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跨年之旅(4):汕头小公园

月影沙丘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今天是2024年最后一天,也是此次潮汕之旅的第三天。今天的主要行程,游览汕头小公园、参观潮博中心、跨过南澳大桥前往南澳岛并跨年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今天的天气相当给力,15-23℃,晴空万里。早上7点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给此次旅行带来无穷的温暖阳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酒店自助早餐后,8点半出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第一站,先参观汕头老邮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汕头老邮局‌,俗称“老安平邮电局”或“安平邮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外马路24号,始建于1922年,是广东保存最完整的两座欧陆式邮政建筑之一。这座建筑占地面积1449平方米,建筑面积1042.8平方米,采用石、钢筋、洋灰的三合一结构,建筑风格华丽典雅、气势恢宏,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老邮局不仅是汕头开埠后的第一所自建邮局,还见证了汕头、广东乃至中国邮政通信的发展历史。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欧陆式元素和当地风俗气息,立面呈对称三段式,有花岗岩石基座、希腊式大圆立柱,檐下是西洋纹样山墙,主立面二层有阳台和石栏杆。内部设施保留了原貌,如壁炉、木地板等,展示了清末民初的办公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如今,老邮局不仅继续运营邮政业务,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馆内陈列着百余年间的邮政实物,再现了清末民初的办公场景,二楼的办公厅、壁炉、木地板和保险柜等也原样留存。此外,老邮局还积极融入汕头市文旅经济发展,设置了邮政历史陈列馆、仿民国柜台、集邮旗舰店等,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汕头小公园是汕头市金平区内的一片老城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成为汕头市的标志性地点。‌小公园以中山纪念亭为中心,周围分布着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街道,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和文化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汕头小公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0年,当时汕头开埠,成为全国第三个、全省第二个设海关的口岸。随着外国领事馆、洋行、教堂和医院的建立,汕头逐渐成为南粤商贸经济中心。20世纪30年代,汕头小公园片区迎来了商业繁荣的鼎盛时期,吸引了大量华侨投资建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小公园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最具代表性的是骑楼建筑群。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商业功能,还融入了精美的装饰和图案,展现了独特的建筑艺术。百货大楼是其中的标志性建筑,高7层,前身是1932年华侨集团集资创办的“南生公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小公园不仅是汕头商业历史的见证,还承载着无数潮人的乡愁。这里曾是汕头市的核心商业区,见证了汕头开埠以来的历史变迁。如今,小公园已成为游客必打卡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清嘉庆元年(1796年)前,汕头就因港口而带动商业贸易的兴起。先是在老妈宫前一带形成临海集市,后沿老妈宫向西的海岸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逐渐建起了柴米药材和修船等行当,并形成了行街、顺昌街等相对稳定、集中的商业区,共有店居200余间,即俗称的“闹市”。“闹市”虽属自由聚集,自发建设的市集雏形,但道路的横直相交,内外沟通,水陆连接,已形成以集中、通畅为主要特征的方格式格局,且有着行业相聚、行商坐贾有别的、商居有分的功能分区雏形。原“闹市”范围东至现民族路,西至现同平路,南至行街,北至现福平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清咸丰十年(1860年),汕头作为通商口岸正式开埠。位于现今金平区小公园街道的旧汕头港逐步取代澄海樟林港,成为中国东南近海和远洋航线的区域性货物集散中转港和航线补给港。史料记载,1860至1949年间经汕头港口岸前往港澳和东南亚的人数约140万,其中多数是潮汕人。早年,红头船漂洋过海,基本都是人货混载,船舱里乌压压的货和人挤在一起,搭乘红头船的人,大多数是被迫背井离乡下南洋谋生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20世纪初,随着汕头商贸业的发展,一个以华侨投资建设为主体,以“小公园”为核心,以“四永一升平”和“四安一镇邦”为主要街道的商业中心逐渐形成,这片范围内汇集了大量市场(商行)、金融机构和酒楼旅馆,其旧址保存至今,小公园开埠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开埠的34个城市里唯一一个至今保存完好的开埠区。市场(商行)包括大量的行街、商铺、百货大楼旧址,展示出汕头商业繁盛的近代埠市风采。据民国学者谢雪影编著的《汕头指南》记载,1934年,汕头埠有工商登记的经营进出口货物商号至少一百家以上,很多商铺都聚集在小公园区域内,形成行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小公园开埠区的沿街有一大片骑楼建筑,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多数是早年华侨返乡投资建设的。骑楼是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商住合一的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营造凉爽环境。骑楼主要由上楼下廊两大部分构成。骑楼的下廊就是人行道,上楼一般是住家或仓库。骑楼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充分展示了汕头百载商埠的人文历史风貌;同时,骑楼也是海外游子对故乡记忆的载体,华裔新生代会在这里寻找祖辈的痕迹,记住自己的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经设立市政厅的汕头形成了以小公园为核心的环形放射状路网格局,建筑上以装饰美观、中西结合的骑楼建筑为代表。其中利安路以西片区是原汕头商业商贸发展的核心区域,集中了较为出名的商店、酒家、银号、客栈、戏院以及邮局等公共商业服务设施,见证和承载了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汕头商业之盛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广州、青岛,位居中国第七位。港口年吞吐量最高达675万吨,仅次于上海、广州,位居中国第三位。汕头对外贸易也快速发展,10多家轮船公司和招商局先后在汕头设立机构。汕头成为五岭以南第二大繁荣的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潮汕鸭屎香特色茶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第一次来潮汕,确实不晓得什么是“鸭屎香”。看了介绍就知道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参观潮博览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潮博中心),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南滨路南,坐落于华侨试验区中信滨海新城人文中轴线,背靠礐石风景区的笔架山,面向汕头内海湾,是潮汕历史文化博览园的核心建筑。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8.5亿元。潮博中心将成为一座集潮汕文化展示和交流、旅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潮汕文化综合体,是一座汇聚潮汕文化精髓的城市新地标,成为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背靠礐石风景区的笔架山,面向汕头内海湾,是潮汕历史文化博览园的核心建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教授领衔的团队进行设计。博览中心以“潮都重器”为名,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8.5亿元,地上5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46.2米。设计元素汇聚潮汕文化精髓,建筑风格取材自极具潮汕韵味的山海特色、红头船、潮汕民居,形成“风起沙汕、潮送玉舟”,“花开四海、叶落归根”,“玉堂金殿、南滨新厝”,“鲲鹏展翅、遨游万里”四组具潮汕文化内涵的设计意象,为潮人之都增添文化重器。包括潮汕文物展示区、潮汕民俗展示区、华侨文化展示区和书画美术展示区四大展示区域,成为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教育、休闲、文化服务为一体的公共建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