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禹 陵 <p class="ql-block">大禹陵: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开国圣君大禹的葬地,位于绍兴市东南会稽山景区内,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东南的一大名胜古迹。经过千百年时光,中国大禹陵已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大禹陵景区主要由禹陵、禹祠、禹庙三大建筑组成。</p> <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继而大会诸侯于会稽,计功封赏,死后葬于会稽山。禹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此建立宗庙。后来,禹的五世孙少康继位,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山守冢,并建祠定居。现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户多姒姓,为大禹后裔,至今已传有一百四十六世。</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设计灵感来源于夏朝“四阿重屋”式宫殿结构。棂星门为双重“楼阁式”牌楼,单面六柱、五间、五楼,双面十二柱、十间、十楼,庄重肃穆、气势宏伟是国内目前最宏伟的棂星门之一。</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被广泛用于宫室、坛庙,作为象征帝制、点缀皇家宫室坛庙的标志性礼仪建筑。大禹陵双重“楼阁式”牌楼,表达了人们对立国始祖大禹的无限崇敬。</p> 九 龙 坛 <p class="ql-block">九龙坛:建造于2002年8月,石质圆坛,分列九条青铜蟠龙。周边有雾状喷泉,石坛中间有水,泛流而下,"九龙分水",象征大禹治水故事。</p> <p class="ql-block">九条青铜蛟龙盘旋环绕,水雾氤氲,四周清澈的水流缓缓而下,共同营造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帝陵氛围。</p> 神 道 <p class="ql-block">神道:两侧整齐地排列着一面面旗帜,旗帜上面印着红色的图案和文字,在微风中轻轻地飘荡,与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相互衬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肃穆的氛围。神道两旁的神兽有的站立,有的蹲着,形态各异,静静地守护在神道的两侧,有一种神秘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神道牌坊:建于1995年。</p> <p class="ql-block">坊额正中的“大禹陵”三个大字,为199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大禹陵时所亲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龙杠:位于入口处的大禹陵牌坊前一横卧的青铜柱子。龙杠两侧各有一柱,名拴马桩。凡进入陵区拜谒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须在此下马、下轿,步行入内,以示对大禹的尊崇。龙杠上有“宿禹之域,礼禹之区”的铭文。</p> <p class="ql-block">拴马桩</p> <p class="ql-block">神道两旁静立着十二对石象牲,它们并非普通的石像,而是神话中曾助大禹治水的神兽。这些石象牲,以一种不言而喻的方式,默默守护着神道,为陵墓增添了庄严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神道两侧原有五对石像牲,2003年大禹陵扩建时,增至十二对。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豸、卧牛、石虎、黄熊、三足鳖、九尾狐、野猪和应龙,十二对石象牲从外到内依次排列。</p> <p class="ql-block">辟邪:传说中的远古神兽,居于聚窟洲。形似狮,头有角,身有翅,有祈福祛邪的作用。古代大型陵墓神道前仪仗石雕,一般与"天禄"相对。因其音谐"避邪",古代民间多有供奉,或置之于步摇上,以逢凶化吉。</p> <p class="ql-block">天鹿:亦作天禄,远古神兽。独角长尾,居于聚窟洲。古代大型陵墓神道前仪仗石雕,与"辟邪"相对。汉时,立天禄于阁门,取被除永绥之意。</p> <p class="ql-block">龙马:神马,属河水之精。高八尺五寸,长颈,胳上有翼,旁有垂毛,鸣声九音,有明王则见。据传,禹治水至黄河,工程遇阻,有龙马自水中出,背负河图,禹观而释之,所事乃成。</p> <p class="ql-block">巨象:民间传说,大禹治水恪尽职守、精诚所至,感动上苍。天上雷神赞叹之余,下凡而来、化身巨象,力大无穷。犁沟开山、伐木运石,助禹竟治水之功。</p> <p class="ql-block">獬豸:远古神兽。又称独角兽、任法兽、直辨兽、触邪等。相传形似羊,黑毛,四足,头上有独角,善辨曲直,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因而也称直辨兽、触邪。</p> <p class="ql-block">神牛:相传,大禹治水,到三峡。有巫山挡住水路,久凿不开,洪水至此不能泄。巫山神女瑶姬感于大禹治水赤诚,命天上土星,化神牛下凡相助,牛以角触石,撞开巫山,水路得以通畅。</p> <p class="ql-block">应龙:龙有翼者,称之应龙,亦作黄龙,有导水之能,居于南极。远古时期,曾助黄帝平乱,杀蚩尤与夸父。大禹治水时,应龙以尾画地,开沟导川,以为前驱。可谓是治水功臣。</p> 祭 禹 广 场 <p class="ql-block">祭禹广场:大禹陵神道尽头是祭禹广场,圆形广场半径达66米,可容纳一万人,由祭禹馆、大型浮雕墙、钟鼓亭、洛书台、水上祭台、图腾柱等建筑组成。</p> <p class="ql-block">祭禹馆:在形式感极强的弧形墙之间,有候祭室、排练房、休息厅和媒体发布室等。弧形墙的立面主要选用250mm厚度的高级深黑色花岗岩,石材垂直干砌而成,相较传统常用的干挂幕墙更显沉稳厚重,并利用火烧、水洗及抛光等处理手法使石材色调呈现三种深度,在色彩与质感上致敬夏朝尚黑文化。