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 在 博 山

王荣远(深情老五)

<p class="ql-block">  始于宋代的老大街……,已折除三十五年了,博山人为此留下了很多个遗憾,在博山工作的外乡人,也因此而伤感,即然已成现实,胶东人讲话“也就那么滴吧”。这是我岳父母生前,经常讲的一句话。岳父母来自胶东的外乡人,却在老大街上生活了四十多年,在博山生活工作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把所有的情感都留在了博山。</p><p class="ql-block"> 老大街已成为过去,但凡在这条古老街道上住过的人们,都有共同的感受,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再也找不回那种家的情怀。就连岳父刘孝先夫妇,两位不在大街出生的老人,在后来的日子里,也经常去大街的老地方看看。遇上老邻家问一下,东家长,西家短的情况,相遇中,也时常留下辛酸的泪水,故土难移啊!</p><p class="ql-block"> 老大街,留给后人许多的故事,乡邻之间,那种纯朴的东西,永远镶嵌在脑海之中。情感在延续,故事有记栽,东家长,李家短,这种不经意中,传下来的佳话,也会远远传承。</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一年,解放了三年的博山,依旧保留着,清未民初的老样子,全国各地的精英才子,有组织安排的,也有自愿来到这繁华的博山小城,投入到各个行业工作的管理经营中去。接受组织调动安排,岳父:刘孝先来到了博山,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一间,担任博山百货商店会计、经理工作。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三年博山区委财贸部秘书,一九六四年,任博山饮食服务公司党总支书记。一九七一年至七七年博山商业局副局长,外贸局长,后任博山区财委主任,一九八四年离休。他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生从事商业管理工作,为博山的零售、批发、饮食行业工作做出了一定贡献。</p><p class="ql-block"> 岳父刘孝先生于山东省掖县,来博山之前,在掖县永桥永太贸易公司,百货公司,从事财务及仓库分配工作,隶属于西海军分区,一九三八年,“掖县”已是山东省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岳父刘孝先的父亲刘振才老人家,是一位早期的共产党员,在掖县开设印刷经营行业,在此期间,为掖县及周边的抗日战争,对敌斗爭印刷了,大量的材料,后曾经在朱桥乡担任过,重要的革命工作。在父辈的影响下,一九四五年,在百货仓库的棉花匹垛上,岳父刘孝先经人介绍,秘密的加入共产党,一九四八年,经上级党组织批准,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定居了博山,先是在委托部南临的徐家后门,后住姚家胡同,六十年代初,搬家住街北村。见证了大街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与邻居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意,由此产生了一个外乡人,热爱博山的无限情怀。</p> <p class="ql-block">  岳父刘孝先干一行爱一行,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务实进取,在所有认识他的同事朋友中,都有好评。那些年代,国家物资紧俏匮乏,他带领百货商店职工,克服各种困难,及时将物资调运进来,保证市场供应。在计划经济的管控下,合理调整商品保障供给。在老大街百货商店里,前为商店,后是百货仓库,也是召开职工大会的地方,初来乍到岳父刘孝先,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老大街的乡邻们,也都亲切地喊他刘经理 。从街北村到银子市,每天都能看到他忙碌身影。即是会计,又是经理的岳父刘孝先,以满腔热情,迎接着每位顾客的光临。</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五年,岳父刘孝先,博山饮食服务公司任党总支书记。有四十多万人口的博山,国有饭店在城里,就有十几家,西冶街南头博山饭店,回民饭店,聚乐村饭店。