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对敦煌,一直心驰神往!</p><p class="ql-block"> 这座城,在河西走廊的尽头,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处,这是一座令全世界为之着迷的古城。</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的一天,我们终于踏上西行列车——西安至敦煌K367次,过宝鸡、进兰州、经西宁,一路向西,戈壁茫茫,历时22个小时,直抵向往已久的敦煌。</p><p class="ql-block"> 地处于青海、甘肃和新疆交界的敦煌市,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地带。西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的“凿空”之行,从此开通丝绸之路。延续近两千多年的敦煌文化,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莫高窟、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古代丝路上的两大边关阳关、玉门关等名胜古迹,带给我们的是无比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第一站——敦煌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爱上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来敦煌,就一定要来敦煌博物馆。一踏入馆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海量精美文物,壁画临摹品更是一绝,那细腻笔触、绚丽色彩,把敦煌壁画神韵完美复刻,九色鹿仿佛下一秒就能跃出墙面,瞬间带你穿越到丝路盛景,彩塑庄严,佛像慈悲,佛国世界在眼前徐徐展开。我们提前预约了跟团讲解,六个展厅按朝代梳理脉络,一路走下来,对敦煌的兴衰历史又多了一些了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第二站——敦煌夜市和沙洲夜市</b></p><p class="ql-block"> 沙洲夜市和敦煌夜市实际上是同一个地方的不同称呼,位于阳关东路,是当地最大的夜市,这里汇聚了众多美食摊位,可以品尝到敦煌的特色小吃。杏皮水——敦煌的特色饮品之一,以特产李广杏为原料,经过熬制加工而成;呈现出橙黄明亮的色泽,口感酸甜可口,清爽宜人。对敦煌人来讲,杏皮水就像杭州人的龙井茶、北京人的酸梅汤,酸酸甜甜,很是解暑;胡羊焖饼——敦煌最特别的面食之一,面粉擀成面片,切成长条煮熟,加汤食之,肉汁与面饼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敦煌羊肉串——鲜嫩的羊肉经过炭火的烤制,外焦里嫩,撒上孜然和辣椒粉,香气四溢,感受大西北的独特风味;沙葱炒蛋——一道极具特色的敦煌美食,沙葱形似幼葱,色泽碧绿,将其与鲜嫩的鸡蛋一同炒制,便成就了这道美味佳肴……每一种美食都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第三站——“又见敦煌”</b></p><p class="ql-block"> 去过平遥古城,看过“又见平遥”;到了敦煌,怎能错过“又见敦煌”?这是一部以敦煌为背景的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观众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跟随引导员的指示进行转场走动,这种行进式的体验方式让我们仿佛成为了剧中的一员,在90分钟的演出时间内,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共同经历了那段辉煌的千年历史。美轮美奂、视听盛宴,除了人多和票价昂贵,真的很值得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第四站——敦煌莫高窟</b></p><p class="ql-block"> 毫无疑问,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以其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敦煌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的建造始于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直持续到元代,历时约1000年。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走进莫高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佛教艺术繁荣的时代。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让人叹为观止,无论是精湛的雕刻技艺,还是丰富的故事内容,都让人感受到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匠心独运。</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暑期是敦煌旅游高峰,我们只能预约到应急票,只可参观四个洞窟。冬季淡季,这里不仅半价票,更是可以参观十个洞窟,比正常票还要多两个洞窟。