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升月落,斗转星移,不经意间,一个美好的日子来在眼前。她的脚步那么轻,那么柔,裹卷着簇新的理想,携带着美满的祝愿,深情款款踱步而来。我先是感知到她平稳的脉搏和均匀的呼吸,继而触摸到她磅礴的心跳和沸腾的血液,现在,我们近在咫尺,她的轮廓从暗夜中显形,堪称奇观。“元旦”——“元”,表示“第一”,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旦”,表示太阳从地平线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我突然想起“震旦”一词,“震旦”二字源于古印度对中国的一种称呼,象征着日出东方。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喷薄而出是壮观的图画,有盘古划分天地的意味,气势宏伟,场面感十足,恢弘浩荡,朝气蓬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遥远记忆中,对“元旦”的印象似乎不及“春节”深刻,我想,这可能与“童年视角”有关。孩子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春节童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就这样,逼近春节的路途,烟火弥漫,气氛喧腾,无数细节中,声音、颜色、气息、味道,反复冲刷一个孩子记忆的河床,入木三分,经年不忘。置身童年的原野,思维的触角还未曾伸展,人生的阅历有待于累积,这时节,生活的肌理先入为主,抽象归纳还要等很多年。人至中年,为补上缺失的课程,我投身诗词海洋,从经典中寻觅那一抹人生况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目光穿越一千多年的时间河流,来到北宋,遇见王安石。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首,入选教材,经无数孩童声声传诵,流传度极广,几乎可以媲美李太白《静夜思》。遗憾的是,诗中“元日”所指的节日,并非现代的元旦,而是春节。将这首游离于主题之外的诗作收入囊中,只因那阵阵轰鸣的爆竹声太让人想念——增添节日喜庆的爆竹之声,在过去曾是寻常一景,而今日,犹如杳然的黄鹤,几近奢侈,勾人魂魄。无独有偶,同时期的文坛领袖苏轼曾以“元旦”为题填词一首:“岁除夜,见汉家陵阙。千门万户灯烛光,万里相思月如镜。”作为感性充沛的文学家,“思念”成为贯穿苏东坡一生的文学“母题”,诗人才华横溢,神完气足,借“明月”写“思念”,不落俗套,清新自然,仿佛宝石镶嵌于夜空,总有出其不意的神来之笔。千古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怀念的是胞弟子由,而这里,在这除夕之夜,诗人看到了汉朝的皇陵和宫阙。“除夕夜”,指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它与新年(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这里出现了一个“节日”的历史变迁——宋朝的传统节日中,“元旦”被称为“正旦”或“正日”,也就是现代的春节。东坡故去,数十年后,南宋的陆游也以“元旦”为题留下诗篇,诗中写道:“今朝岁起东,白日跃中天。苍龙与白虎,皆为我臣仆。”同一主旨,两番意境,苏东坡偏向内敛委婉,而陆游,直抒胸臆的豪迈气概,铿锵有声,訇然作响。稍晚一些的文天祥,作为爱国诗人,以《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流传后世,他笔下的“元旦”,呈现出另一派气象:“乾坤空落落,岁月去悠悠。山川不足藏,日月空悠悠。”在我看来,这首诗名气虽不大,艺术境界却达到了很高层次,它抛开政治家国这些概念,直指天地人生,与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逆流而上,追溯至唐代,诗仙李白衣袂飘然,容光焕发。“朝来传诏书,新岁已占据。瑞气生天地,祥光映宫殿。”——这首题为“元旦”的诗篇里,一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愉悦神态呼之欲出。这是李白生命里少有的高光时刻,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判若两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面的纵情洒脱背后,包含着一份“求而不得”的酸楚与无奈,豪放的诗句背后,是壮志未酬的内心独白与自我消解;哪如《元旦》这样喜上眉梢得意洋洋,作为千年之后的读者,我们也跟着一起高兴,心潮澎湃,精神振奋。白居易的“三吏”“三别”分外“苦情”,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百姓苦,我们的诗人也跟着苦——“元旦”是一个好日子,让诗人转换心情,迎接新生。“元正始岁首,万象更新生。瑞雪覆千里,梅花照九州。”在这首《元旦》里,诗人回归自然,写到了“景”,瑞雪覆盖,香气弥漫,“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有祝愿和祈祷,风景的背后,依然是天下苍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流而下,到了近代,1929年底,在红军挺进闽西开辟革命根据地取得胜利后,领袖毛泽东依古律“如梦令”填词一首——《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行军的畅达和斗争的火热跃然纸上,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豪迈的胸襟气度发出交响,毛泽东是诗人,但他不是一般的诗人,他是政治家诗人,毛泽东同志在运筹帷幄、戎马倥偬岁月里写下的诗词,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困苦和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光辉历程,是好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旦”,为什么会成为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的共通情怀?我想,她里面蕴藏了一种“告别过去展望未来”的遗传密码,熔铸了一种“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心理依据。“夕阳西下,感时伤怀”有一份落寞,“英雄气短,美人迟暮”有一种哀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有一份怅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一种伤感——“诗可以怨”,哀伤、忧愁、苦痛、悲怆,无疑更具“审美性”,然而在现实世界,我们更需要汲取力量,昂首阔步,而今迈步从头越,意气风发再向前。一位诗人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过“元旦”,春的脚步近了,或者说,春天已经来了。春天来了,你准备好了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出是一个希望的开始,日落是又一个希望的孕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当然在于青年。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让我们调整方向,积蓄力量,迈出新步伐,开启新征程。亲爱的朋友,上路吧,去发现,去创造,去探索,去攀登!“赤橙黄绿青蓝紫”,“风光不与四时同”——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足够的韧性,足够的毅力,足够的体能,定能绽放绚丽斑斓的青春之花,结出丰硕充盈的生命之果。“元旦”——在这“初始之日”,让活力在苍穹之下挥洒,让精神在天地之间歌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