</p> 浮 雕 墙 <p class="ql-block">浮雕墙:长92米、高6米的浮雕墙,浮雕墙以细腻的雕刻,绘刻了大禹的人生经历与伟大业绩。整幅浮雕如叙事长卷,令人震撼,展现了越地源远流长的禹文化脉络,传递华夏先祖的不朽精神。浮雕墙上方九只大鼎,是王权的象征,大禹治水成功后,分疆土为九州,九鼎昭示天下九州尽归于夏,象征国家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左侧浮雕以滔天洪水为背景,表现了大禹率众抗洪治水的恢弘场景。背景浮雕依次叙述洪水滔天、禹生石纽、受命治水、宛委得书、规矩准绳、开凿龙门、三过家门、毕功了溪、地平天成共九部分内容。</p> <p class="ql-block">右侧浮雕以九尊巨鼎为背景,凸显大禹立国之威严。浮雕还记录了禹帝治国的故事,依次为平定三苗、刑塘问斩、玉帛万国、划分九州、铸造九鼎、巡视四方、推行夏历、归葬会稽、千年守陵共九部分事迹内容。</p> 图 腾 柱 洛 书 台 <p class="ql-block">洛书台:边沿刻有龙、凤、狮,中间是太极八卦图,暗指会籍山神、佛、道合一。</p> <p class="ql-block">钟亭</p> <p class="ql-block">鼓亭</p> 水 上 祭 坛 <p class="ql-block">大禹祭典历史悠久。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此后,历代由皇帝派出使者前来大禹陵祭禹更多。绍兴祭禹的日子,通常是在俗传为大禹诞辰的旧历三月初三。2006年5月,“大禹祭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祭祀大禹的铜鼎:铜鼎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p> 祭祀典礼表演 <p class="ql-block">从祭禹馆走出</p> <p class="ql-block">到达水上祭坛</p> 禹 池 告 成 桥 禹 陵 <p class="ql-block">青石棂星门:高7.8米、宽10米。</p> <p class="ql-block">长123.60米、宽2.30米逐级递升的青石墓道。</p> <p class="ql-block">禹陵:即大禹葬地,又称禹穴。墓在会稽山下,为大禹陵的核心部分,陵区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大禹陵以山为陵,坐东向西,卯山酉向,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p> <p class="ql-block">禹陵,作为大禹的葬地,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书中描述的山阴会稽山之南,便屹立着禹冢与禹井,这一位置恰与现今禹陵的范围相吻合。自明朝嘉靖年间起,禹陵的布局便已稳定下来。绍兴知府南大吉特邀学者郑善夫考证陵址,并在此立碑营园,亲自撰写了“大禹陵”三个大字,为陵园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p> 大 禹 陵 碑 <p class="ql-block">大禹陵碑:是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绍兴知府南大吉所立,选址依据是闽人郑善夫考证禹穴之所在,在庙南可数十步许。整块碑高4.05米,宽1.9米。“大禹陵”三个大字由南大吉题写。在碑上建一亭,是1979年根据明代的原貌而重建,飞檐翘角,气宇轩昂,亭南有禹穴辩碑和禹穴碑,系前人考辨夏禹墓穴所在而立。</p> 享 殿 <p class="ql-block">享殿:位于大禹陵碑亭后上方,同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所建,是陵园内主体建筑之一,清末时完全损毁,重建于2007年,建筑风格和规格与禹庙大殿相同,保持明清规制,正殿五间,南北配殿各三间。</p> <p class="ql-block">正殿正面设三间神龛,中间供奉“华夏圣祖大禹之神位”,神位前按“太牢”之礼陈设祭器,供“三牲五谷”。</p> <p class="ql-block">正中上方高悬着集汉代《石经》字于一体的“德配乾坤”。</p> <p class="ql-block">右侧则是集宋高宗赵构之字的“奠安海宇”。这些匾额无不彰显着大禹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左侧则是集唐太宗字迹的“宁济生民”</p> 享 殿 彩 绘 <p class="ql-block">东西两壁两组彩绘生动地描绘了大禹一生中的两大功绩——“治水”与“立国”。讲述大禹治水、大禹立国故事,浓缩展现大禹一生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享殿屋脊</p> <p class="ql-block">屋脊鸱吻</p> 配 殿 <p class="ql-block">配殿:位于享殿两侧。陈列清朝数位皇帝遣特使和下谕地方官致祭大禹陵的告祭碑。</p> 禹 祠 <p class="ql-block">禹祠:为夏氏之宗祠,始建于夏少康之时,原为姒姓家庙,位于大禹陵南侧。禹祠几经重建,1986 年,绍兴市人民政府在原址重建,坐东朝西,由前殿、后殿、曲廊组成,为三开间两进仿清砖木结构建筑。祠前是一泓清池,名曰“放生池”。</p> <p class="ql-block">“禹祠”匾由著名画家吴作人题写</p> <p class="ql-block">大禹塑像,两边陈列着与大禹治水传说相关的文物图片、历史资料及绍兴姒氏宗谱。</p> <p class="ql-block">大禹家世介绍</p> <p class="ql-block">创业垂统,禹裔绵延:大禹是华夏立国之祖。他作为部落首领和王朝开创者,其家族十分显赫和尊贵。随着朝代更替和世事更迭,以大禹为宗祖的姓氏也不断繁衍流变,分散于广袤的神州大地之上。</p> 禹 井 亭 <p class="ql-block">禹井亭:在禹祠左侧,有一“禹井”,相传是大禹开凿的。亭有一副楹联:“德泽被万方,轨范昭百代。”大意是华夏大地的人民都得到禹的恩惠,他为民忘私、不屈不挠等美好品德,是人们的楷模。</p> 后 记 <p class="ql-block">摄于2024.12.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