上面有包河浴池的记号。我们一行人来到澡堂的二楼男宾部,</p><p class="ql-block"> 每个休息间都挤满了人,还有人在门口等候。澡堂的工作人员穿着白上衣工作服,有条不紊的忙于接待和安排。包河浴池的男宾部,不但有大通铺,还有小房间。浴池除了小房间,还设有衣柜和衣帽间。你穿的衣服和外套,工作人员会帮你挂在大堂的杆子上和挂件上,其它衣物可以放在躺椅和睡床下的抽屉里,或摆放在床椅上。那个时候的人们不怕东西被盗,因为几乎没有人偷东西。另外,身上也没有有多余的钱。远远就看见值班的工作人员,向上池子的宾客分发毛巾,还有免费的大碗茶。动作很是熟练,冒着热气的毛巾在空中飞舞,带着暖暖的情义来到了宾客的面前,一切都在有序的进行着。再看看睡在躺椅上的人们,喝着大碗茶,有的还嗑着瓜子,边休息,边聊天。等到我们了,脱好了衣服来到了浴池傍,共有两个浴池,一大一小,里面小池子的上面架了个木框子,还冒着热气,不时还传来咕隆咕隆的送气声。就这样,还有些大人在那里泡脚。我们几个依偎着来到了挤满人的大池子傍,看见冒着热气池水的上面,好像漂着一层的污渍。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下去。这时从雾气中传来一句,只有人脏水,没有水脏人的,要洗就快进池子。我们这时也顾不上许多了,像下饺子一样跳入了滚烫大池子,在里面坚持泡了一二分钟,就急忙忙的上了池。在池子边上用木桶装水冲冲身子,这些就是我第一次上大澡堂洗澡的经过。后来大院的小伙伴问我,有没有请人擦背,我说没有赶上趟,当年只记得大池子里的水有点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二</span></p><p class="ql-block"> 日子过的真快,进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和几位院子的好友,当兵来到了东海前线。我所在部队是舟嵊要塞区高射炮兵团(二十二军),一九七一年“9.13”事件以后,我们高炮三连从定海县白泉公社临时驻地,来到了后岙岗山下,开始了修筑高炮阵地的工程。大慨近两年的时间,战士们都无法洗上热水澡。夏季还好,在山溪边洗个冷水澡也挺不错的。一进入冬季,干部和战士地洗澡成了问题。当时在要塞区和团首长的关心下,曾分期分批地去军部和团部洗个澡。记得那是施工的第三年,上山的公路,炮阵地,连队干部和各班排的宿舍都修建好了。摆在我们连面前的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修建弹药库。要塞区王景昆司令员还专门前来视察。</p><p class="ql-block"> 在修建的同时,我们在连队伙房傍,在半山腰弹药库边上打了一口坑道式水井,并在坑道口建了一个澡堂。澡堂里只有一个池子和一间衣帽间。澡池大概有十来个平方,一次可供一个班洗澡。连队在进入秋冬季以后,每半个月都要安排全连的干部战士洗澡,这在当时守边卫士的生活里,能在海拨四五百米的高山上洗上澡,洗上大池子的澡,那可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后来连队里来了家属,连队也安排洗澡。这些既解决了干部战士的生活难题,也改善了来队家属的生话。这些事虽然已过去了近五十年,它已在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三</span></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期,大概是一九七八年在左右,我当时在芜湖铁路公安分处警卫科驻勤,随着上海铁路局芜湖铁路办事处办公楼和配套设施的竣工,我所在的警卫科,也随着公安分处机关,搬到了位于芜湖市人民巷的办公楼所在地。当时的芜湖铁路办事处的办公大楼在芜湖市也是屈指可数的。在办事处的办公大院里,也有一个大澡堂,分男女澡室。澡堂里的池子在当时也很少见,大的有五六十平米,小的也有一二十平米。每星期开放三次,为大院里的干部、职工和家属提供了生活服务。 </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公安分处机关的小年轻,每当澡堂开放,早早的就去洗澡了。记得当时办公室的杨军,还有刑警队的王志平等,经常在澡堂工作人员的关照下,提前进入澡堂,洗第一池水。蓝色的池水,慢慢地变热了,因为人少都可以在里面游游了,记得,当时我们几个在池子里泡澡,办公室的杨军,因为澡池子里水清,边泡、边游,还会情不自禁的表演几个小花絮,记得印象深刻的是,“出水芙蓉”的小插曲,这些虽然过去了许久,好像就在眼前,回想起来,还那么得其乐融融,好像还在那年那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四</span></p><p class="ql-block"> 我当年所在的芜湖市,是号称安徽的“小上海”。在清朝末年和明国时期,是全国四大米市之首。一八四零年以后,被列为通商口岸。它所处的位置,是皖南的门户,也是鱼米之乡。在米市和开埠的影响下,商贾云集,同时也汇聚了各路人士。像杨州的三匠,在芜湖得到发杨和广大,特别是沿江省份的文化得到了传播和发杨。芜湖市人也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爱好。每逢休息日,芜湖街上的人,喜欢在早上,举家去“耿复兴”喝个早茶,据说,芜湖的小笼汤包的名气和口味可与杨州”富春”的汤包比美。下午,再邀上几位朋友去早堂泡个澡。不光是街头巷尾的人们喜欢泡澡,外地来了商家和朋友,作为东道主也会安排客人去泡澡。据说,在澡堂子里也成就了许多生意。另外,许多爱好饮酒的芜湖人,也喜欢三五成群的在澡堂子里面喝酒。这些,包括早溜鸟后去茶楼喝早酒的习惯,大概都与芜湖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态度有关。也有人说,这一习惯与江苏杨州的习惯有关。</p><p class="ql-block"> 杨州民间有一说法:“叫作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一俗语,生动地反映了扬州人惬意的生活习惯。早上皮包水‌:扬州人早上喜欢喝茶,这不仅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传统。在茶馆里,你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的点心,同时欣赏评话、弹词等传统曲艺表演,享受悠闲的早晨时光。这“皮包水”指的就是热腾腾的茶水和美味的点心。晚上水包皮‌:扬州人晚上喜欢去澡堂洗浴,这不仅是清洁身体的地方,更是社交和休闲的场所。在这里,你可以结交新朋友,畅谈生活琐事,感受扬州独特的慢生活节奏。这“水包皮”指的就是晚上的洗浴活动。这句俗语不仅是扬州人的生活习惯,更是他们独特文化的一种体现。同样,这种习惯在安徽芜湖也有类同,或者叫作延续。随着四大米市的变迁,以及芜湖的开埠,许多江苏人来到了芜湖,特别是江苏的杨州和镇江人的大批的流入,原在扬州、镇江盛兴的服务业和习俗也慢慢的流入。这些,也可以说,是我们那代人印象中的澡堂里的文化。以上这些回顾,只是为了完成美篇话题小助手的栏目之约,也请大家参与和交流,丰富我们生活得乐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