我在向往,某个冬季,再次来敦煌,去莫高窟,用心去领略莫高窟无可替代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讲讲王道士与莫高窟——</b></p><p class="ql-block"> 元明清后,随着海路开发,丝绸之路逐渐落寞,莫高窟陷入荒废,被人遗忘。清末,在莫高窟落寞的岁月中,一个叫王圆箓的穷道士再次改变了莫高窟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1849年,王圆箓出生于湖北麻城一户十分贫困的农民家庭。王圆箓的人生,自出生起便是艰辛的,天灾不断,战乱频繁,为了讨生活去从军,没有坚持太久便离开了军营,之后他当了一名道士。</p><p class="ql-block"> 1897年,王圆箓来到了莫高窟,并在这里住了下来。在他心里什么道教、佛教都是一样的,反正都是菩萨。另外,莫高窟之前就是僧人居住修行之地,虽然条件艰苦,但对王道士这样没钱的穷人来说这里能够不花钱居住是再好不过的地方了,而且要修行也有现成菩萨。</p><p class="ql-block"> 1900年,王圆箓在清理莫高窟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这是莫高窟编号为17号的洞窟,是为纪念洪辩高僧而建的纪念堂,后来不知是何原因,莫高窟的人把历代的文物堆放在纪念堂中,并把洞窟给封闭起来,无人知晓这里面的秘密,直到王道士的发现。拒现在的不完全统计,藏经洞里有从十六国到北宋时期近六个世纪的文物5万多件,包含佛经、书画、文书、律令、地方志、医书等等各种图文资料料。王圆箓立马带着若干佛经去了官府,不料官府老爷还嫌弃古人的字没有他写得好。后来来了一位有学识的敦煌县令,王圆箓再次送来经卷,这位倒是有些兴趣,然后上报给了甘肃学政。甘肃学政建议省府来保管这批文物,可是一算需要运费五六千两银子,于是省府要求敦煌县令自己处理,县令无法只能让王圆箓就地封存。但是,此事从上到下都没有官方正规文书,谁也没有把这藏经洞当做一件大事。最后,王圆箓给17号窟装了个木门,装了个铁锁。</p><p class="ql-block"> 王圆箓要生存,石窟要修缮,这都需要大量的银钱。1907年,英国的斯坦因来了,用14块马蹄银从王道士手中买走了24箱经书、5箱绘画和丝织品。1908年,一个法国人买走6500卷写本和大量画卷。1911年,日本的一支探险队买走了400多卷文书和2尊佛像。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敦煌,又带走5大箱经卷。就这样,藏经洞的文物流失到了海外,令人痛心疾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1年,王道士死在莫高窟。从发现藏经洞以来,他从未离开过这里,可是他至死都不明白,自己为何会成了罪人?王圆箓只是一个穷苦人,没知识没文化,更加没见识,与其说他把文物卖给了外国人,倒不如说是外国人从他手里骗走了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历时让人唏嘘,让人感慨万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第五站——敦煌鸣沙山月牙泉</b></p><p class="ql-block"> 一梦入敦煌,一眼望千年。鸣沙山的沙,“沙岭晴鸣”,月牙泉的泉,“月泉晓澈”。风夹沙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鸣沙山月牙泉,位于敦煌城区南边,鸣沙山的东边是敦煌莫高窟所在的三危山,西边是广袤的库姆塔格沙漠,西风和北风受到三危山阻拦,风中的沙粒沉降,长年累月就形成了鸣沙山。敦煌古称沙州,即得名于此。我们沿着沙中爬梯登顶鸣沙山,步移沙响,登顶而望,近可俯瞰月牙泉全貌,远可眺敦煌城区,背后沙丘绵延,走势蜿蜒,甚是壮美。</p><p class="ql-block"> 鸣沙山北麓,月亮弯形状的小湖泊,沙岭环绕,水从地下渗出,积水成湖,汉代时称为沙井,唐代时称为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月泉晓澈”,被誉为“沙漠第一泉”。我们眼中的月牙泉,却也不觉得很美,感觉水不多且不清透。</p><p class="ql-block"> 景区内骆驼众多,据说有一千多头骆驼,旅游旺季每天游客数万人,每头骆驼每天要来回驼运约十趟,看那骑行骆驼的队伍,绵延首尾不相见,壮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第六站——嘉峪关</b></p><p class="ql-block"> 转眼,我们已在敦煌度过了两个昼夜,第三天一早,我们乘坐火车离开敦煌到了嘉峪关,距中午返程高铁时间13:14只有三个小时,我们匆匆打车到了嘉峪关关城,只是到了这个地方,拍照为证。</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关城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关城始建于明朝,是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这座古老关隘以其险要的地势和雄伟的建筑,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p> <p class="ql-block"> 13:14,一生一世,我们结束了敦煌之旅,满是收获和愉悦,体尝到了什么是震撼、什么又是壮美。下一次,让我们在某个冬季,再去拥抱敦煌之美,品悟什么是大美无言,什么是万般风情,让千年的历史温润我们浮躁的心,让大漠的苍茫洗涤我们疲惫的灵魂,一起聆听丝路的风情,一起品味历史的芳华。</p><p class="ql-block"> ——作于2024年1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