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千年成都城厢古镇</b>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距市中心约30公里 。 </p><p class="ql-block"> 城厢古镇历史悠久,建制史超1600年,其中1400余年为县城所在地 。北宋以来,一直是金堂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1年划入青白江区 。</p><p class="ql-block"> 古镇布局独特,四条主街、三十二条巷、六十四个庭院相互交织 。还保留着护城河、书院、文庙、武庙等古建筑,是成都地区唯一完整传承千年县治格局的古镇,被誉为“小成都” 。</p><p class="ql-block"> 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如北宋鸿儒谢湜、辛亥革命烈士彭家珍、当代诗人流沙河等 。绣川书院是原金堂县修建最早、规模最大、藏书最多、声誉最高的书院 。此外,还有清代客家风格的陈氏祠堂等古迹 。</p><p class="ql-block"> 城厢古镇拥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城厢乌木木雕技艺、板凳龙和金钱板等 。同时,这里商业气息不浓,能感受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还有西街上的羊肉汤、郑记酸辣粉等地道美食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此视频来源于快手极速版</p> <p class="ql-block">Localand<b>城厢会客馆</b>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城埝街59号,建筑总面积为7082.09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 其建筑整体以现代设计融合传统川西建筑特色,两层空间面积近4000平方米,共设9大空间场景与7大展区 。</p><p class="ql-block"> 这是以“地方记忆+”为核心的新型文化商业复合空间,集合非遗展览区、地方记忆馆、阅读空间、美食实验室、文创工坊、咖啡空间、研学空间等,将非遗民俗文化、展览、创意设计、当代艺术、生活美学融入日常,配备多元化消费场景空间 。</p><p class="ql-block"> 场馆还创新性地开设本地社区营造中心,满足社区居民、游客、访客多种需求,并设有富有当地特色的城厢记忆博物馆,可开展对外活动,承接商务沙龙及座谈活动 。</p><p class="ql-block"> 该会馆先后获评2022年德国iF设计奖、成都市“2022年度十佳社区美空间”、2021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城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奖、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跨界文化空间)等荣誉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彭家珍,</b><b>字席儒,四川金堂人,近代民主革命家。以下是其简介:</b></p><p class="ql-block"><b> 早年经历</b></p><p class="ql-block"><b> 1888年4月9日出生,自幼聪慧,4岁读《孝经》《正气歌》,8岁熟读“四书”“五经”。1903年春,考入四川武备学堂。1906年,以优等成绩毕业于武备学堂,随即被派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并领受购买军械的任务,同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b></p><p class="ql-block"><b> 革命活动</b></p><p class="ql-block"><b> - 1907年任四川高等军事研究所军事教官,策划成都起义。</b></p><p class="ql-block"><b>- 1909年随锡良赴昆明,任张毅随营队长兼云南陆军讲武学堂训练官。</b></p><p class="ql-block"><b>- 1910年随锡良调奉天讲武堂学兵队官,在此期间发展队员加入中国同盟会。</b></p><p class="ql-block"><b>- 1911年调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长,代理标统,押运军火,策划“滦州兵谏”和武装起义,后因挪出兵站大量款项物资被清政府通缉,转入地下活动,担任同盟会军事部长,兼北伐军副总司令。</b></p><p class="ql-block"><b>- 1912年1月26日深夜,彭家珍暗藏炸弹,在北京西四北红罗厂良弼府门前,将良弼炸死,自己不幸被一块弹片飞伤后脑,2天后重伤身亡。</b></p><p class="ql-block"><b> 人物评价</b></p><p class="ql-block"><b> 孙中山称赞彭家珍为“我老彭收功弹丸”,并授予他“陆军大将军”头衔,准“照陆军大将军阵亡例赐恤”,崇祀忠烈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签发给其家属《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表彰彭家珍“丰功伟绩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 <b>彭家珍大将军专祠纪念馆</b>,位于成都青白江区城厢镇公园路26号 。</p><p class="ql-block"> 该纪念馆是为纪念辛亥革命英烈彭家珍而建 。1912年3月,孙中山追赠彭家珍为陆军大将军,并令修建专祠 。1938年,由张群捐赠银币3000元,金堂县士绅筹款7000元,暂建彭家珍大将军专祠 。