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

淡泊明志

<p class="ql-block">  1972年2月到1984年5月,是我初入社会工作在教育岗位,也就是教师生涯的日子。12年多一点,这也是我人生中的一个转折,也是初入社会的启迪。12年不算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一瞬间。可是在我的人生中却是最难忘的12年,这12年的辛勤劳动,铸就了人生中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性格,成就了以后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无怨无悔,默默无闻的工作作风,朴实热情待人的品格。在这漫漫的12年中,又学到了许多在学校读书时没有学到的知识,为我在以后的工作中的拼搏扎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又有了是几百名学生的老师的光荣称号。这是一段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岁月,也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一段一生中引以为光荣和自豪的历史,更是一生中难以忘怀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1972年2月10日,在矾山中学高中毕业后,怀着对社会生活的美好憧憬,到当时的大街学校报到。教师生涯由此而拉开了序幕。我们一起进学校当民办教师的共四个人,我和同班毕业的付志章,初中毕业的程兰英,还有大街村的于成兰。我分担的是班级是六年级,也就是初一班的班主任,教授的课程是初一的语文,地理,物理,政治等。其余三位全是小学1至3年级的课程。那时大街学校有20多名教师,500多名学生,在当时的矾山公社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学校。当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部分是民办教师,公办教师很少。我们20多名教师都在一个三间大办公室办公,当时的负责教师,也就是校长是郭世峰老师。那时没有教导主任,学校管理不是那么规范。</p><p class="ql-block"> 我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是【毛主席去安源】,是一首诗,那时还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语文课本上也基本上带有政治色彩很浓的内容。这一个班有36名学生,我和他们的年龄最多差一.两岁,实际上还都是孩子。在教学生字时,学生们根本就不懂汉语拼音。这将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也是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第一道难题。那时就连汉语拼音挂图也没有,我只好用一张大黄纸把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和音节,音标用毛笔全写上去,挂在教室的墙上,一个字母一个字母从头学起,一个月后初见成效。当时在全校还推广了这个办法,就这样开始了漫漫的教学之路。那年我刚18岁,我的学生和我的年龄相仿。那时的形势和现在不一样,正是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大字报,大批判依然在学校盛行。一会是黄帅,一会是张铁生,教学工作很难开展。教育战线最敏感,真正的教学时间被政治活动占去了一大半。那时的时间安排的很紧,早上有早自习,晚上有晚自习。教师除了一天的教学上课,晚上还要集中3个小时备课或政治学习,就是星期天也都安排有各种活动。</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一年后,这个班在参加全公社的统一考试中,八个年级班名列第二,而且这个班的学生人数最多 ,因此而受到了上级的表彰。从1972年到1975年一直是初中的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在这几年里实际上也是学习的一个过程,因为在学校读书时,根本就没有学到那么多的知识,所以很多知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到的。那个时代师生们的体力劳动特别多,公社一通知劳动就停课,特别是到社办林场栽树浇树,每年都有几次。全校三年级以上的师生全部参加。师生们自带干粮去参加义务劳动,一点报酬也没有。每个学校都分有任务。完不成任务不能回学校,劳动强度特别大。还有许多学校内部的劳动,记得一年开学后,学校组织各班粉刷墙壁和办公室的墙壁,但是没有涂料,那时根本也没有卖涂料的。学校就组织我们几个年轻的老师到寺湾去挖,然后运回来。记得从生产队借了四辆手推车,四头毛驴。因为是双轮的手推车,只能人驾辕,毛驴拉梢。当时有我,王大瑞,程兆华,陈宝奎,刘俊卿,岳宝玉,张淑芳,程兰英,刘义芳等几名老师。中午装好四车白粉往回走,大家大家饿的都没有力气了。于是大家凑钱和粮票买了三斤江米条,在果园村的河边吃的,渴了就喝河里的水。吃过后又上路往回赶。往返15公里,下午四点多才回来,这些白石粉足足用了三年。那时民办教师的报酬是每天10分工,半年有十几元的补贴。