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千年古村落石门村

云居

<div>2025年元月5日,与快乐户外一行40多位队友,来到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石门村,地处贵池、青阳、石台、九,华山交界处--石门高古村落。因两石对峙形如“石门”,内住高氏家族由古而得名。九华山山脉三十六岗 南延至省级自然保护区--老山,似一条巨龙,环抱石门高,九华山水系绕村西去,故此河称“龙舒(须)河”,是秋浦河二大水系源头之一。</div><div>明《池州府志》记载:东汉光武年(公元26年)高氏先祖高获(处士)不仕避世,由渤海遁居江南石城(今殷汇镇);《高氏宗谱》载:“高获四代孙仉公由石城迁石门魁峰,距今已经一千多年。</div><div>发展到唐代石门高已经是江南的名门望族,正如《高氏家谱》所说:“南唐升元丁酉(937年)子孙愈盛,家业愈隆,有幼贫奇才、有早穷学业而高中京会试者”。唐天宝年间,大诗仙李白(公元749年)初来池州便亲临石门高拜望的著名隐仕高霁(高氏第十一世高德兴),并在此和高霁、青阳县今韦仲堪三人联诗”改九子山为九,华山“成为”九华山”定名的千古佳话。人称”九华之根---石门高”</div><div>十年之后(唐乾元二年758年)李白流放夜郎(今贵州一带)写下《忆秋浦桃花坞旧游....》.我们无法想象一千三百多年前李白在石门高玩了多长时间,走过那条路,攀过那做山,但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表达了对石门高桃花坞的”女萝枝、青天月、旧行径、几枝蕨”的怀念之情。明《池州府志》载:“高霁所筑桃花坞,李白与高霁同游处也”。至今保存的“桃花坞“石刻位于村出口500米处,”桃花坞”三字依稀可见,査历史资料可知,我国最早记录“桃花坞”的地方在石门高,人称“中国桃花坞----石门高”。</div><div>美丽山水总是和诗人情影不离,晚唐诗人罗隐、明代诗人李宗泗高氏历代称“中国桃花坞----石门高”。名流在石门高分别留下诗篇达百首之多。星移斗转,物是人非。“桃花坞”的桃花年年如期开放,“石门”的水流终年不息,写不尽的诗文,述不尽的情怀....石门高一个流淌诗的村。</div><div>受儒家封建思想影响,高氏先祖奉行”居家无过于耕读,耕而不读则乱.…(录-个流淌诗的村。-《高氏家谱》)”“的理家之说,依“风水“将村庄规划成“北斗七星“状;刻“魁“字于村东魁山;村口建、“苦字船形房”,无不昭示高氏家族对“读书、夺魁、出仕”的祈求。</div> 我们在村牌坊下车,经过文昌阁,沿石板路进入老街。 到达大月池和高氏宗祠。 我们从高氏宗祠的后山山道出发,计划野线环行14公里,经过三县交界处、三十六岗、新岭、虎形湾等地,再重新回到石门村。<br> 山道虽然走得人少,但不影响我们队伍的徒步,落满路径的枯叶,让人踩在上面很是舒服。<br> 我们走到这间废弃看山小房之前,都是一条很广的荒废林区道路。再继续上行,山道是越来越不明显了,我们只好按照轨迹,边探路边前行。 到达这里,我们还没有走到一半的行程,时间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了,道路痕迹又不明显,如果继续边探路边前走,估计天黑也难下山,于是中止了环行计划,原路返回石门村。 下午4点多,我们重新返回了石门村。 我们沿石门村横街继续参观石门村,并打卡留影。 下午5点多,我们结束石门村的探访,乘车于晚8时30分回到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