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下旬,我们从严寒中的北京來到了广州地区,冬季的岭南向人们展示了一派生机盎然的南国风光,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们此次旅行所见到的珠江水系是我国岭南大地的血脉,它见证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 十八世纪中后期以來,英国等西方国家以走私等方式向中国倾銷鸦片,严重腐蝕了中国社会,危及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p> <p class="ql-block">罂粟花(制造鸦片的原料)原产于南欧、小亚细亚,鸦片原仅为药用,后被滥制成毒品</p> <p class="ql-block">装载鸦片的英法船只源源不断地开进珠江港口</p> <p class="ql-block">鸦片倾销到中国后,百以万计的国人坠入烟毒深渊</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嘉庆、道光皇帝决定禁烟</p> <p class="ql-block">1838年12月31日,林则徐被任命为禁烟钦差大臣,统辖广东水师</p> <p class="ql-block">1839年4月11日,林则徐抵虎门验缴鸦片(共计19187箱又2119袋)</p> <p class="ql-block">6月3日至25日,虎门销烟共计2376254斤</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销烟处(两个大坑)</p> <p class="ql-block"> 林则徐销烟处边上的威远炮台是东莞虎门炮台的一个组成部分,虎门炮台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珠江入海口的著名海防设施。1841年鸦片战争中,这里发生了缴烈战斗,主要将领英勇牺牲。</p> <p class="ql-block">威远炮台清兵营房旧址</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销烟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虎门销烟后,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岛,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p> <p class="ql-block">今日虎门大桥</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联军又在美俄等国支持下,于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发动了大规模侵华战争,直至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迫使清王室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p> <p class="ql-block">北京圆明园</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法两国在珠江畔的小沙洲填筑了沙面岛,作为他们在广州的租界地,租界面积0.3平方公里,约264亩。</p> <p class="ql-block"> 英法在沙面島租界地享有治外法权,设立了他们的领事馆、教堂、银行、商铺和高级住宅。</p> <p class="ql-block">教堂</p> <p class="ql-block">波兰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学校操场</p> <p class="ql-block"> 现在,这些西方建筑已使其成为广州一个独特的建筑风景区,1996年,沙面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1842年,香港被割让给英国。此后,英国不断增加其殖民利益,至1898年,又以租借99年的形式侵占了我国九龙地区,英国的殖民统治由香港島的78平方公里扩展到1200多平方公里;它並在与中国内地接壤地区树立了界牌,后被称为中英街,今天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深圳的界街,现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中英街通行证办理处</p> <p class="ql-block">中英街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中英街长达250米,宽约3~4米,深圳香港各占一半,街心以"界碑石"为界,需办理通行证才能进入</p> <p class="ql-block">界碑</p> <p class="ql-block">边界警戒亭</p> <p class="ql-block"> 近代以來,飽受列强欺凌和满清腐朽统治压迫的中国人民,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这一斗亊中产生了伟大的民族英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夲名孙文,字逸仙,号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故居</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故居是一幢二层楼,1892年由孙中山先生主持設计及建造,中西结合,设有环绕庭院的一道围墙</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父亲孙达成和母亲杨氏</p> <p class="ql-block">厅堂</p> <p class="ql-block">环绕庭园的围牆</p> <p class="ql-block">水井所在地是孙中山誕生时的旧房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1879年,他隨母亲去了夏威夷,在那里他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回国学医后弃医从政,先后在夏威夷成立兴中会,在日夲成立同盟会,成为中国民主革命领导人,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发动华桥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一兴中会。图为兴中会经常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警世钟,200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一生以喚醒中华民族为已任的孙中山先生而铸造,钟体刻有孙中山1924年《勉励国民》的演讲词和"共进大同"手迹</p> <p class="ql-block"> 1911年(辛亥年)4月发生的广州起义虽遭失败,但影响巨大;10月的武昌起义取得成功,彻底动摇了满清政府的统治。</p> <p class="ql-block">广州起义(油画)</p> <p class="ql-block">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广州起义中牺牲了100多人,其中72位烈士的遗骸由潘达微先生以记者身份用善堂名义冒死收殓,营葬于黄花岗</p> <p class="ql-block">黄花崗七十二烈士之碑</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题字</p> <p class="ql-block">瞻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感言</p><p class="ql-block">呼风唤雨孙中山,</p><p class="ql-block">仁人志士赴国难;</p><p class="ql-block">英雄安眠黄花岗,</p><p class="ql-block">豪气长存天地间。</p><p class="ql-block"> 一 刘祺宝</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另一大事件武昌起义胜利后,在南京成立了民国政府,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开始了民国元年。</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后,中国仍处于列强爭夺势力范围、军阀混战、北洋军阀袁世凯、段祺瑞控制北平中央政权的局面;孙中山奔走呼号,推进国民革命。晚年孙中山在广州着力倡导联俄联共扶植农工三大政策,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组建黄埔军校,积极筹划北伐、爭取实现国家统一,他被拥戴为"非常大总统"、"大元帅"。</p><p class="ql-block"> 1925年他抱病去北平商谈国是,不幸与世长辞,享年59岁。</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总理、最高领导人孙中山</p> <p class="ql-block">黄浦军校的正式校名为陆军军官学校</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校训</p> <p class="ql-block">教员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黄埔校歌</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总理(校长)颁发的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叶剑英,黄埔军校筹办者之一,曾任教授部付主任</p> <p class="ql-block">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噩耗传來,国立广东大学师生无比悲痛,在操场上没灵堂,沉痛悼念孙中山</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的伟大精神、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一直对中国人民产生着巨大深刻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在孙中山广州办公处旧址旁建成的孙中山纪念堂,气势雄伟,十分壮观,充分体现了孙中山的伟大崇高和人们对他的爱戴之情。</p>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 琳达 刘祺宝</p> <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 琳达</p> <p class="ql-block">刘祺宝在深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