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陈立无</p> <p class="ql-block"> 白衣庵位于恩施老城北门外(今胜利街)碧波峰半山腰,主祀白衣观音。相传中原兵乱,无辜百姓死伤无数,到处都是孤魂野鬼,哀鸿遍野,不得安宁。观音菩萨在鬼节的那天来到中原,以一袭白衣的宝相出现在众人面前,超度冤魂。故人们称之为白衣观音,白衣观音又称白衣大士,故名白衣庵。</p><p class="ql-block"> 它建于清乾隆年间,由山门、殿堂、经房等组成,是恩施城区明清两个时期共四十八庙宇中唯一一个尼姑庵堂,也曾是问月亭公园的一部分。过去是烧香朝佛、消夏度暑的地方,周边景色堪比江南风光。清嘉庆年间恩施县令尹英图曾赠匾“林壑尤美”。曾任恩施教谕的清代诗人彭人檀曾赋诗《游白衣庵》称赞白衣庵,曰:</p><p class="ql-block"> 曾约诸君共酒杯,云官谢客不轻开。</p><p class="ql-block"> 今朝宾主都仓卒,挈榼提壶取次来。</p><p class="ql-block"> 佛阁阴森境不凡,危栏迢递俯层岩。</p><p class="ql-block"> 眼前大有江南意,只少遥汀半幅帆。</p> <p class="ql-block"> 原庵周边树木茂盛高大,抗日战争时期省政府迁恩施,开通恩施机场,认为白衣庵位于航线下,高大的树木影响飞机起落,将其全部砍伐。其时在恩施设巴咸公路总段,占用白衣庵办公,将尼姑遣散。解放后白衣庵为恩施地区运输公司职工宿舍,得以保存。并于1994年4月列为恩施州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胜利街口白衣庵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 清江桥下胜利街口,有一块白衣庵的指路牌,顺着牌子指引的方向,穿过胜利街后狭窄的唐井湾巷,再登上称为“百步梯”的约百级青石台阶,就可以看到白衣庵了。白衣庵山门前白墙黛瓦,是一座徽派风格的明清建筑,青石构成的门柱两边是一副门联,曰:</p><p class="ql-block"> 千朵莲花萦宝座</p><p class="ql-block"> 万方信士仰慈航</p> <p class="ql-block">白衣庵大门</p> <p class="ql-block"> 正上方为斑驳残破的“白衣庵”石刻门坊。庵外依山凿岩,垒石为坎,廊楼敞阔,雕石为栏。走进庵内可见一壁弯弯的矮墙上写着“白衣庵”几个大字,旁边的两层木楼显得简朴又不乏精致。</p> <p class="ql-block">白衣庵内矮墙上原有“白衣庵”几个大字(图片引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白衣庵外观</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厅,只见大厅内的两排中柱上,赫然挂着两副对联:前面一副曰:</p><p class="ql-block"> 浮生若梦消怨仇淡名利超然物外</p><p class="ql-block"> 明镜无尘悟因果积功德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后面一副曰:</p><p class="ql-block"> 慈光普照芸芸黎庶业皆报</p><p class="ql-block"> 道泽长荫栩栩众生根永存</p><p class="ql-block">两副门联真可谓禅界高境,道破人生。</p> <p class="ql-block"> 大厅内供奉着三座金装佛身,正中间是手持净瓶和杨柳枝的观音菩萨,左侧为手捧聚宝盆的财神,右侧为右手搭凉棚、左手持金箍棒、单腿站立的孙悟空。在庙庵中供奉着孙悟空,笔者也是第一次见到,不免有点好奇,本想询问庵内负责看管的一位工作人员,发现他似乎答非所问,只得作罢。庵内跟城隍庙一样,<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见香客朝拜,</span>香炉里也不见香火缭绕,跟传说中的香火旺盛大相径庭。</p> <p class="ql-block">白衣庵内供奉的观音、财神、孙悟空塑像</p> <p class="ql-block"> 隐匿于恩施老城最热闹商业街后面清幽之地的白衣庵,自清乾隆年间至今,一直矗立在碧波峰上,静观了几百年的沧海桑田,世间变幻,它是滚滚历史潮流的亲历者,也是恩施老城沧桑巨变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从白衣庵俯瞰恩施城</p> <p class="ql-block"> 白衣庵所在的唐井湾巷,得名于挂榜岩红砂岩下一口古井—唐井,古称益泉或(宜泉),据说该井开凿于唐代,具体时间无法考证,先人以其年代久远称其为唐井,附近的湾子就称为唐井湾,这条小巷也称为唐井湾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笔者在原恩施县师范学校就读时的同学唐文碧告诉我,其祖辈曾在唐井湾居住,我询问他“唐井”之名是否与他家姓氏有关,他也未置可否。现井边仍竖有《扩建唐井记》石碑,记录唐井的往事。恩施文物管理局也在井旁挂牌“恩施市不可移动文物”予以保护。自来水未普及前,唐井一直是北门外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住在城内的人都常去打水回家泡茶。</p> <p class="ql-block">唐井旁的《扩建唐井记》石碑和“恩施市不可移动文物”标识牌</p> <p class="ql-block">唐井</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六角亭街道将唐井挖掘成两口箍井,并将西后街拆下来的两个青石井圈安置在井口加以保护,形成了现在的唐井。如今附近居民出于对古井的爱护,定期对古井进行清理,保持井内清洁卫生。人们虽已不再依赖井水满足日常用度,但仍有附近居民经常来此洗菜浣衣,以此表达对这口古井的依念,古老的唐井也继续为周边乡亲们延续着乡情。</p> <p class="ql-block">附近居民正在清洗唐井</p> <p class="ql-block">唐井附近居民依然在用井水洗衣服(图片引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碧波峰山上建有二庙一亭一楼,二庙分别为唐井上方山台上的关帝庙和关帝庙左上山湾处的白衣庵,亭为白衣庵左上碧波峰的问月亭,楼为问月亭左下的听涛楼。这样,唐井湾就成为人们经水田间的石板小路到庵、庙、亭、楼的必经之地。因唐井井水清冽甘甜,周围稻田成片,碧波峰上树木苍翠,庙亭轩昂,楼台巍峨,成为恩施老城北门外的一处风景胜地,抗战时期湖北省政府迁来恩施时,看中唐井湾的人文与风景,曾在这里建中山公园供省府人员和当地居民休闲娱乐,后因设在原鼓楼街原施南府衙旧址的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办公楼被日机炸成废墟,又将中山公园迁至鼓楼街,唐井湾随后成为民国时期恩咸公路段的管辖区域,直到解放后成为恩施汽车分局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整修翻新后的原恩施汽车分局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 笔者走出唐井湾出口的那所圆门时,恰巧一架飞机从圆门正对的清江桥飞过,现代的交通工具与古老的井池,一起构成了恩施老城的独特画面。</p> <p class="ql-block">走出唐井湾时一架飞机正好从清江桥上空飞过</p> <p class="ql-block"> 恩施老城周围方圆数十平方公里均为丹霞地貌,到处都有从红砂岩中渗出的清冽甘泉。类似唐井那样保留下来的古老水井,在恩施老城内还有许多,因水井命名的小巷也为数不少,如:井湾巷、沙井巷、水井湾巷等,相信每一座古井、每一条古巷,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和人文传说,等待着人们去发掘。</p> <p class="ql-block">恩施老城内以古井命名的小巷</p> <p class="ql-block">注:本文中照片除注明外,均为笔者拍摄于2024年12月</p> <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