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来福州旅游的第二天,5日早晨,在酒店吃过早餐,我跟先生乘上了前往福州长乐区的地铁,然后又打网约车去青桥村。为啥要到这里来呢?原因是前几天,我在手机上刷到一个视频,说这里曾是一位历史名人陈振龙的故乡。陈振龙是中国的红薯之父,是他从菲律宾把红薯引进到中国,这么显赫的人物,他的故乡焉有不去拜谒之理?</p> <p class="ql-block"> 县改区的长乐县、稍显偏远。下了网约车,我们边走边打听,找到了青桥村陈振龙纪念馆。走近发现,纪念馆无人参观,大门紧闭。怎么办?怀着崇敬的想法前来却吃了一个闭门羹,打道回府吗?</p> <p class="ql-block"> 犹豫中,村里小道驶来两辆摩托车,开车的是两位三十来岁的女人。我立马向她们招手。看出我要问路,两人都停下了车。我急切地询问:纪念馆怎么不开呢?我们想参观一下。其中一位听着我的外地口音,好奇地问:你们是哪里人?我告诉她,我们是哈尔滨人。特意来看陈振龙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听说我们是哈尔滨来的,她特别热情,忙说:今天不开馆,但我们肯定能满足你们的愿望,前面不远处,有陈振龙故居,它介绍得更翔实,我俩骑摩托带你们去!</p> <p class="ql-block"> 来之前我们只知道这里有陈振龙纪念馆,不知道还有他的故居可参观。本以为紧闭的大门会让我们扫兴而归,谁成想柳暗花明又一村!</p> <p class="ql-block"> 坐上摩托车,我跟先生很快到了陈振龙的故居。望着热情的两位骑车人远去的背影,车上说的感谢话,我又大声地喊了出来:谢谢你们!</p> <p class="ql-block"> 走进布置有序的陈振龙故居,遇到三个男观众。一位年长者和两个小伙子。年龄大的那位,轻声地跟两个年轻人讲解着,看来他对故居很熟悉。</p> <p class="ql-block"> 我正愁没有讲解员,眼前这位先生正好满足了我们。一边听,一边感受,陈振龙的事迹逐渐清晰起来。</p> <p class="ql-block"> 陈振龙(约1543-1619年)不到二十岁中了秀才,后弃儒从商,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陈振龙见当地种植一种称为“朱薯”的块根植物,产量高、广种耐瘠,生熟皆可吃。想到家乡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便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视朱薯为奇货,禁止出境。经过精心谋划,陈振龙“取树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关卡检查。航行七天后,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福州。</p> <p class="ql-block"> 此后,陈振龙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申报吕宋甘薯可以救荒。巡抚允许试种,当年试种便大获成功。第二年,巡抚传令普遍种植。因甘薯来自国外,福建人将之称为“番薯”。番薯,即现在全国人都喜爱吃的红薯,有的地方称之地瓜。</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是好奇这位先生的讲述为何如此顺畅?两个年轻人听得为何又如此认真?我礼貌地询问后方知,原来眼前的这三个人都是陈振龙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 意外的巧遇,令人惊喜。年长的陈先生对我们有问必答,然后,对他身边的两个年轻人做了介绍。陈先生说:两个年轻人一个是他的外甥,从小就从村里走了出去,居住在城里;另一个是他的孙子,生活在美国。俩个晚辈怀着崇敬之情,特意回到先辈的故居,想深度了解一下家族的历史和荣耀。</p> <p class="ql-block"> 陈先生的外甥手指地图自豪地告诉我们,他从小生活的村子在哪个位置。</p> <p class="ql-block"> 我对两个故乡寻迹的年轻人由衷地赞叹:你们的先贤多么了不起!他的举动,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品种,有效缓解了各地缺粮少食的困境。</p> <p class="ql-block"> 想起我的父亲曾说过:他小时候居住的山东老家,山多地少,基本以地瓜为主食。我现在住的城市哈尔滨,因物流通畅,市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生长在山东、河北、辽宁的地瓜。商店里的地瓜干、地瓜饼、地瓜粉条极大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先贤陈振龙不仅是福建的名人,更是全国的恩人。没有他当年带回薯藤,就不能在那么早的时间解决了百姓的饥饿问题。陈振龙的壮举,无愧于中国甘薯之父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 告别了陈先生一行,在村里的小巷,迎面走来一挑担的男人。他的筐里装的可是地瓜?男人走近,我发现两个大筐里果然装满了新鲜的地瓜!我举起手机,快速照了两张像。男人有点奇怪,问我:有什么事情吗?我笑着回他,圆满!挑担人听得莫名其妙,我却喜不自禁。我因地瓜名人而来,又以亲睹挑担地瓜的当地人结束,多么美妙的巧合!</p> <p class="ql-block"> 走在路上,一眼望去,民舍整齐,两边土地栽满了荔枝树,绿油油的菜地一畦接一畦。青桥村早已不是陈振龙出走时百姓难以裹腹的时代面貌,不是那个贫困之极的落后小村落了。</p> <p class="ql-block"> 陈振龙以一己之力,凭其赤诚爱国的勇气和智慧,将地瓜这一优良物种引度回国,他惠及国家民生的恩举,必被后人世代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