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蛇年礼佛之路

peili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1日</p><p class="ql-block">带着一颗谦卑与感恩的心,进入寺庙,接受佛法的洗礼,净化心灵…</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万佛阁,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中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曾为塔院寺属庙;清代重建,改为黄庙。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一座寺庙,占地面积489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爷庙供奉的是广济龙王菩萨‌,也被称为五龙王。他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名叫圣衍,传说中他总管人间的收成,为了风调雨顺、财源广进,人们尊称他为五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爷庙拜个好彩头🙏🏻🙏🏻🙏🏻</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佛教建筑群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据明代高僧镇澄撰《清凉山志》记载:五台山佛寺之始,以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为最早,初建于公元68年(东汉永平十一年),为汉明帝刘庄邀请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法时诏令兴建,成为“释源宗祖”之一。五台山现存有唐代以来7个朝代的寺庙68座,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主要有唐代建筑南禅寺、佛光寺,宋代建筑洪福寺,金代建筑延庆寺、岩山寺,元代建筑广济寺、三圣寺,明代建筑殊像寺、显通寺、塔院寺、圆照寺、碧山寺等,清代建筑菩萨顶、镇海寺及民国建筑南山寺、普化寺、龙泉寺、金阁寺、尊胜寺等。这些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反映了自唐代以来中国各个时期佛教建筑文化,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艺术的活标本,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十大青庙: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广宗寺、圆照寺、碧山寺、南山寺、金阁寺、永安寺、灵境寺。</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十大黄庙:罗喉寺、台麓寺、寿亍寺、三泉寺、万寿寺、七佛寺、般若寺、善财洞、普庵寺、涌泉寺。</p> <p class="ql-block">青庙是中原的佛教,住的是和尚,黄庙是密宗,是藏传佛教,住的是喇嘛,青庙的数量比黄庙多。</p><p class="ql-block">青庙是寺院的一种,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种,青庙住和尚,青庙亦称和尚庙,僧侣大都为汉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称青衣僧。五台山过去有360座寺庙,到1956年时还有124处,其中青庙就有99处。</p><p class="ql-block">黄庙是综合性的喇嘛寺庙群,是新疆最大的一个综合性寺庙群。里面住的是喇嘛,信教喇嘛均穿黄衣,戴黄帽,称黄衣僧。黄庙群始建于1888年,原有15所寺庙组成,总建筑面积2万4千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显通寺</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位于台怀镇中心地,是五台山历史最古、规模最大的寺庙。该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原名大孚灵鹫塔院寺。北魏孝文帝时期扩建,因寺侧有花园,赐名花园寺。唐代武则天以新译《华严经》中记载有五台山,乃更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又赐额“大显通寺”。现占地面积约120亩,各种建筑400余座,规模浩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梁殿</p> <p class="ql-block">无梁殿位于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因无量殿为砖石结构,全殿由青砖砌成无梁无柱,又称无梁殿。</p><p class="ql-block">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原名“大孚灵鹫寺”是中国及白马寺之后第二座寺庙,寺庙中轴线上有七重大殿,其中最为罕见的是一座汉白玉石砌成的“无梁殿”此殿整体砖石砌成没有用一根柱子结构奇特,充分运用了力学的原理,外观是两层结构,实际是个一层的穹窿拱洞,拱洞由一块块青砖垒砌,扶摇直上,边上边缩。通高达20.3米,面宽28.2米,进深达16.2米,为国内明代建筑中不可多得之瑰宝。到五台山旅游的人们来到这里首先看到的是这个建筑大殿门楣上方所嵌有七块砖磨匾额,依次为“发菩提场”、“普光明殿”、“仞地天宫”、“夜魔天宫”、“兜率天宫”、“他化天宫”、“逝多园林”。