建筑风格为传统四合院布局,后经扩建,占地面积20余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 馆内有纪念碑、陈列室、烈士亲属居室等建筑,陈列室内展示了彭家珍的生平事迹和革命文物,包括照片、文献、资料、武器等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此照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成都青白江区原金堂县县城 <b>家珍公园</b>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秋玉巷93号 。 </p><p class="ql-block"> 公园始建于明代天顺末年至成化初年(1464-1465 年),当时川西著名丛林明教寺的僧会法心凿池,名金刚池,后经历多次变迁与发展 。1926年,驻军旅长杨秀春将此园从明教寺划出作金堂县的公园,名金刚公园,1938年,因园内建有彭大将军专祠,故改名为家珍公园 。</p><p class="ql-block"> 园内主要景点有:</p><p class="ql-block"> - 彭家珍大将军汉白玉雕像:1986年在园内正对大门处建有6米高的彭家珍汉白玉雕像含3米高的基座 。</p><p class="ql-block">- 彭大将军专祠:1938年暂建,建筑风格为传统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7余亩,建造有纪念碑、陈列室、烈士亲属居室等建筑 。</p><p class="ql-block">- 寿佛寺:建于乾隆三年,与古金刚池相连,保留了清代寺观塔状的原有建筑风格,是当地较大的佛教活动场所 。</p><p class="ql-block">- 邓公楼:原为金堂县民众教育馆,因邓锡侯曾在此研究部署出川抗战军事会议,并在此楼小住,故称邓公楼 。</p> <p class="ql-block"><b> 寿佛寺</b>位于成都青白江区城厢镇家珍公园旁 。</p><p class="ql-block"> 其历史悠久,原名三楚宫,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 。因乡人张腾辉夜梦寿福菩萨,故改建为佛刹,名寿佛寺 。民国时期改为会馆,上世纪七十年代,土地被征用,寺内房屋收归政府 。九十年代,在原“三楚宫”旧址重建,后由清定大师改名为寿佛寺 。</p><p class="ql-block"> 寺庙与古金刚池相连,处于原千年古刹净土寺区域内,占地面积为4428平方米,建筑面积3748.91平方米 。山门极为精美,为悬山式屋顶,上挂有“寿佛寺”横匾,山门上楹联为著名诗人流沙河题写 。寺庙坐南向北,四合院布局,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寿佛殿等 。寺中塔状建筑较多,保留了清代寺观塔幢的原有建筑风格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此照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b>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原金堂县县城立中学校</b>,现名为成都市城厢中学校,以下是其简介 :</p><p class="ql-block"> - 历史渊源:学校创办于1927年3月,原名金堂县立中学校,校址在城厢镇绣川书院考棚 。</p><p class="ql-block">- 发展变迁:1931年,驻军旅长杨秀春出资扩建。1949年12月金堂解放后,学校历经多次变革与发展,于1981年1月随城厢地区划入青白江辖区,校名改为成都市城厢中学校 。</p><p class="ql-block">- 办学规模:学校占地面积122.53亩,有28个教学班,学生1324人 。</p><p class="ql-block">- 师资力量:现有在职教职工126名,专任教师121人,其中省级优秀骨干教师3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优秀骨干教师22人 。</p><p class="ql-block">- 办学特色:历史底蕴深厚,是革命家赵君陶曾工作过的地方,具有红色文化基因。同时艺体特色凸显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此照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b>金堂县原县政府</b>位于现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 。</p><p class="ql-block"> 其建筑坐北朝南,为三重院落,是清代建筑 。民国时期,这里是金堂县政府所在地,1950 年,金堂县政府迁至金堂赵镇 。之后,县衙改建为城厢幼儿园,大门仍保留清朝时衙门原样 。</p> <p class="ql-block">成都青白江区陈氏宗祠简介如下:</p><p class="ql-block"> - 历史渊源:始建于清乾隆时期(1741年),原名“旭高祠”,距今已270多年 。清康熙十年后,陈氏举族二百余家自漳州府南靖县永溪来四川金堂,聚居今城厢及周边地区,后修建此祠。</p><p class="ql-block"> - 建筑布局: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呈长方形平面布局,面阔45米,深60米,为三进式家族祠堂。</p><p class="ql-block"> - 功能用途:解放后长期作为国家中药材仓库,2005年重修后恢复旧式模样,并更名为“陈氏宗祠”,成为成都地区陈氏祭祀先祖、宗亲联谊聚会的场所,也是研究“湖广填四川”历史事件的重要基地 。</p><p class="ql-block"> - 文化价值:是典型的清代风格客家建筑,为研究清代宗族文化和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007年6月1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p>