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一一刘志强

马踏清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茫茫人海冥冥之中,总有一些人和事不期而遇并产生交集,我把这种天意称其为缘份。一一题记</p><p class="ql-block">白驹过隙,似水流年,不经意间《绝对文学》创刋己走过了七个年头。</p><p class="ql-block">《绝对文学》,绝对是文学爱好者的大众平台。我之所以说是大众,就是因为这个平台不分地域,不分等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以在这个平台上汇聚了全国各地近500名文学爱好者,上有耄耋之年老者,下有十几岁之少年。更有负有盛名的国字号省字号的会员,亦有初学入道的文学新人,还有居住海外的华人。不拘一格,开拓创新,扣紧时代脉搏,弘扬正能量和主旋律,是《绝对文学》的创刋主旨和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p><p class="ql-block">我是一名退休公务员,闲来喜欢读读书写写字,也曾有作品散见于一些媒体。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朋友圈里面看到老同事郝山威写的一篇含饴弄孙的文章,被精彩的文笔描写深深吸引,随后二人便就写作问题经常在微信里探讨。后来他又转来过李进章老师的文章,感觉那文字似诗胜画,精妙绝伦,不禁啧啧称奇。一次山威兄微我说,“现在有个《绝对文学》的公众号,当下挺红火,李进章老师已在这个平台发表了几篇文章,我也加入到了这个平台。你若有意,我可托老同学李进章帮忙,介绍你加入”。这种求之不得的好事,我当即未加思索便应允下来。就这样我以《人在军旅》三部曲开篇,叩开了《绝对文学》的殿门。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第一次投稿,我的文章就发在了当期头条,这着实令我感到意外又信心大增。心下自忖:看来我和《绝对文学》有缘呀。</p><p class="ql-block">《绝对文学》的发展之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经历过艰难,创造过辉煌。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离不开魏强总编的运筹帷幄和担纲,离不开杨士涛顾问呕心沥血的奉献,离不开编辑部同仁们加班加点的辛勤付出。鼎盛时期,可谓是人才济济,群星璀璨。特别是闹疫情那几年,平台聚集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新老作家,好作品出现了井喷式增长,那时候文章读量过千的随处可见。2020年《绝对文学》出版了首部优秀作品汇编,收录了40多位文友的141篇佳作,这些作品收录时读量大多都在千人以上,有的过万。更有毕四海先生的中篇小说,竞一举突破了十万人阅读大关。这一时期,在平台上活跃的作家有毕四海、谭光华、李进章、任宝常、阚士英、李瑞华、齐方、陈金玉、欧建成、马溶建、丁桂林、刘芳丽、刘萍、丁杰、刘晓峰、周国元、李明碧、段惠琴、韩云娥、王兰、张秀珍、燕铭、张金梅、段有前、刘甫亮、韩宗滨、李霞、李子明、段伟民、张爱民、马迎芝、陈宗贵、任晓伟、贾银台、李玉香、张桂花、韩文秀、许风和、单跃军、邬小径、沈富民、王芳、黄开福、王仁爽、白芳婷、郭贵荣、韦岩方、周良杰、乔通顺、刘风云、王旭军、王凯军、谷瑞波、赵雁鸣、巴建斌、黄万云、邢伟静、徐木花、孟玉霞、汪玲、宋玉粉、许风和、刘春乐、马淑琴、王延敏、刘荣萍、石建成、苗桂芝、杜海荣、赵茂兴、刘志强……,百密一疏,漏者见谅。再后来,毕四海先生又力推了宋致国、孙方之、殷宪恩、乔秀伦等一批老作家带着作品进来,可谓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这些老作家的作品,内涵深邃、文字老道,别具特色,极大地提高了平台在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一时期的好作品连连不断,流光溢彩,好一似你唱罢来我登场。平台逐渐形成了以毕四海、谭光华为代表的优秀系列小说;以李进章、李瑞华为代表的浓郁乡情为题材的优秀散文;以任宝常、陈宗贵为代表的优秀诗歌;以李进章、沈富民、为代表的纪实和游记;以阚士英、丁贵林为代表的军旅生活作品。还有以韩士涛、魏强为代表的文学评论。这一时期中青年新生带异军突起成为创作主体,呈朝气蓬勃,蒸蒸日上之势。尤其是刘芳丽、刘萍、丁杰、段惠琴、韩云娥、王兰、王芳、张金梅、申莉、乔通顺、李明碧、王仁爽、李玉香、邬小径、刘春乐等一批中青年作者的优质高产作品,受到了文友们的大力推崇和如潮好评,使得平台作品有了一个质的升华。一时间,平台上出现了天津、大连、保定、衡水、五台、唐县、微山、蒙城、嘉祥等文友作品扎堆群发现象,可谓是八仙过海,各领风骚。疫情过后,平台人员结构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又有一拔新人擎炬担当,引领着《绝对文学》锐意进取,更上一层楼。我之所见,近两年来作品影响力比较好的作者有:任晓伟、张金梅、王尊广、杨运洲、张思国、王植林、于成河、高晓华、于广斌、刘刚海、杨居胜、乔宪忠、果儿、朱明阳、韩秀、陈明辉、苏丽萱、闫纪春、张从勤、卜凡亚……,不一而足,多不赘述。平台因了他们,继往开来,踔厉前行。</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初入平台时,每天欣赏着文友们的精彩篇章,感叹赞羡,自弗不如。我自嘲“书到用时方恨少”,深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道理。我选择写作先从学习做起,从文友们好的作品中汲取智慧和技巧。我定的小目标是:精读作品,明确中心思想和艺术特点,结合个人感悟,每天写留言不少于300字。岁月留痕。一年下来,我为文友们的作品写了整整三大本的留言,有10万字之多。后来我感觉手写留言后,还要重新把文字输入到手机上,方法笨拙,太过浪费时间和精力。于是从2020年9月份开始,我学着在微信上编辑,然后再把留言复印粘贴到文后留言区。为了便于保留这些留言,我又在美篇上设置了《我为文友写留言》栏目,四年多来,己制作发表了376期,每期收纳留言2一5篇不等,再加上2万字的专题评论,这样积腋成裘,聚沙成塔,累加起来己有30万字,浏览量也有58万人次。</p><p class="ql-block">我自诩是《绝对文学》的忠实作者和读者,六年来始终不渝。常言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为文友写留言,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同时收获了友谊和赞誉,也成为《绝对文学》特聘顾问,这让我常思肩负的责任。值得一提的是,我和毕四海、李进章、任宝常、丁贵林等多位中作协和省作协的老师们加着微信,时常会有文学交流和人际交往,耳濡目染间受益颇多。上述四位老师还把他们创作的多部作品倾情寄赠于我,让我心生感动。文学之路,能遇见这么多这么好的良师益友实为幸事。</p><p class="ql-block">人活着的意义,就是干自己喜欢的事,并力争把这些事情干好,有个好的结果。文学创作,亦当如此。有道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干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做到知行合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殊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动就是实践。正如习主席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说的那样:“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p><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是真正属于你的,那就是你学习掌握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作为文学爱好者,你创作的作品就是你的财富,这既包括精神层面的,也包括物质层面的。</p><p class="ql-block">我是相信缘分的,结缘《绝对文学》圆了我的文学梦,相信也圆了很多文友的文学梦。感思遇见,感恩友爱。人要存善念,行善事,结善缘。善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