这七块匾额代表《华严经》上释迦摩尼讲过法的七处道场。据说释迦牟尼曾在这七处地方共讲经九次,因此该殿的建筑就暗含了“七处九会”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铜塔寺</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铜塔在山西省五台县五台山台怀镇北侧显通寺大殿前。两塔造型特异,是由楼阁、亭阁、覆钵三种形式组合而成。亭亭玉立,玲珑剔透,为明代铜铸艺术中的佳品。精致秀美,巧夺天工。</p><p class="ql-block">明代铜铸艺术中的佳品</p> <p class="ql-block">铜塔所在地,显通寺各大殿保存完好。观音殿,又名南殿。殿内,中间供着观音菩萨像,左右供着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所以又称三大主殿。殿内两侧放满了经架,架上置有各种经书,所以又称藏经殿。过去,救助水陆众生的大法会——水陆道场也设在这里,所以又叫水陆殿。大文殊殿,是显通令的第二重大殿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内供着三世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无量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四壁全用青砖砌就,殿顶用方木砌就。殿内无大梁、无立柱,殿外无廊檐,因此人们又叫它无梁殿。殿内壁上有走廊一圈,有梯道可上。在走廊的任何一个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这是五台山各寺庙中的一座特殊建筑,在全国也不多见。此殿又叫七处九会殿。因为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讲解《华严经》,在七个地方讲了九次才讲完。为纪念佛祖的这项佛事活动,殿前正面每层都辟有七个阁洞。殿内正中供奉着卢舍那佛,背后供着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北侧,是五台山规模大、历史悠久的寺院,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全山寺院之首,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之一。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华严寺”。明初重建,太祖赐额“大显通寺”。</p><p class="ql-block">该寺坐北朝南,面积约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中轴线建殿七座,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阁。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铜10万斤,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圆照寺</p> <p class="ql-block">圆照寺位于显通寺钟楼对面,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来到中国宣扬佛法,为了纪念他,明宣宗下旨在五台山修建了这座寺庙。寺后院内有一座白色的喇嘛塔,高五丈,四角各设小塔,造型奇特,这就是印度高僧室利沙的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广宗寺</p> <p class="ql-block">广宗寺,位于山西省镇营坊村山腰。沿灵鹫峰小山脊的石台阶继续登高,路过的第二处寺院叫广宗寺,该寺的天王殿就在路边。</p><p class="ql-block">广宗寺,俗称铜瓦殿,该寺背依灵鹫峰,面临台怀诸寺,规模虽小,但布局严谨,列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p><p class="ql-block">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的菩萨顶供奉的是观音菩萨‌。菩萨顶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菩萨顶上,是全国重点寺院。‌</p><p class="ql-block">五台山不仅是佛教徒朝拜的重要圣地,也是广大信众寻求心灵慰藉和祈福的宝地。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象征着智慧和知识,被誉为“智慧之剑”,能够帮助人们开启智慧之门,获得心灵的启迪。五台山的五个台顶分别供奉文殊菩萨的五大法身,包括聪明文殊、智慧文殊、狮子文殊、无垢文殊和孺童文殊。</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背面供奉韦驮天尊,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天王殿最初多见于净土宗寺院,中国禅宗本不供弥勒,但两宋之后中国佛教出现禅净双修的局面,所以天王殿开始出现在大部分中国寺院里</p> <p class="ql-block">塔院寺位于显通寺南侧,原是显通寺的一部分,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至明永乐年间独立起寺,与显通寺分开,院内修建白塔一座,取名为塔院寺。人们进入台怀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的塔院寺白塔,非常引人注目,常被人们看作是五台山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罗睺寺</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内,是密宗最早的传播中心,为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处之一。