税务街北头车站饭店,南头胜利饭店,大街的利民饭店,新建二路饭店(后为新建五路饭店),八陡石炭坞饭店,新建一路(茂森)灌汤包铺,范河北岸饮食加工厂(实习餐馆),都在饮食服务公司的管辖之内。</p> <p class="ql-block">  老人家进入饮食行业任职,这使他对博山美食烹饪及博山菜,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博山菜的诱惑力,让他深入的了解认识了,当时博山饮食行业的名师大厨。特别是在车站开办地下饭店时,担任地下饭店建设总指挥的他,没白没黑的在工地上,带领着商业职工们奋斗在第一线。</p><p class="ql-block"> 地下饭店开业前夕,他把饮食行业的,冯兰譜,赵悦修,刘持顺,刘书文等,会集在一起,每人一道菜,力争把博山菜做的最好,来发扬传承博山美食,老人家与区领导李传芳,始终在现场把握着博山菜色香味美的特点,让每位来博山的客户,品尝到真正“博山菜”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在那些年头,老百姓的生活,还达不到,进饭店聚餐的条件,只是进店吃个早点,快餐而已。一碗馄饨,两个油酥火烧,就很不错了,偶尔有客户来博,去饭店点上几个特色菜,以表诚意及热情,也不时到饭店点两个菜,带回家中招待客人朋友。在博山地下饭店开业后,由于特色的防空功能,一切都让人感觉非常新鲜,进店就餐的人,还是络绎不绝。想起来,还是令人不能忘记。</p><p class="ql-block"> 那年代有很多大厨,并不出名,但他们内在烹调水平,却被人们认知,特别是在家中婚宴中,却是大厨们,展现厨艺的良好时机。那些帮厨的半把刀们,在旁边偷学了,大师们的烹饪枝术。就这种不交学费的教学方式,培养成就了不少大厨,也对“博山饭菜”的发展弘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就是在那样的场合下,我们也就认识了,当年在各大厂矿饭店食堂的大师们。冯兰谱、赵悦修、刘持顺、韩祥智、刘书文、高绪刚、赵万胜,徐明海等,他们都是国营饭店的掌勺人及负责人。这些厨师们的名字,在刘孝先老人家心中,只要说到“博山菜”,就会被念叨起来。</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离休了,正敢上改革开放的最佳时期,白塔村的老书记,听说刘主任退休了,便找上门来,聘请去当顾问,老人家委婉推辞的说,别的我不懂,我是干财务出身,想搞点饮食方面的行业,我还能搭把手。</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应允了彭书记的聘请,报着试试看的心态,也算发挥点余热吧,去了白塔村。老人家和村里领导经过考察,有了初步意向,在淄博市的中心,张店三马路(中心路 ),市展览馆北侧八大局,开办了淄博地区第一家“海味餐馆”,火爆的场面让人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把“博山菜”的推广,看做是自己的责任。八十年代中期,他又受聘为博山蔬菜副食商场“北京烤鸭店”顾问,他全身心的发挥自己的特长,无论在经营,烹饪制作上,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供大家参考。博山北京烤鸭店里,即有外来的特色,也有博山特色美食,添补了引进名吃进博山的空白。</p><p class="ql-block"> 博山“北京烤鸭店”的位置,现在又启用了,我从心里,感到欣慰,名字特别“萱园”,有著名作家莫言题写,年轻的企业家创立,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对父老乡亲们的厚爱,这将成为博山文旅美食的名片,祝愿“萱园”兴旺发展。</p><p class="ql-block"> “博山饭店”人人皆知,是博山国有体制中最大的品牌,在旧城改造的行动中,与“聚乐村”“回民饭店”一样,在同一时期折除了,幸运的是它们都有了自己的落脚点。新建的“博山饭店”还算在原址建成,有烹饪大师高绪刚先生,出任总经理。</p><p class="ql-block"> 高绪刚大师我们是老朋友,相识于七十年代,他是一位即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烹饪大师,淄博商校的高材生。他很敬重岳父刘孝先老领导,他在回忆起老人家时讲到;“我在十几层台阶,二层楼老博山饭店工作时,老领导刘孝先主任,经常去找我老师馮兰谱交谈博山名菜,名点,四四席等。俩人都住大街关系很好,我记得财贸流通行业,每年技术大比武,他请冯师傅,担任总评委,并请他演示整鸡出骨(割布袋鸡),通过比武演示,我们年轻人学到老师技艺和绝活,大家掌声不断。