</p><p class="ql-block"> 1976年根据当时学生多,特别是初中毕业生过多,很大一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不了高中的实际情况。矾山公社同县文教局协商,在大街学校,三堡学校,龙王塘学校,肖家堡学校办高中班。大街学校招收大街,东关,南关,北关四个生产队的的初中毕业生。我是大街学校高中班的第一任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数理化课程是李慧玲任教。这个班一共招收了41名学生,高玉峰,陈建国,李利民,闫春凤,杨兰香,李鸿宾,成翠娥,高长贵等都是这个班的学生。教室是大街学校最后一排西北角上的三间房子。也就是那一年,唐山大地震,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三位开国元勋相继逝世。十月份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年的事,这个班全赶上了。唐山大地震后在东关五队场里搭棚上课。9月9日下午四点左右,正在防震棚里上课,部队集训队的广播播出了哀乐和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孩子们都放声痛哭。我们买了黑布做成黑纱,用白纸做成小白花,佩戴着表示对毛主席的沉痛的哀悼。记得我还写了一篇【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散文,让学生们都抄录下来,当课文讲给他们。现在这篇文章还在我的笔记本里。这个班是1978年4月毕业的,这个班的学生在我的印象中是最深的,2006年我还参加了他们的同学聚会。</p><p class="ql-block"> 1976年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学校开始成为知识传授的真正场所。从1972年我一进学校就有的贫管校代表,到1977年底也撤出了学校,这就标志着那段特殊的年代已经结束了。从1978年到1980年我又连教了两个高中班。这两个高中班的学生除了矾山四道关的学生外,还有龙王塘,五堡,水磨等村的初中毕业生。因为那时矾山公社仅剩下大街学校这一个高中班了。1980年6月,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为了改变民办教师过多的问题,师范院校首次招收1974年以前参加工作的民办教师。我参加考试,以218分的成绩被宣化师范录取。矾山公社录取了四名,我,李长文,李常英,庄翠荣。9月1日到学校报到,主要是学习语文,地理,历史等课程。 实际上真正在学校只有短短的八个月的时间,1981年7月我们全部回原籍进行实习,这也是对这些民办教师的关心和照顾。我是在矾山中学实习的,还是初高中的语文课。1982年9月正式毕业,依然在矾山公社任教,期间还教了一段小学的课程1983年开始到三堡中心校教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语文课,还有三年级以上各班的音乐课。每个星期27节课,这在矾山公社的教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是,我教这两个班的学生特别争气,每次统考语文成绩在全公社都是名列前茅,由此而受到了公社和县里的表彰奖励。1983年下半年,由于身体的原因,提出了要求改行到行政部门去工作。</p><p class="ql-block"> 1984年5月,被调到纸房口乡党委办公室去工作,标志着12年教育工作生涯的结束。离开三堡学校后,初一班的几名学生步行几里路,到我的家里,送我一块挂镜,我和合影留念。这块挂镜尽管我搬了几次家,始终挂着,丢了很多东西,这块挂镜一直挂在家里的墙上。因为这是我离开教育战线最后的,学生送给的纪念品,什么时候都不能丢。这是学生对我教学的肯定,和学生们的照片现在还存放在相册中,已经三十多年了。看到这些,就会忆起12年不平凡的岁月,这是我永远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在这12年的教学生涯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赵志清局长,张尚诚老师。郭世峰,杨文翰,崔峻峰,周效廉,李瑞喜,史正龙等老师。这些人已经有的不在人世了。但我是要感谢他们的。是他们无私的帮助和支持,才让我成长起来。在我实习期间,患病后是宣师的吕紫平老师申请了30元的困难补助,是空军地勤营部卫生员周锡江为我送医送药,让我恢复了健康,这是我一生都不能忘记的。在我所有的工作和转折时期都有人热情地帮助,尤其是何育才老师,我工作中的每一步都有他的热情支持,这是我永生难忘的。</p><p class="ql-block"> 从1972年上班到2014年退休,整整42个春秋,那么那12年的教学生涯就是我人生中的启蒙教育。也是工作实践的最初尝试,在那艰苦的环境中,克服了所有的困难,而成就了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为以后的工作扎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那些难忘的岁月伴我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那些年代的照片都保存着,可以按年代分出来,这是我教书的见证,年代的久远并不意味这思念的淡忘,我会永远怀念12年的教学生涯,永远怀念那时的老师和我的学生们,因为那时一个 难忘的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