罗睺寺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1492年)重建,清代曾多次重修。</p><p class="ql-block">罗睺寺占地面积15000多平万米,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文殊殿、大雄宝殿、配殿、后殿、藏经阁殿、堂楼、廊房等18间。山门前的一对石狮为唐代石雕卧狮。山门左侧丈余高的藏式砖塔,叫文殊塔,塔上雕有文殊像。罗睺寺殿宇内的主要塑像,有明显的喇嘛教风格。</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罗睺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殿内的文殊苦萨塑像和别的青庙里的更不同。文殊菩萨骑坐的狮子卧在莲台上,文殊菩萨面色是白的,而不是金色的,肩膀两边还添了伸出的肩花,肩花上一边放着智慧剑,一边放着经书。这是喇嘛庙文殊菩萨塑像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碧山寺,始建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当时称普济寺,此庙宇地处北台叶斗峰之下,故亦名北山寺,寺周“群峰凝碧”,因而又称碧山寺。现在的全称是“碧山十方普济禅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人有游普济寺诗云:“落日碧山寺,萧然古涧边。白云生翠崦,明月下寒泉。”碧山寺有一大传统,凡是出家僧尼和居士信徒到了碧山寺,一律免费食宿,任何人无权逐客。启程时如果缺少川资路费,寺中还得周济盘缠,碧山寺这种广济十方僧人的做法,非常为人们所乐道和赞赏,因此人们亦称碧山寺为“广济茅蓬”。茅蓬是寺院的谦称。</p> <p class="ql-block">出于对碧山寺“广济十方僧人”精神的赞助,国内外佛教徒给碧山寺捐献了许多财物。其中,最珍贵的当数“缅甸玉佛”和“华严经字塔”。缅甸玉佛,现安置在寺中的戒坛殿中。</p><p class="ql-block">华严经字塔长(高)一丈七尺(6.1米),是一幅写在白绫子上的佛经字塔。悬挂起来一看,宛如一座七级玲珑宝塔,飞檐风铃,犹如工笔画成。近前细看,方知是由绿豆大的楷书毛笔字组成。全塔正好写了一部《华严经》,计600043字。是由许德兴沐浴焚香用了十二年时间书写而成的,这幅华严经字塔现在陈列在显通寺的后高殿内。</p> <p class="ql-block">镇海寺,始建于明代,因寺旁海底泉上建有镇海塔而得名,清代至民国时期是章嘉活佛的住地,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p> <p class="ql-block">镇海寺坐落在“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左右两侧环绕的山峰,犹如两条飞龙落下河谷,拱背弯腰,腾挪围抱;寺院建筑在两山合抱的一个石山嘴上,宛若一颗二龙嬉戏的宝珠。山豁口有苍老挺拔的大松树,走在松树林间的蹊径,再听飒飒的松风,给人一促静寞幽深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镇海寺创建于明代,占地1620平方米。平分为前院、后院、南院三部分,共有各种建筑100余间。天王殿内脊梁下题记有“大清康熙四十九年岁次庚演孟夏吉旦,敕封清修禅师乃提督五台山番汉大喇嘛鼎增监错奉旨重建,住持朋错垂旦谨志”,说明是康熙年间重修。前院中轴线上有三重大殿,从东至西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p><p class="ql-block">寺庙正中的空门也是这座寺庙的天王殿,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里面正中供的是笑哈哈的大肚弥勒佛。来往香客一进寺庙看到弥勒佛就有一种欢喜吉祥的感觉。背面是精明强悍的石雕韦驮菩萨,殿的左右两侧是怒目凝视的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这座天王殿和其它寺庙的天王殿大同小异福。第二重殿是寺庙的大雄宝殿,也是寺庙的主殿。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又为转角殿,殿内正面佛堂上供“横三世佛”,中间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左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像高1.7米,都为木雕。三世佛背面是送子菩萨,两旁为善财和龙女。</p><p class="ql-block">南院又称永乐院,院内有三世章嘉呼图克图灵塔,所以又称塔院。东院伽蓝殿,殿中主供伽蓝菩萨关羽及周仓、关平、赤兔宝马、马童一组塑像。院中有送子观音松和长寿松两棵。</p> <p class="ql-block">白云寺,据史册记载:她布局严谨,建筑古朴,巍峨挺拔,宏伟壮观,是五台山四大名寺古刹之一;享有“南有九华金鼎寺,北有五台白云寺”的美誉,其古老的文化历史悠久远长。在当时,该寺大殿内主要供奉的是想享誉全国的高17米的千手千眼佛像;就连所供奉的罗汉尊者塑像。同时,她也是全国高僧师和贤达信众们前来五台山纭聚参修朝拜礼佛的首当寺院之一。其宏魄的规模,浩大的声势,精严的教威,真是享誉空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愿佛法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实践慈悲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阿弥陀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