博山饭店在原址重建后,聘请刘孝先主任为顾问,对我工作帮助很大,从红案到白案,增加花色品种,挖掘老菜品,一些断档产品重新岀现餐桌宴席上,受到了社会好评,(锅烧肘子,三丝鱼翅,糖醋咕咾肉,银丝卷,盘丝饼等周期性经营,深受食客欢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了较大提高,被评为大店名店。一恍三十多年了受益匪浅,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高绪刚老师和赵悦修先生一样,也是老人家常念想的人。老人家受约,在高绪刚经理领导下协助管理。当时的“博山饭店”高朋满座,菜品上乘。引进机制硬面馍馍等,多种面食,花样品种齐全,老百姓见证了又一个新的“博山饭店”。“吃了博山饭,围着天下转”的口号,矗立在“博山饭店”大楼之上。那也是人们不可忘却的历史。老人家在九十多岁时,也常提起与高绪刚先生的那一段过往。</p><p class="ql-block"> 高绪刚先生,在回忆起与老人家,在一起的时候,深情地说:“我亲爱的老顾问,老领导,刘孝先先生,他面容庄重.讲话威严而有力,总让我不由自主倾听。他老人家为博山菜和地区饮食文化做的贡献我们现代人受益之大。您所说小博山,大美食逐步实现“。</p><p class="ql-block"> “博山菜”菜名之多,我记不住,但与老人家讲起,与烹饪有关的话题时,老人家的话太别兴奋,他所讲到的菜名好多,我也记不住。一次我们朋友相聚“品味老博山”,餐桌上一道菜叫“琉璃里腔”,这菜名好熟悉,还是老人家的女儿想起来;“这是我爸常说的菜”,我便去吧台询问一下,吧台服务员;很热情地告诉了我,这是该店刘平经理恢复的一道传统名菜,我就买了一份,但要等些时候,我说好吧!心想;这一次可叫老岳父吃上了“琉璃里腔”。后来老人家所提起;“火烧肘子”“面包里脊丝”等等,也在多家饭店品尝过,让老人家这种“博山美食”的缘分不留遗憾。</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有他“念旧”的情感,也有展望前景的境界。他说到;”我干了一辈财务,管了一辈商业,就是热爱博山这片土地,博山菜只要有传承和创新,大胆引进,适合地域的名菜名吃,就会有更好的发展”。过后我想;“这就是一位九十多岁外乡人的,博山缘吧”。</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善谈,聊的都是咱博山的事,提起那些商业、零售、饭店的事,感觉总有说不尽故事,他与曾经在一起工作的同志们,都有着联糸,每逢佳节坐在电话旁,互致问候,也是他的为人之道。老人家用心用情,维护着这段博山情。宽广的心灵素质,让他战胜了一次次病魔的侵袭,也有子女的孝顺之德,他是一位高寿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  老人家走了……,走的安然,走的那么慈祥,没有遗憾。您睡着了,天堂一样平静。您是周六晚上走的,周日在子女们的护送下,离开了您的第二故乡及儿女们,您没有占用我们的工作日,遵循您的遗愿,静静地走了,泪水流下了,儿女们的不舍,慈祥让我们有点欣慰。妈妈在等着您哪……,恩爱父妻地久天长。</p><p class="ql-block"> 岳母宋振清寿祭93岁,岳父101岁寿终,算来,岳父离开我们已近三年了,思念的心情,难以扶平,老人家是我们晚辈们,永远的榜样。谦逊善良,平易近人,是老人家留给家人们,最宝贵的遗产。</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出生于1922年,是家中的独生子,动荡的年代里,在老家掖县念书,因为父亲从事印刷行业,家境条件还是说的过去,初中毕业后,从事了会计工作。从清未民初的年间里,山东人闯关东也是一条常走的路程,但胶东半岛的黄县掖县涉及的家庭就特别多了。老人家,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也参加过“闯关东”的行列之中。在东北的资本家里干小先生(财务)。但一场疫情(传染病)差点就断送了他年青的生命,狠心的资本家,把他抛弃到了荒山野岭。是一位善良的日本医生,把他救了回来,医治好了老人家的病。苍天有眼,让老人家又回到了“掖县”老家。</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珍惜生命,珍惜家庭,珍惜友情。老人家的情,永远留在了博山,保佑着他的朋友子女们,幸福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